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見聞日記三篇

篇一

清明節,幸好沒有下雨,我們一家人去竹溪掃墓。竹溪在嵊州的西北部,與諸暨市毗鄰。竹溪是奶奶的娘家,我們為曾外祖父、曾外祖母去掃墓。

一路上,只見車來人往,比往常熱鬧,大多是到鄉下去掃墓的。

車到浦橋,只見公路兩邊的山坡上到處都是桃花紅,李花白,紅白相蚋,風景這邊獨好。浦橋盛產各種水果,是嵊州的“水果之鄉”,看來今年浦橋水果又是豐收年。

車到崇仁,田野上到處是一片綠油油的,大地像鋪上了一層綠地毯。青春的麥苗正在拔節;那金黃的油菜花,銀白的蘿蔔花,紫紅的草子花,把田野畫成一幅絢麗多彩的水彩畫。蝴蝶在花間翩翩飛舞,蜜蜂為采蜜而忙忙碌碌。

車到竹溪,山村被群山環抱,空氣格外清新甜潤,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山巒連綿起伏,滿山青松翠竹,鬱鬱蔥蔥。山上許多竹筍破土而出,村民們肩扛鋤頭,背著竹籃,興高采烈地在掘筍。

從浦橋到竹溪,公路兩邊的村莊都建起了一座座三、四層高新房子,不亞於城裡的別墅,呈現一番新農村的新景象。爺爺說:“這幾年,改革開放使農民富起來了,新房子越建越多,越來越漂亮,農村和城市沒有區別了。”

篇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窗外,雨意闌珊。

風漸漸停下,天空黯然了些,課仍然飄著零星小雨。撐著小傘,帶著攢成的花束,徑向墓地走去。

小道在樹林中間,陽光從層層雲朵中射下,樹葉上露水照出了另外一個世界,花兒惺忪地開了瓣,等待著蜜蜂和蝴蝶。樹林裡偶爾聽得見幾聲鳥鳴,心也從這裡開始空蕩。這裡住著幾戶人家,房屋依舊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四面是牆,體現不出生氣。走近了眺望,隱隱約約看見兩對老人對坐著,一臉的愁容,桌上是一些紙照片之類的,然後聽得一兩聲吸鼻聲。突然,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幾隻麻雀便倉皇飛了,雨滴掉下來,冰凍的。

走出小道,一眼望去,便是黃浪滔滔的菜花地,中間露出一條蜿蜒的泥地。可能是走過的人多了的原因,這泥地變得泥濘不堪,許多人小心翼翼地掂著腳,看上去似乎不忍心,可那是多么昂貴的鞋!我頓了頓,中間已泥濘不堪了,兩旁菜花的露水濃厚,算了吧,隨意!於是我邁出了第一步,第二步、、、、、、、、

路漫漫,我化作了泥、、、、、、、

過了小橋,那邊是綿延起伏的墓地。這裡有一條小河,將墓地圍成一圈,然後注入大河,似乎日夜不息。在河邊遠遠地看來,便像古書里所說的太極八卦圖了。草木生得很密,攀緣著,遮住了大半碑文。幽風過處,葉子齊刷刷地朝向墓碑,時時發出一陣詭異的聲響。除開草枝,墓碑映入眼裡,上面刻一行行依稀在目的姓氏銘文---隨著歲月流逝,全都剝蝕漸逝。這兒以後也會刻上自己的名字!

爺爺試著淚,然後斷續地訴說起他們的不完整的故事-----他們的好,我是刻骨銘心的!佇立於茫茫天際,硝煙里,我的心酸酸的,但我能做些什麼呢?昔人已逝,我要讓存者長存,讓他們享千年之福。閉目,靜吸一口氣,我將有所做、、、、、、、

回來的路上,一切沒變,多的只是深深的信念。

篇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杏花的陣陣芳香中,春風迎來了清明節。天公不作美,嘩嘩啦啦的下起了大雨,風在樹枝上打滾,輕拂著人的臉龐。日記四年級日記

車站裡,人潮擁擠,爭著車位,大雨擋不住人們掃墓的腳步,車子在雨中緩緩前行。

我和爸爸也踏上了歸途。中午時分便到達了目的地。雨還是霹靂啪啦的下著,我們在被水覆蓋的水泥路上行走,撐著雨傘,任憑風吹雨打。

過河——

煙雨濛濛之中,我們搭上了船。雨水滴滴嗒嗒的落在河上,泛起陣陣波浪。我和爸爸手中提著鞭炮,黃花,紙錢以及其餘的祭奠物品,東西全都被雨水所打濕,沾著水花,搖搖擺擺的。

船悠悠的向對岸駛去,泊在河邊。爸爸遞給拉船的師傅一支煙,而我看著那些幫老師傅拉船的年青小伙子們卻笑了。師傅開心的笑著說:“掃墓去?”

“嗯,掃墓!清明嘛,風雨無阻!”我和爸爸說著就上了岸。鄉間的小路全是泥巴,和雨水夾在一起,讓人看了就恐懼而不敢走。坑坑窪窪一大推,稍不留意,便會陷入泥潭。我們打著雨傘,艱難的行走著,鄉下的路真糟糕!不知是哪位好心人在路上做了手腳,用磚頭鋪成了小道,但仍是一團糟!

“這就是踏青!”爸爸對我說。

帶著渾身的泥巴,帶著渾身的雨水,帶著渾身的野花香,提著東西來到爺爺的墓前。我為爸爸撐起雨傘,爸爸在雨中點燃一絲火花,燒著了稻草。於是一點一點投入火堆之中,在墓旁掛上幾束鮮花。煙霧熏得夠嗆,瀰漫了空氣,悠悠濃煙飄向青天。火花時起時滅,與雨水跳著圓舞曲。

放完了奠祭物品,在火苗中又點燃了一束香,散放在爺爺的墳前,霧煙飄散——

爸爸點燃了鞭炮,霹靂啪啦,響遍雲霄,夾和著雨水,點響了對死者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