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貧困戶民情日記:腳印農家、情系貧困戶

高升村,是杏花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地處紅安縣城東部,全村版圖面積6630餘畝。

6月1日是審計局駐村工作隊的第十七個工作日,與往常一樣,進村入戶,調查摸底訪民情。8點過幾分,工作隊員吃完早飯,就到村部與吳書記會合;剛見面,工作隊隊長*要求立馬下戶走訪調查,吳書記開口一笑:“審計幹部真是好急的性子啊,那走吧!”

高升的六月,挺拔起歲月最動人的姿態;腳下延伸出了無邊的翠綠,是鄉村捧出的生活最古樸的原色。

走訪調查的第一戶是該村三組萬家河灣老黨員吳長禮家。他個頭較高,一臉黝黑,從他的語氣中就能分辨出他的精明與能幹。一家五口,吳長瑞今年71歲,中年時落下右腿殘疾,妻子秦前香69歲,四年以前得了直腸癌,長期要靠藥物維持,不能勞動;女兒吳春花,是他家主要勞動力,頂樑柱,女婿劉小紅,長年在武漢打工;外甥劉福斌今年9歲,先天患下耳聾落下了一級殘疾,這個家曾經一貧如洗,年收入不足4000元。當我們問到縣政府精準扶貧政策是否落實時,他急忙拿出家中的一卡通給我們看,並感慨萬千:“真是感謝黨,感謝政府!讓咱們家從貧困中走出困境、耳聾外甥上學不收費,還有這補那補,政策實在是太好了!”吳長禮還告訴我們:“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在他家遍地開花,他家通過紅泰羊市場主體簽訂養羊寄養協定,在20xx年底,分紅增收3000元;通過小額信貸、公益崗位(護林員)等,去年他家增收8000元;今年還與村簽訂光伏發電產業協定,預計20xx年底可享受光伏發電分紅;還與村簽訂種植蓮藕養魚協定,家庭有5口人,按每人800元受益計算,年終家庭可受益4000元,通過住院報銷改決他家醫療問題;通過舊房改造,解決了他家舊房改建補貼;除此之外,吳長禮還享受低保金、養老金、教育扶貧(助殘疾兒)、社會扶貧等,年增收21300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我仔細打量著他家的房屋,二層磚混結構,雖說是粗裝修,但是新建的,我望著倆位老人喜悅的臉龐,對他們說:你們的幸福是黨和政府所期盼的,祝你們二老健康快樂!

從灣里走出來,走訪調查的第二戶是該村四組張若明的家。進去後,我們詢問了他家的生產生活、子女就學及醫療救助等方面的情況;今年49歲的張若明,一家4口,妻子李菜花,今年49歲,家有兒女;女兒叫耿晴,今年15歲,正在上高中;兒子叫張永康,今年5歲,曾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正在上幼稚園;妻子李菜花,胃上有點小毛病,去年做了小手術,張若明也有膽結石,身體不好,一家生活比較拮据。

張若明的妻子李菜花告訴我們:“自去年8月份以來,他家被評上貧困戶,通過精準扶貧政策對接之後,兒子張永康的先天性心臟病,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成功做了心臟手術,花費3.2萬元醫藥費,全部報銷;除此之外,他家通過紅泰羊市場主體簽訂養羊協定,在20xx年底,分紅增收3000元;通過小額信貸,去年他家增收4000元;今年還與村簽訂光伏發電產業協定,預計20xx年底可享受光伏發電分紅;還與村簽訂種植蓮藕養魚協定,家庭有4口人,按每人800元受益計算,年終家庭可受益3200元,通過住院報銷改決他家醫療健康問題;通過舊房改造,解決了他家舊房改建補貼等扶貧政策”。

雖說縣委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但若有特殊情況只靠種田顯然是無法擺脫貧窮的困境,所以張若明身體不好,還是每年要外出打零工賺15000元補貼家用。聽完張若明的講述,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近年來國家對“精準扶貧”從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實施了重點扶持,效果非常明顯,但要農民徹底脫貧致富、導致返貧出現,看來還任重道遠。

下午3:10左右,我們駐村工作隊繼續走訪了3家貧困戶。他們普遍對黨和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村民反映最多的一個問題是水源,吃水和用水問題,高升村有六個自然小組,172戶708人,沒有蓄水池,水源沒有保障,所以一到枯水季節就會存在缺水。我們工作隊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一是行動“快”。迅速與縣“飲水辦”取得聯繫,作出工作方案;二是措施“實”。根據老百姓需和意願,在資金籌措方面以精準扶貧資金扶持為主導,並整合該村個體老闆捐贈資金,力求解決高升村安全飲水問題。

晚上6:30左右,天漸漸黑了,我們工作組一行4人到貧困戶吳成章的家中吃晚飯,並按照標準付了生活費。

吃罷晚飯,馬上在高升萬家河灣3組、4組召開場子會。我跟大家介紹了“萬千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任務,以精準脫貧為統領,推進基層黨建、美麗鄉村、文明創建、平安鄉村五位一體工作定位,千方百計克服自身困難,以情幫扶、勇於解困,分析當前我縣“五位一體”工作的大形勢。

在場子會上,在幾位代表中,有曾經當過村的幹部、有現任的組幹部、有普通的民眾,水平都很高,暢所欲言,針對美麗鄉村、文明創建、平安鄉村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願望,我們工作隊人員仔細地傾聽,認真的記錄。

茶杯里的水倒了一茬又一茬,我們談的話題越來越多,不知不覺聊到了晚上11:00分。

山裡的夜,萬籟俱寂,感覺比縣城溫度低了幾度。被子雖然很薄但很舒實,透著太陽的余香,我偎在床上,打開精準扶貧日誌本寫了起來。我在想,這次“萬千”活動,到農家住一住很有必要。與農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就能拉近距離,撲下身子走訪民情,傾聽民意,就能把工作做到貧困戶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