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青春,不散場

前兩天和小妹看了一部電影《青春派》,講的是高中生暗戀的故事。我詫異,高中也叫青春?不都還是小孩子嗎?我記得讀高中那會兒有本很火的書——《花季雨季》,講的就是高中的少男少女。

現在高中都叫青春的話,是不是社會發展太快營養品激素太多,導致一個時代的人青春期整體提前了?

究竟什麼年齡可以稱之為青春?我國對青年的定義是“14-28周歲”。按照這個說法,我的青春正在一天天地遠離我。知道下一年,我成為一個中年?想想實在是有點毛骨悚然。

聯合國對於青年的界定是“14-45周歲”。按照人均壽命80歲的趨勢以及我個人實在無法接受即將成為一個中年人的小小私心,姑且覺得這個更為合理。

《致青春》中鄭薇對死去的阮莞說:“只有你的青春是不朽的”。我想這句話表達的不僅是對失去時光的哀輓,還有不懂得珍惜從未有過青春的人的鄙夷和控訴,更是對阮莞對於愛情執著和純真的讚許嚮往。

青春不過是一段珍貴短暫的年齡區間,不管虛度揮霍或是忙忙碌碌,終將離我們而去。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是不小心碰到鄰桌男生的手就會蹭地臉紅的那一刻,還是剛畢業的男老師文質彬彬演算試題時突然看得恍惚的瞬間,或者是生理衛生課本上的內容正悄悄在自己身體上一一應證的時候,抑或照鏡子突然發現額頭上莫名其妙冒出一顆青春痘的剎那?

從殘酷的高考結束,我們迫不及待地邁進大學,忙著把運動鞋變成高跟鞋,t恤衫換成小套裙,忙著和嚴令禁止談戀愛的父母打游擊戰,忙著考證過級,迷迷糊糊就昏倒大學畢業。又開始忙著跑招聘會海投簡歷,然後在父母和親朋友好的焦慮下相親找對象,趁熱打鐵地結婚,再焦頭爛額地準備湊錢買房生小孩。

周圍同齡的同學朋友們大多已婚,討論的都是房子裝修要點懷孕注意事項奶粉什麼品牌放心。莫名其妙,匆匆忙忙,不知不覺,青春就過去了。甚至沒來得及到底幹了些什麼,就被惶恐地推進了一個中年的角色。

我們按照既定社會規則被趕著超前走,爭先恐後地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人生的規劃。我們被愛和關心我們的父母親友推攘著,同時也不停地自殘著。沒有人告訴你為什麼,既定就是習慣,習慣就是順理成章,順理成章的就是必須要完成的。

時光讓我們壓抑愛好,甚至成為自己曾經最不喜歡的那類人。

最近《愛四》終於在期盼中上映,胸無大志的家庭主婦追追劇還是很嗨的。簡直就是國產版的《老友記》,不管風風雨雨,總是有一群沒心沒肺卻時時刻刻關心幫助你的小夥伴,日子過得平凡卻充滿歡聲笑語。真希望他們就這樣拍下去吧,十季二十季,好像是永不散場的青春,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