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青春萬歲讀後感

寫這本書的時候,作者才二十出頭,好一個青春年少,於是,他也像書中所有主人公一樣,雖然對所謂的“革命”有著火一樣的熱情,但理解卻是膚淺的。《青春萬歲》出版的時候,他已經五十多歲了,面對同樣的一部作品,它對王蒙的意義已經不再局限於青春時代的文學理想。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王蒙青春萬歲的讀後感,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王蒙青春萬歲讀後感篇1

致青春:讀王蒙的《青春萬歲》有感(725字)

《青春萬歲》是王蒙寫於五十年代的一部長篇,這部作品的特殊性在於,他恰恰是王蒙年輕時投身革命政治運動的一段記錄,呈現了王蒙充滿政治激情的一段記憶。

《青春萬歲》的背景是建國初期。革命的成功強化了人們革命的信心,共和國的誕生更增強了人們對未來的憧憬。歷史使革命的種子注入了青年的血液,在最青春最純潔的時光中,他們滿懷憧憬地嚮往著共產主義的大熱潮。楊薔雲、袁新枝、鄭波都是“少年布爾什維克”情結的外化,他們加入學生自治會,參加集體遊行,愛國愛黨愛人民,喊著口號,像今天我們追星一樣崇敬著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地下黨員,抗美援朝志願者……她們作為黨、團的青年學生幹部,關心輕視政治的落後分子,鼓勵出生於資產階級家庭的學揭露家庭罪惡,清除受外國教會荼毒的“xx”分子。“明天給我們的到底有多少陽光和花朵,多少責任和期待,這,我們不太清楚,但是我們都確定的知道了未來的生活道路,這道路就是為了祖國,為了社會主義獻出一切!”

《青春萬歲》里,王蒙一邊敘述中學生的革命活動,一邊插入革命詩歌、歌謠和蘇聯小說中的情節,來歌唱學生們的青春熱情。“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奇/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冷漠/眼淚,歡笑,沉思,全是第一次。”青年人的理想與青春是渾然交融的,青春點燃了崇高的理想,理想也豐富了青春。青年們能真實地、強烈地感受到本身身上迸發的青春活力,奔騰的青春召喚她們自覺地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將祖國的偉大建設視為最高理想。

這就是“五零”後的青春!那一群活潑可愛的女中學生,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為祖國獻身的夢想,帶著純真的心靈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在青春的道路上留下了一段華彩樂章。重溫《青春萬歲》,心靈震顫不已,願致一次無悔的青春。

王蒙青春萬歲讀後感篇2

青春萬歲——讀王蒙《青春萬歲》有感(977字)

合上《青春萬歲》,心裡充滿了濃濃的感動,每一個在春花雨季中成長的陽光女孩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陪她們一起笑,陪她們一起哭,陪他們一起憤怒,度過了一段難以忘記的時光。

文中的鄭波無疑是一個接近完美的人物。在鬥爭時期,年紀尚小的她就勇敢地參加了戰鬥,毫不退卻,成為了團的分支書記。在結束了鬥爭,國家號召和提倡學習的時候,她又開始努力學習,那種拚命學習的勁頭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鄭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她樂於助人,勇於拼搏。書中鄭波的形象是近似於偉大的,無論何時都可以努力走在大家的前面,做大家的領路人,鄭波是大家學習的優秀榜樣。

相較而言,楊薔雲便顯得活潑可愛,且熱情似火,也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她有各種各樣的朋友,可愛的張世群,憂鬱的蘇寧,沉穩的鄭波。她敢愛敢恨的性格坦誠直率,因而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鄭波曾對楊薔雲說:我羨慕你,羨慕你的熱情的火,你的不顧死活的勇氣。你勇往直前,義無反顧。你到處留下痕跡,到處都是主人。”這一段評價足見薔雲的可愛特別。

李春是一個帶有些反面色彩的人物。她對人大方,但內心自私;她博學多才,卻不願幫助別人;她才華橫溢,卻自以為是。這樣的性格使她在每每接近成功時注定失敗,她卻將失敗歸結於運氣不好。李春在失敗的打擊,同學的批評,老師的指引下,終於一步一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終也開始幫助別人,參與各種活動,為班級贏得榮譽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一份真誠,一份快樂。

這是發生在1952和1953年間的故事。跳躍過半個世紀的我們也許很難想像那些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創傷,那些學生是進步分子而老師遠遠落後的情形。書中直接的歌頌,熱烈而奔放地表達了對祖國的愛,當看到書中人們的心愿如今已實現實時,我的心裡充斥著一種強烈的情感,與書共鳴,心裡的興奮無法言說。

一直以為,那些所謂的報效祖國只是一種口號,我從未想過我個人與祖國之間巨大的聯繫。鄭波用她作為先進分子的那種精神來學習取得成功的時候,當蘇寧在薔雲的幫助下勇敢地告發了她父親的時候,當呼瑪麗在鄭波義正詞嚴的話中醒悟的時候,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她們只比我大幾歲,卻擁有我遠遠不及的膽識和力量。她們堅定地相信祖國,相信祖國會照顧她們。我想,那同樣是我的祖國,我也應該,堅定地去相信。

因為,我們的青春萬歲。

請相信我的祖國,相信他的明天將由我們來創造,相信他的明天會更好!

王蒙青春萬歲讀後感篇3

蒙 《青春萬歲》讀後感(1182字)

我一直思索著《青春萬歲》算不算是王蒙的另一部“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在讀完了《蝴蝶》,讀完了《相見時難》,王蒙更多的是在描述文革那一代人所能經受的精神創傷,在一遍又一遍的心靈對話中板起臉來與自己對話,與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對話,與崇高的布爾什維克對話,與自己的過去對話,與自己的敵人對話。在一次又一次的“揪出反動派”“打倒xx”的紅色瘋狂的席捲背後,互相揭發,就連曾在八年抗戰,四年解放戰爭中建立起來的信任都蕩然無存。於是,王蒙那一代人,在自己最青春最純潔的時光中,讀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滿懷憧憬地嚮往著共產主義的大熱潮中,慶幸著自己能夠生於這個偉大的年代,慶幸自己能夠不受舊社會的罪,成長於毛主席的懷抱下,於是,他們加入學生自治會,參加集體遊行,愛國愛黨愛人民,喊著口號,像今天我們追星一樣崇敬著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地下黨員,抗美援朝志願者……

寫這本書的時候,作者才二十出頭,好一個青春年少,於是,他也像書中所有主人公一樣,雖然對所謂的“革命”有著火一樣的熱情,但理解卻是膚淺的。《青春萬歲》出版的時候,他已經五十多歲了,面對同樣的一部作品,它對王蒙的意義已經不再局限於青春時代的文學理想。他說,這是為了紀念,紀念被文革,被“四人幫”,被紅色革命所革掉的純真的記憶。如果說王蒙好幾部中篇和短篇小說是用吶喊的方式來訴說那個十年對人性的壓抑,對人格的扭曲,那么,《青春萬歲》則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訴說其中的痛苦。整部作品就好像一部青春回憶史,雖然瑣碎,但卻真實,展現了那一群群五十年代的高三學生的組織、學習、家庭和生活。解放伊始,“三反”“五反”運動的餘熱還未完全退去,而除去了一切國民黨統治過後的北京,連小學生都懂得了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那一群女校的準大學生,儘管學業緊張,儘管也面臨著複雜的現實,儘管也曾發出了“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我還不了解。生活里,有許多殘酷”,儘管不得不面對新舊社會交替在思想關上的困惑,但這,僅僅被她們輕輕理解成了“黨和國家的敵人”“被毒害太深的同志,需要我們好好去改造她。”,於是,她們逐漸地,逐漸地,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一股溫暖的力量,不論是貧下中農,工人,還是地主的小姐,天主教的小教徒,都被這股團結的力量吸引了,融合了。

“當我看著睡下了的帳篷,還有這清明的天空和滿池的荷葉,我想起我們的暑假,想起你的已經過去了的,和我的正在進行其中的中學時代,幸福就好像從四面八方飛來,而我禁不住流淚……”生活是美好,學習是美好,同學還有同志是可愛的,於是不分你我,推心置腹,雖然一聲聲的“同志”,一句一句的“我們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就像保爾柯察金那樣”,一遍一遍的對偉大壯麗事業的想像,雖然引起了別人對她們“沉重的負擔,無謂的忙碌和虛妄的熱情”的可憐和她們“小小年紀就這么嚴肅”的反對,但依舊擋不住她們的青春熱情。這就是“五零”後的青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