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你珍藏的爸爸育兒日記!快來看看吧!

第一則

兒兩歲。某日,頭撞桌角,長一包,大哭。一分鐘余,我走向桌子,大聲問:“桌子呀,是誰把你撞疼了?哭得這么傷心?”兒止哭,淚眼看我。我撫桌,沖兒問:“誰呀?誰撞疼了桌子?”“爸爸,我撞的!”“喔,是你撞的,那還不快向桌子道歉,說對不起!”兒含淚鞠躬,說:“對不起”。自此,兒學會了責任和擔當。

第二則

兒三歲,無故大哭。我問:“咋了,哪不舒服?”兒答:“沒有不舒服。”“那為什麼哭!”“就是要哭!“明顯撒嬌。“好吧,你要哭我們都沒意見,可是你在這兒哭不合適,會打擾我們說話的,爸爸給你找個地方,你一個人好好哭,哭夠了再叫我們。”說完將兒關進了洗手間:“哭完了敲門。”2分鐘,兒拍門:“爸爸,爸爸,我哭完了!”“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來吧。”至今,兒18歲,仍未學會操縱和遷怒!

第三則

兒6歲,某晚經麥當勞,駐足:“爸爸,麥當勞!”垂涎欲滴。“嗯,麥當勞!想吃?”“想吃!”“兒子,一個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你要做英雄呢還是做狗熊?”“爸爸,我當然要做英雄!”“好!那英雄,想吃麥當勞時會怎樣呢?”“不吃!”很堅定。“太棒了,英雄!回家吧。”兒流著口水,隨我回。從此,兒學會了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經得起誘惑。

第四則

兒8歲,頑皮,與大同學打架。傷痕累累,回家,大哭不止。“委屈嗎?”“委屈!”兒泣答。“憤怒嗎?”“憤怒!”兒嚎啕。“你打算怎么辦?需要爸爸為你做點什麼?”“爸爸,我要找塊磚頭,明天從背後去砸他!”“嗯,我看行!爸爸明天為你準備磚頭。“繼續問,“還有呢?”“爸爸,你給我弄把刀,我明天從背後去捅他!”“好!這個更解氣,爸爸這就去準備一下。”理解支持,兒漸平靜。約20分鐘,我從樓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兒子,你決定了嗎?是用磚頭,還是用刀呀?”“但是,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幹嗎?”兒困惑。

“兒子,是這樣:如果你用磚頭砸他,那么警察就會把我們帶走,在監獄裡大概只要住一個月,我們就帶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們在監獄裡至少3年回不來,我們可要多帶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帶齊?所以,兒子你決定了嗎?”“要這樣的?”兒驚愕。“是這樣的,法律是這樣規定的!”我趁機普法。“爸爸,那我們就不幹了吧?!”“兒子,你不是很憤怒嗎?”“爸爸,我已經不憤怒了,其實我也有錯。”兒臉紅。自此,兒學會了選擇和代價。

第五則

兒9歲,四年級,數學不及格,悶悶不樂。“怎么了?考試不及格,還給我們臉色。”“因為數學老師很討厭,她的課我不愛聽。”理直氣壯。“喔,怎么個討厭法?”我很感興趣。兒說了很多,“總之她也不喜歡我。”“喔,別人喜歡你,你就喜歡她;別人不喜歡你,你就討厭她。這說明你是個主動的人還是被動的人?”“是個被動的人!”兒子回答。“是強者,還是弱者?是大人,還是小人?”繼續問。“是弱者,是小人!”兒怯怯。“那你要做大人,還是小人?”“做大人!爸爸,我知道了:無論老師喜不喜歡我,我都可以去喜歡她,尊敬她,主動影響她,做一個強者。”翌日,開心上學,數學從此優秀。並知道了何為大人,何為小人。

第六則

兒12歲,六年級,作業繁重,情緒焦躁。傍晚,兒放學歸,剛進門。“臭小子,你昨天是不是把我的盤子打破了?”我妹妹發問。“沒有呀,姑姑!”一臉困惑。“我看見你打的,還耍賴!”我母親又鐵證如山。“我沒有,你們冤枉我?”大哭,躺地,情緒爆發?約5分鐘,我從房間出,厲聲道:“咋了?在這裡發瘋!”“爸爸,姑姑和奶奶冤枉我!”“冤枉?冤枉你又咋樣!冤枉你就躺下了?沒出息!你是不是男子漢?”兒止哭,低頭:“爸爸,她們冤枉我。”“男子漢大丈夫,就算天塌下來,也不能躺下!何況一個小小的盤子?沒出息!”我繼續,“人這一輩子,要經歷多少風風雨雨,被冤枉、污衊、背叛、出賣?你就趴下了?那是孬種!”兒挺腰,抬頭:“爸爸,我懂了,現在我該怎么辦?”“現在?問問你自已,你有很多時間嗎?”“沒有,很多作業要做。”“那還不去做作業!記住,哪怕山崩地裂,先做好自己的事!”兒提起書包,向奶奶,姑姑行禮,從容走進書房。我們仨會心一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希望你長大後,會想起今天我們的良苦用心!

第七則

兒13歲,走親戚歸。一身,髮型前衛,得意洋洋:“媽媽,我帥嗎?二伯伯家哥哥給的衣服、鞋子,XX牌子的,很貴的;奶奶,你看我的頭髮,哥哥帶我去剪的,酷不酷?”兩日後,兒在鏡前,自我陶醉。我悄然,立其身後:“累不累呀,兒子?”“爸爸,你嚇我一跳!”“累不累,時刻有牽掛;老擔心,總有不妥當;總猜測,別人怎么想。何苦來哉。大活人,受衣冠鬚髮之累,愚,痴?”“爸爸,你取笑我。”兒臉紅。“爸爸還你輕鬆自在,怎樣?”“嗯。”換上校服,酷發落地,“爸爸,好輕鬆,好踏實!”從此,兒知道了何為美,何為醜。

第八則

兒15歲,暑假。我受邀參會,攜兒同往。一路上,兒神色焦慮忐忑。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艙;下飛機,大賓士;住賓館,總統套?記得了朱子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一時無語。“爸爸,您為眾生勞頓奔波,有德,所以叔叔阿姨們這樣款待您,您可以坦然接受;而我不同,還是個學生,還沒為社會做過任何貢獻,享受這樣待遇,叫德不配位,今後恐有災殃?”“兒子,爸爸太高興了!憑你這番話,你這輩子就不會有大的災禍!”我太高興,高興得流淚:“兒子,這樣:今晚你就睡地上,明天去申請做義工,如何?”“太好了,爸爸,這下我可以睡個踏實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第九則

兒十六歲,情竇開。妻告我,兒子喜歡上一女同學。“兒子,過來一下。”“爸爸,有事嗎?”“最近,我瞧你,似喜忽憂,神色不定,有心事?”低頭,臉紅,坦白。“這是好事,說明我兒子對人有興趣,取向正常,爸爸放心了。”“爸爸?”“現在很多孩子,對人沒興趣,只對電腦有興趣;對異性沒興趣,而對同性有興趣。如果這樣,爸爸就得在祖宗面前羞愧而死。呵呵?”“哈哈,爸爸,我以為您會罵我呢,糾結了很多天。”兒子也樂了,一下放鬆了。“兒子,爸爸考考你。”“嗯,請出題。”“何為禮?”“簡單講,禮就是人與人及人與天地萬物間的最合理的關係。”“說得好!那么,你跟那個女同學是什麼關係?”“同學關係呀!”“好,同學關係!那么,保持著同學關係就叫合禮,僭越了這個關係就叫非禮。這個道理懂嗎,兒子?”“懂,爸爸。從六歲讀經,已經10年,這個道理不懂,怎么對得起爸爸和媽媽的苦心教誨。”“只是懂還不夠,怎樣才能做到?”語氣嚴厲。“克已復禮,爸爸!”語氣莊嚴。從此,兒子順利度過了“青春期”。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