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風景名勝的作文:興城海濱遊記

關於中國風景名勝的作文:興城海濱遊記

今天早晨,我早早的就起了床,準備和爸爸、媽媽和哥哥一起去興城住一天一夜,和我們一起去的還有8個人,整個團隊共有5個小孩,而我是最小的。我們7:30齣發,先去一個地方吃了早餐,再去接田姨一家三口,我爸爸開的是一輛墨綠色的麵包車,算司機只能坐8、9個人,所以還需要一輛車,多姨她們坐的是一輛高級些的轎車。接完田姨我們還要去接陳姨,我們又繞了一大圈,才來到陳姨的家。陳姨已經下來了,現在車裡是因9個人,後排有點擠了,所以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到了瀋撫高速收費口等多姨的車來。20分鐘後,10:15分上高速公路,在路過“東陵”站後,突然發現多姨的車不見了,我們立刻打電話,他們說在“東陵”站下了高速公路,我們叫他重上高速公路再向前前進。我們等了他們20分鐘,可還不見他們的車影,我們便決定不等他們了,繼續前進!經過4個多小時,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興城!我們問了一位熱情的叔叔得知海濱浴場還有十幾里地才到,我們又加足油門,通過路標和通往海濱浴場的大巴車,我們順利地找到了海濱浴場!我們先找了一個“八一”旅館住下,去餐廳吃飯。吃完飯就小孩打麻將,大人休息,有的去買海鮮。16點了,我們去海濱浴場游泳,我們換好泳裝,換上拖鞋,披上浴巾,坐上車就去了,我在這個暑假剛剛學會游泳,這回可以讓我游個夠!游完泳,就和哥哥騎一個“腳踏車艇”,就是上面有兩個沒輪子的腳踏車固定在一起,一踩就會轉動馬達,就可以前進,想直行的話,就得一起踩踏板,想往哪邊轉,哪邊的人就要倒著踩踏板。我一開始有點怕,怕來個什麼鯊魚啦、大海蟄啦、大海浪啦什麼的,但著個還挺安全的,我就不怕啦!就在這時候,我哥哥發現了一隻籃球那么大的海蟄。媽呀!這離海岸線只有百米之遠,蟄到人就糟啦!哥哥說要用馬達繳死它,我有點怕,說讓哥哥繳死它。海蟄漂到了哥哥那邊的兩快氣板之間了,哥哥先用方向舵下的鐵片繳,又用馬達鏇轉繳它,沒死,這回,又漂到我這邊了,我也學哥哥的樣子繳它,繳到啦!我也看到了它的樣子,它中間有一個淡黃色的圓形花紋,四周就象花瓣似的八個長條形圖案。海蟄向兩個人方向飄去,只有50米啦!我們馬上叫他們躲開。經過幾次襲擊,海蟄已經碎了,我們捍衛了海濱浴場!晚上他們去玩通宵,我不管,和爸爸回房間覺了,這後來的事就不大清楚了。第二天7點,我們踏上了返回撫順的道路……初入古城,是一個陰霾的早晨。在海濱的兩日盤桓,人困馬乏,早早上了一路汽車,好似還沒有睡醒。在顛簸中穿過紛亂的近代建築,深入城市的腹地,走進這座被圍困的古城,我仿佛正在接近古老的特洛伊,一切如夢如幻。那一刻的內心是迷惘的。而迷惘不是憂傷,憂傷也不是悲哀,很多時候,真正的喜悅和安詳,都是若有所失的。當我背著包,像一個真正的行腳客,散淡地走過異鄉的街頭,經過賣油桃的小攤子,探問著古城的方向,我絲毫也不為陰霾的天空而遺憾。因為我知道,在六百年的光陰里,古城已見了太多的晨昏陰晴,也見了太多如我一般的遊子。古城建於明宣德五年(1430年),初名“寧遠衛城”,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1626年,袁崇煥與努爾哈赤曾在此對決,明軍獲勝,史稱“寧遠大捷”。四百年忽忽過去,如今的城樓已顯得很蒼涼,輕風拂動著金黃的龍旗,獵獵招展,似在懷念那一場日月無光的鏖戰。青磚的垛口後面,立著幾個現代人扮演的明兵明將,表情木然,狀似泥人。這份工作倒很奇特,只要站一站就能賺錢,只是他們大約體會不到四百年前的鐵馬冰河,鳴鏑飛舞,夜帳連城,征人望鄉的滋味了。穿過黝黑的門洞,就進入了當年夷漢拚死爭奪的寧遠古城。沿著石板老街走去,方正嚴謹的格局依稀尚在,只是太多的現代商業大煞風景,令人嘆息。其實真正的寧遠古城並不很大,何以不保留下來,專門營造成明末風格,再讓演員扮演成當時的各色人等,引車賣漿,悠然來去,給歷史留一個具體而微的樣板,卻沿街開了些不倫不類的服裝店,還有傻裡傻氣的銀行?這些鋥亮的建築,真像一貼貼嶄新的狗皮膏藥,貼在一個百歲老壽星的臉上,令人大倒胃口,城市管理者的不智一覽無餘。城中有多個高大的牌坊,其中有著名的祖氏石坊,是崇禎為祖大壽兄弟所建。祖大壽、毛文龍等人都是袁的屬下,金庸小說里曾提及過,《碧血劍》里的袁承志是袁崇煥的兒子,以英烈之後的身份現身江湖,當然,這是作者虛擬的。站在這些斑駁的牌坊下,遙想當年,袁崇煥自請駐守遼東,抵禦外侮,一夫當關,阻擋了後金洶湧的鐵騎南下,惜乎閹黨為患,朝廷昏聵,功敗垂成,竟在菜市口受了凌遲,真千古奇冤也。《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想起在興城火車站看到的袁崇煥像,拔劍四顧,鬚髮戢張,不知有多少恨,徒留身後。四百年後回頭看,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遠有林則徐,近有彭德懷,哪一代昏君不殺幾個忠臣,簡直就不叫歷史。想到此處,痛感政治的恐怖,人性的卑微。此生不能出將入相,便做了行吟的小民,哪怕庸庸碌碌,寫幾篇速朽的小文,總好過青史上一攤血,荒冢前兩行淚。不想沉重的歷史了,我來古城,不是憑弔,而是尋找心靈的寧靜,感受天地間最神秘高貴的時光的味道。於是我避開所有的巍峨和岸然,拐進尋常巷陌,去找我要的靜謐。在去往文廟的路上,安靜的小巷裡,紅牆下,兩個去祭孔的老人,身背紅斗笠,言笑宴宴,單是背影就那么溫暖;一處偏僻的古城牆下,一個修鞋匠自顧忙碌著,一個老人坐在他旁邊,雙手托腮,若有所思;幾個老人聚在一起,拉著二胡,彈著三弦,悠然如在桃源。這正是我最喜歡的市井風情。我停下匆匆的步子,靜坐一隅,出神地聽著。太陽突然露出頭來,仿佛天國的門開了,誰的手自雲端拂落了一抹明黃,覆蓋了滄桑的歷史,還天下本來的面目。亮麗的光輝灑滿了古老的青磚,在如訴的絲竹聲里,我背倚城牆,心在雲端,如三毛當年在香港小巷裡的留影,全然忘記了生前身後。袁了凡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刻的我,甚至並不要求以後,只任時光如水,流過我的褲腳,瞭然無蹤。時間停留在二○○七年五月五日的中午,一個連時間也忘了的時間。曬曬太陽,聽聽二胡,想想那些不著邊際的事。一切的安靜都是純粹的,一切的過往都是空虛的。還有什麼比這樣的片刻更美?這是三毛筆下失落的迷城瑪丘畢丘嗎?我可曾在最失神時看到那個梳著長辮子的身影?當我迷失在這個蒼老的古城,誰的靈魂趕來救我,與我一道去雲端起舞?數座高山流水千古如斯又是,幾分清風明月往來誰能憑說?想起剛才在城隍廟看到的這副對聯,不覺痴了。陽光漫上我的額頭,時光又在不經意間變換了些許。口袋裡那張返程的火車票,又在催我歸去,回到我應在的地方。是啊,往來誰能憑說?這人生,其實只是一縷東去的水,我來過,我去過,便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