關於青稞磨房的記憶作文1500字

在香格里拉最美的季節出行郊遊,看到地里成片的青稞長勢喜人,兒時關於青稞、磨房的往事又在眼前浮現開來。

香格里拉這地方自古就 有種植青稞的歷史。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農作物,是禾本大麥屬的一種禾穀類作物,因其外穎殼分離,籽粒裸露,故又稱裸大麥、元麥、米大麥。在香格里拉,人們把青稞俗分為黑皮青稞和白皮青稞。

春天姍姍來到高原,人們開始挖修田地播種青稞。風調雨順的日子裡青稞長勢喜人,常常惹得莊稼漢們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露出喜悅的微笑。

見長勢喜人的青稞,莊稼漢們更加努力的伺候田地。時光流轉,飽受夏季雨露陽光滋潤,青稞垂下飽滿的穗子。再後來,在高原深秋的濃霧裡飽滿金黃的青稞穗子帶給莊稼漢們無限喜悅。“青稞熟,人們歡”這是香格里拉當地的一句俗語,足以窺見人們在青稞成熟時那份難得的喜悅。

於是,莊稼漢們邀人幫忙,備齊鐮刀一起湧向青稞地揮開膀子大幹起來,嘴裡卻不停地哼唱著豐收的調子,這番景象倒像是自然場景下一場豐收文藝大匯演,顯得那么純真、自然甚至有點粗獷。

無論老人小孩,凡是能上陣的牽著牛馬,將割倒在地上的青稞捆成垛,馱在牛馬背上運到打麥場自家的青稞架旁。

這青稞架旁早有人一邊唱著勞動調子,一邊將青稞壘砌到青稞架上。此時,參與收割青稞的人兒,心裡都是甜蜜蜜的,個個臉上寫滿喜悅,嘴裡都哼著小調兒。有了豐收就有了喜悅,彎腰收割的、牽著牛馬運輸青稞的、壘砌青稞的人兒全都不覺得累。

秋日裡。香格里拉秋高氣爽陽光普照。將青稞在青稞架上晾曬一段時間,莊稼漢們又充滿喜悅地把青稞從青稞架上卸下來,揮舞著手中的打麥棒,甜甜蜜蜜地打起青稞來。除了喜悅他們找不出更適合的詞來形容此時的心情。手甩累了、歌唱累了。青稞也打完了。然後,人們用竹篩子將打出的青稞粒仔細地篩了一遍又一遍,才把它歸攏到牛皮口袋裡背回來。

勤勞的阿媽心裡喜滋滋的,將土灶里的火生起來,燃得越來越旺的火焰將土灶上的鐵鍋舔熱。勤勞的阿媽再用鐵皮筒子或木筒子一筒一筒慢慢地從牛皮口袋裡舀出青稞粒放入鐵鍋內,身體則側坐在灶台上,手中揮舞著炒麥棒愉快地炒著青稞粒。那炒青稞粒的阿媽充滿喜悅的歌兒也就縈繞在那房梁木柱上。

這鍋里的青稞粒兒也歡悅的啪啪作響,仿佛應酬著主人的歌兒。炒熟的青稞粒將青稞特有的香氣溢滿在灶台周圍的空氣里。這時,阿媽又用瓢將炒熟的青稞粒盛放在簸箕里,在於再用筒子一筒一筒地把牛皮口袋裡的青稞粒放入鐵鍋。繼續揮舞著炒麥棒,唱著歌兒歡悅的炒著青稞粒。

聞到炒青稞粒香氣的小孩,便會從屋外跑到灶台前向阿媽要炒熟的青稞粒吃。

有了豐收,有了喜悅,阿媽就高興。便由著孩子的性子,讓他們任意的從簸箕里抓青稞粒吃。小孩子嘴饞,並不管炒熟的青稞粒燙不燙手,抓了就放入口裡咯嘣咯嘣咀嚼起來。多個心眼的小孩吃在嘴裡,手卻停的將青稞粒一個勁兒往褲袋裡揣。

阿媽見孩子們抓的青稞粒多了,就會嚷起來說:你們這幫“饞貓鼻子尖”的傢伙,吃夠了就出去玩。孩子們便哄的跑到屋外。有香噴噴的青稞粒吃,孩子們就忘記了玩耍。有的孩子嘴饞吃完自己的那份,便又會央求別的孩子再給他點青稞粒吃。

青稞粒炒完了,盛放在簸箕里的青稞粒冷卻了。阿媽又小心的將青稞粒歸攏,重新放回到牛皮口袋裡。選個時間,到磨房裡將青稞粒磨成青稞面。

在沒有電的年代,磨房就建在河面較寬,水流較急的的河流上,香格里拉當地人把它稱之為水磨房。以前,香格里拉縣城有三座水磨房,當地人稱它為三道磨房。那時,交通不便,所以,人們到這三道水磨房磨青稞面。常常是兩頭見黑。

後來,有了電站,用電力做動力的磨麵機進入香格里拉。大大便利了人們磨青稞面。當然,這是我的長輩告訴我關於他們有關磨房的故事,因為這三道磨房留有他們難忘的記憶。

到我們能記事起,還有磨房,但不再是水磨房了。那些用電做動力的磨麵機和磨房仍將它們的往事留在我們這輩人的記憶里。

看到青稞。自然地就想起了過去的往事。因為,那段往事是我們的長輩和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關於青稞、磨房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