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陽倍思親作文三篇

篇一

農曆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所以叫做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一首詩就是寫重陽節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意思是自己孤身一人在外地,無親無故,每逢這個節日,都會使我想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

我最喜歡的是我家鄉的重陽節。節日的前一天,孩子們會讓父母或奶奶做桐葉糕吃。從山上採摘的桐葉,經過簡單清洗,把花生,培根,香腸和其他配料炒香,搗碎,一些蔬菜,紅糖,裹著麵粉,揉成餅狀,放入桐葉中包裹起來,蒸或煮,就可以吃了,口味柔和甜蜜,叫人難忘。

以前我的家鄉很窮,桐葉糕只有個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而且都是用野菜包的,很少有肉。如果孩子運氣好,吃到包著肉的桐葉糕,其他的孩子會羨慕死他。我記得有一年重陽節,奶奶用野菜活著一點麵粉做了些桐葉粑,特意把其中一個裹有雞蛋的桐葉粑留給了我。我捧在手中,儘管心裡饞得要命,卻捨不得一口吃完,生怕這次吃完了,下次就沒有了,想留著慢慢品嘗。誰知就在這時,家裡的狗竄出來一口就把桐葉粑叼了去。我又氣又急,追著狗打,奶奶看見了,也一邊罵狗一邊想把桐葉粑搶回來。可人哪有狗快,一會兒狗就叼著桐葉粑無影無蹤了。我傷心地大哭起來。奶奶安慰我說再給我包一個有雞蛋的桐葉粑,可翻遍了家裡的角角落落,也沒能再找出一個雞蛋來。那一年的重陽節,我眼淚汪汪地坐在桌邊,和大人們一起吃著粗糙而難以下咽的野菜粑,心裡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但現在不同了。在短短的十年里,家裡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電,山村的夜是明亮的天;路,家裡不再貧窮閉塞。為通電通路這事,人們可高興壞了!專敲鑼打鼓慶祝了一天。現在的重陽節,不僅有家禽肉類,甚至“百事可樂”等時尚飲品都有了。桐葉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現在的桐葉糕不再是難以咀嚼的蔬菜,而是包著各種的餡,所有的餡料,味道都很好。

“獨在異鄉為異客”,為了學習,我不得不離開家到外地。每當我想起王維寫的這首詩,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家鄉。想到那令人回味的桐葉糕。

篇二

孩子永遠都是無拘無束的,無憂無慮的。那是一段快樂的時光,我依然可以在活潑亂跳的孩子身上找到當年自己的影子。那時候,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我和奶奶相依為命。

懵懂的我一個勁哭著鬧著要爸爸,媽媽。奶奶從來不會生氣,她會從早到晚的哄我,逗我,仿佛永遠不知道疲倦。使我逐漸消除對父母日積月累到辜負地步的思念,說到底那些過份的思念只是因為自己過份的依賴。

是奶奶讓我學會獨立,堅強,勇敢。學會忘記煩惱,擺脫陰影,健康的茁壯成長。最記得奶奶最拿手的舞蹈是“扭秧歌”。據說很多年前直到現在,這種舞蹈都是風靡全國的,奶奶更是擔任過村子的“文藝部長”。

當然,那時候的那種部長就和現在的隊長沒什麼區別,不過大小也是個官啊。反正我對奶奶是萬分敬佩,敬佩萬分的。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的這,當然不會錯過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軟磨硬泡甜言蜜語再灌*湯,一定要拜師學藝。奶奶也是無可奈何,迫不得已。

最後我終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其實我心知肚明。奶奶是絕對希望我繼承她的生平所學的,然後開枝散葉,發揚光大。只是奶奶對任何事情都是極其認真,容不得半點馬虎。對我也不例外。

她首先慎重其是的決定,先給我一個星期的試用期。雖然有點不近人情,一家人還要試應期這么麻煩。但是絲毫不影響我的壯志雄心,那氣勢不亞於“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

起初幾天我還有模有樣的學,奶奶一個步伐一個動作的教我。後來我就開始感覺力不從心,枯燥乏味,灰心喪氣啦。我幾次想放棄奶奶都是鼓舞我,激勵我。可是最後的結果依然是半途而廢,無疾而終。奶奶卻安慰我說沒有關係,沒有關係。以後你有興趣的時候奶奶再親自教你。

我知道奶奶的心裡一定非常非常的失望,而奶奶終究沒有機會再教我她最拿手的舞蹈“扭秧歌”。往往最最後悔莫及的都將成為自己這一生中的遺憾,我想,“抱憾終生”這個成語大概也是這么由來的吧。

篇三

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沿傳至今的重陽佳節。它又有一別名,叫做老人節。

每到這一天,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人們往往都會帶著老人、孩子前往街市、高山上觀光、遊覽,好不熱鬧!

大街上,熙熙攘攘,人來人往。歡笑聲、叫賣聲融成一片。超市里有數不甚數的重陽佳禮。人們爭相購買各種年糕、甜餅,臉上都帶著燦爛的微笑,其樂融融,大家把東西買回家擺成了豐盛的宴席。高高興興的吃起來。

在高山上的景致可就不一樣啦。大家手拿茱萸,扶老攜幼,一起攀登雄偉壯觀、高聳入雲的高山。登上以後。人們一起談心,一邊遠眺,可開心啦,在深秋果,果實豐收,水稻金黃,滿地都是充滿香氣的萸葉,真可謂:

重陽佳節茱萸香,

深秋果實水稻黃。

萬人年糕桌桌配,

可樂美酒暖心腸。

中國眾多傳統節日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重陽節。它代表著幸福和歡樂,洋溢著豐收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