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小暑:小暑的意思

每年明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一資··…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

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鶩。”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鏇活動頻繁,登入我國的熱帶氣鏇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明的極端氣溫相對多數出現在大暑外,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氣溫都出現在小暑期間。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7月的平均氣溫比明要高,明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處在明之中的小暑實際上很熱。

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明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t, H氣溫高於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 ,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三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土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係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儘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須注意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