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春之歌的讀後感600字作文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記。那么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青春之歌讀後感600字,一起來看看吧。

青春之歌讀後感600字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值得人們用美好的言語去謳歌的。這些天,我就讀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為讀者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後,主人公林道靜,為了反抗 “花瓶”、“沒有靈魂的傀儡”和依靠別人的供養過日的命運,走向了共產主義道路,在革命者的幫助下成為了有堅強內心,不畏強權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青春之歌》情節真實感人,文筆流暢通順,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常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是多么的堅強!頑強地對待敵人,他們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強”字。他們的內心是強的,身軀是強的,理念更是強的!只有強者才能戰勝敵人,擊敗敵人,他們是無比剛強的!

當今社會的我們,因為家家戶戶多是獨生子女,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一遇到難題就退縮,一遇到困難就害怕,所以個個像是溫室里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情還要依賴父母:作業、生活起居上下學的接送……因此缺乏了鍛鍊的機會。新聞曾報導,一位農村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人照顧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擔起了責任,撐起了整個家。在困苦、艱辛的磨練下,她變得獨立自強。任何事情她都是自己做,自己承擔。我真佩服她啊!她像書中的林靜道一樣,自強不息。而我呢?我也是從小被寵壞了,自己的事還要依賴父母,一點兒也不自主,什麼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仍需要父母的幫助與照料,還像一隻幼鳥,那么大了,翅膀還沒硬化,仍然不會飛翔,也不想飛翔。但自從我讀了這本《青春之歌》後,我才明白我是多么渴望那片蔚藍的天空,多么渴望飛翔!我明白,我必須獨立,必須堅強,因為只有經歷過困難才會長大!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後面。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暴風雨來的多么猛烈,請做一隻海燕,做一隻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相信——雨後就會有彩虹!

雨過的彩虹——更加滄桑,更加明亮,更加美麗!我們也應如此投入到風雨中,面對挫折,磨練自己,堅強自己的心理,堅強自己的信念,是自己蛻變!

青春之歌讀後感600字作文

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林道靜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真誠,以及那一份為了祖國願意捐獻自己一切的赤忱之心。

回歸到我們現在這群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少年們身上,有不少人喜歡抨擊我們,說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啊,浪費黨的栽培啊,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都在努力著,努力學習,努力成為人才,努力報效祖國。

我們把握得住青春,不需要過分坎坷,只需要平平淡淡,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得住現在,不需要過分輝煌,只需要平平凡凡,儘自己所有的心血灌溉每一株花朵,把握得住未來,不需要過分耀眼,只需要讓周圍人看見,儘自己所有的思考力選擇每一條道路……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要用行動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很好!

從小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即使迷茫也能再次找到方向,即使害怕也能再次鼓起勇氣,即使跌倒也能再次爬起……黨永遠會在前方指引著我們的道路。

請讓我們珍惜這段時光,在黨的陽光下努力前行。

《青春之歌》讀後感600字範文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么的堅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_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來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_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後,我感觸頗多,在當時這種社會環境下,進步青年敢於投身革命鬥爭之中的熱情應該值得現代這社會中的青年人學習,學習他們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