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感想體會作文

清明節又要到了,有關部門專門發文,倡導文明祭掃,希望祭掃者用鮮花代替焚燒紙錢,希望祭祀活動文明有序等等。作為聯合國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節是傳統節日裡“節氣”與“節日”重合的節日,以前我曾撰文,說傳統節日已被人們當成飯碗,而沒有當成花瓶,吃喝成為傳統節日核心內容,而人文的內容卻被淡化漠視。就像清明這樣的節日,也與食相關聯,它是“寒食”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關於清明時節最為人們耳熟的詩句,春天來臨的時候,萬物復甦,生命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生長過程。本來大家都應該高高興興的,怎么古代的先人們卻愁緒滿懷?也就是這樣一個季節,古希臘的人們也悲傷不已,他們創作了自己的哀歌,他們邊行進邊歌唱,酒神在冬天裡死去,又將在春天裡復活,正是這樣對生命的悲劇性的感傷行為,最終使古希臘產生了悲劇藝術,戲劇藝術因此誕生。

中國先人們儘管也有自己的酒神杜康,但沒有人在春天清明之時來祭祀酒神,而只是在感傷的日子裡,想起自己故去的先人們,生命都重新勃發了,他們是不是得到新一輪迴,在這個日子裡回到鮮花盛開的人世間,享受這美麗的景色。

古希臘的清明感傷,轉化為悲劇藝術了,祭祀酒神的元素逐漸褪隱,人類獲得了一種特有的情感表達形式,也就是戲劇表演藝術形式。中國人的清明憂傷,形成一個固定的節日,一個向先人表達敬意與感恩的節日。春天來臨之前,也就是春節之前,家人團圓,人們會在歡樂的氣氛中祭祀祖先,而春天來臨之後,中國人又一次表達感恩之情。

古希臘美學家說,悲劇是通過撕破美好的價值,使人們看到衝突與悲情,使客群獲得情感的淨化與升華。也就是說,悲劇使人獲得的,是一次情感體驗上的淨化與升華,那么,清明祭掃呢,它的最終效果也是使人們獲得情感的淨化與升華,因為在天地清明的日子裡,通過一定的儀式活動,人們面對亡故的先人,表達敬意與傷懷,它對每一個人的心靈的陶冶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面對先人,你會發現生命生活的價值與意義,你會反思自己的行為與內心,你會意識到責任與使命。中國人重視祭祀的儀式,其深刻的原因正在這裡。

清明應該有三重涵義,一是天地自然的“清明”,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二是心靈境界的清明,人們通過祭掃,獲得的是心靈的淨化與“清明”。第三,也是人們最易忘卻的,卻是“政治清明”。

春秋戰國之時,晉文公重耳當政前曾被迫害流亡,是介子推在他飢餓瀕亡之時,割股肉救了重耳,當晉文公希望報恩,試圖讓歸隱山林中的介子推入朝為臣之時,這位捨命救主者卻與母親堅辭不受其報,晉文公只得命令部下放火燒山,以為這樣就可以使介子推與母親出山,但最終母子倆卻抱木被焚,只在山洞中留下一首給晉文公的詩篇: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一首詩里出現了三次“清明”,他只想告訴新君王,自己當年救助他,並不是希望獲得榮華富貴,而只是希望新的君王能夠經常“自省”,而他對君王的諫言,會以無形的力量來傳達,他以死來諫君王,要勤政於民,問政之時要“清明復清明”。“清”就是法制與規章明晰,就是清廉而無貪腐;“明”則是光明正大,陽光政治,而不將公權在暗中運作,造孽於民。

晉文公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設廟以祭之,每年清明這一天都會親臨介山祭祀介子推,表達感恩與省思,但一個獻身者只能感動一個君王,只能讓一代君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