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民情日記

村支書民情日記

20xx年秋,組織委派我到寶豐鎮任扶貧片長、石?村任第一書記。

帶著組織的重託和民眾的期盼,本人躊躇滿志地馱著鋪蓋捲兒住進了聯繫村,按照組織要求,信息到一線去採集,呼聲到一線去傾聽,問題到一線去發現,作風到一線去檢驗,事業在一線去創造,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貧工作中,今摘錄幾篇民情日記與大家分享。

又見炊煙。

(20xx年11月10日星期二)一大早我在駐點村搭夥農戶家吃了一碗麵條,便和村書記一起入戶走訪。

正值秋天,鄉村略顯蕭索,下鄉走訪倒是好時節,到農戶家主人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扇風納涼,從村委會出發,十多分鐘翻過一座小山,便來到小地名叫李四彎的4組,在入口處向前一望,全組有五六十戶人家,房屋全坐落在如倒“U”形的山彎中,姓李的大約有四十多戶,故稱“李四彎”。

正是做早飯時間,山彎中炊煙裊裊,此情此景讓人不禁想起鄧麗君演唱的《又見炊煙》:“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那場面有詩情,也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麗,但讓我想到這裡的村民都還是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瞬間有些心思重重和沉甸甸的感覺,也想起于謙“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的詩句,但願扶貧幹部都能以此詩共勉。

又見油燈。

(20xx年4月5日星期二)上午九點多鐘,我和村幹部在養殖大戶陳三山的放養場了解養殖情況,該戶放養了20多頭牛,200多隻羊,1000多隻雞,在當地是個致富帶頭人,自己買有一輛三輪車,可給牲口拉些草料,山場比較大,完全可以滿足牲口的餵養,正在與養殖戶交談時,有村民打來電話:“ 請幹部迅速到岳家坪院子來,不搞快點兒有可能要出人命”。

接到電話我與村幹部就從山上往出事地點跑,十幾分鐘趕到事發地,發現院子大岸邊砍倒了一棵碗口粗的樹,一老人坐在即將要掉向岸下的樹上,岸有十幾米高,有一村民還蹬著一棵樹全力拉住坐在樹上的人。

問明緣由,乃是坐在樹上的人認為,砍樹的人沒有經過他同意就砍自家樹,不給說法就與樹一同掉下石岸相威脅,僵持不下,有村民怕出事報告給村幹部。

救人要緊,保證給他個滿意解決,樹上的人才下來,因為是個老人,我便送他回家,順便到他家看看,走進屋裡,房頂破了個洞,能從堂屋直接看到天空,地上有個破盆,估計是下雨接漏水用的,用一貧如洗形容毫不為過,走進裡屋,有一個破灶,被煙燻的四周黢黑,還有一個板凳支著幾塊木板子一頭,另一頭用土坯墊著,算是個床,牆上掛著兩個煤油燈,通過了解老人長期獨自在家,有一個孩子因家裡窮,多年沒回過家了,當時村里通電因交不上入戶費,就沒能用上電,每年家裡除開吃鹽要用錢,買兩斤柴油照明外就沒其它開銷,我不禁問道:“兩斤柴油夠用嗎”?回答是:“還用不完,天黑就睡了,天亮就起床下地了”。

又問道:“想通上電嗎?”“他說不想,這樣怪省錢,通電還麻煩” !其實,我想主人是用不起電,他沒有經濟來源,自己解決溫飽都很吃力,看著他的生活狀況,心裡有一種莫名的酸楚,自己也是農村出來的,那種窘境和無奈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得深刻!好在該戶被評為易地搬遷戶,建房、通水、通電他自己不用操心了,想到此處,由衷的為貧困戶感謝我黨的英明和精準扶貧的好政策!也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想法強烈共鳴! 又蹲茅房。

(20xx年6月7日星期二)早晨六點多鐘,接到水務局幹部電話,他們七點鐘從縣城出發到駐點村勘測安全飲水工程取水點,我和村上幹部八點鐘便到勘測點等待,客人沒到之前,我便在附近走訪幾戶,走訪過程中有些內急,屋場邊有茅房一座,別致的有些像藝術品——頂尖底圓像個圓錐體,外圍用麥草編織,內牆用樹幹和竹片固定,走進茅房,需要低著頭佝僂著身子,糞池就是個泥坑,搭腳的地方使用幾根花栗樹棒子橫斷在坑沿上,踩上去有些如履薄凍的感覺,情急的時候顧不上那么多,蹲下便發現頭頂上有飛沫直往下飄,眯著眼觀察是蜂子啃咬茅房頂上的樹散落的樹沫,周圍夜蚊子對來人圍攻偷襲,讓人防不勝防,此種環境不宜久留,便倉促了事,衝出茅房長出一口氣,這種情境我小時候經歷過,20多年沒遇到過這樣的茅房和感受,我是偶爾經歷一次,而住在此地的民眾常年如此生活,我再次深刻認識到“精準扶貧”一定要精準的現實意義及深遠意義,也感受到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和我們肩上的責任。

我相信,隨著扶貧工作縱深推進,我們的鄉村定會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作為黨員幹部,無論居於何職,都要經常深入基層走訪民眾了解民情,都要經常想一想在我們手上乾成了哪些實事,是不是做到了恪盡職守,怎么才能不辜負組織和人民寄予的厚望。

我想,只要我們對事業負責、對民眾負責,做到“身”入基層,“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夠在服務百姓上做出成績,在發展富民上做出貢獻。

村支書民情日記二

“美珍,你兒子今年幾歲了?最近情況怎么樣?”見到獨山港鎮運港村黨總支書記倪連根時,他正在村里低保戶張美珍家了解相關情況,並不時地在自己的老式手機里記錄著什麼。

像這樣騎著半舊腳踏車、帶上一部老手機,到農戶家裡串門、聊天、拉家常已是倪連根紮根基層多年來的常態。

“倪書記經常下村莊、進農家,與村民們都很熟,是一個很受村民們愛戴的人。”與倪連根共事過的村幹部無一不作如此評價。

倪連根對基層割捨不斷的情感源於28年前的4月1日,那天,他正式來到村里工作。

這么多年走過來,倪連根坦言,自己面對的“誘惑”不少。

“1993年有個親戚辦了工廠想讓我過去管理,待遇肯定比在村委會好,但是想了想自己還是喜歡為村民做事就婉言拒絕了。

這些年,也有人找上門來讓我合夥做生意,我也沒有去。”倪連根堅信,一心不能兩用,還是扎紮實實做好村裡的事。

倪連根是個有心人。

除了辦公桌上的“常思民苦以自儉,常思民憂以自健,常思民喜以自勵”格言外,他書櫥里整齊擺放的百餘本日記本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自從參加工作開始,倪連根就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不管是參加村、鎮會議或下組了解民眾信息,還是修橋鋪路、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只要是有關我們運港村的,我都會詳細地記錄下來。”倪連根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日記能夠幫助自己及時知民情、解民憂。”倪連根坦言,當初只是為了便於記事,後來他的“爛筆頭”還真幫了村民不少忙。

他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冬天,機動田普遍開展調整工作,當時4組一戶農戶家的弄堂由於涉及到一部分集體土地而與隔壁人家鬧起了糾紛。

原本是五六年前的事情,幸虧當時倪連根留了個心眼,將集體土地怎樣劃分和使用的約定記錄了下來,才免於矛盾繼續激化。

這100多本“民情日記”記錄了運港村近30年的發展,還有一本便民電話簿則成了村幹部與村民之間的“連心橋”。

20xx年,為更好地方便村民、服務村民,倪連根創新性地發動各組組長向全村村民收集電話號碼,印製“運港村電話號碼簿”。

“由於當時部分村民還有隱私顧慮,只印製了80頁的電話號碼簿,但發下去之後,大家叫好聲一片。

”倪連根說,自那以後,村幹部接到村民打來的電話多了,村民之間的交流多了,村幹部要聯繫村民也方便了。

截至目前,倪連根已蒐集了全村16個組661戶農戶的電話,他自己個人的手機里也儲存了1400多個村民的電話號碼。

村民們都說:“在倪書記的腦子裡,有一張‘地形圖’,牢記著每家每戶的詳細地址,還有一張‘ 民生圖’,需要為村民解決的事務從來不曾落下。

”在他的帶領下,該村先後榮獲嘉興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嘉興市平安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