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作文500字

清明節快到了,又到了祭祖掃墓,栽瓜種豆的時候了,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去掃墓,踏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清明節的由來作文500字,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500字篇1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前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要去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500字篇2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20xx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

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500字篇3

清明節快到了,又到了祭祖掃墓,栽瓜種豆的時候了,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去掃墓,踏青……。清明節年年都有,但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過清明節的目的嗎?今天就讓我來給大家講講吧!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八個節日之一,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四月五、六號。早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後,人們就用“清明”這個詞來慶賀天下太平。這個時候正是春暖花開的初春時節,是春遊踏青的時光。踏青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就已經開始了,歷代延續下來,成為了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之外,還要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還叫寒食節,這一天大家會去掃墓祭奠親人。掃墓的習俗,據說來自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兒子繼位,就設毒計要害死太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重耳帶著幾位臣子流亡出逃。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他多次救過重耳。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重耳猛然憶起舊事,就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封賞。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重耳親自去請,介子推便躲避上了山。重耳為逼他下山,便三麵點起了火,只留下一面山路,介子推就是不下來,最後被燒死在山上。為了紀念他,就決定這一天不能用火,只能吃寒冷的食物,來祭奠介子推。但怕老弱耐不住寒冷,就組織了春遊等戶外活動,為這個悲傷的節日增加一些歡樂。

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xx年,又改為三天。大家都稱為清明小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