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來歷及習俗日記5篇

除夕來歷及習俗日記篇一

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但是,除夕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夕的怪獸,它無惡不作、十分可惡,鄉親們也非常怕它。

有一天,夕又來到村子裡搗亂,它張牙舞爪地吃掉了鄉親們辛辛苦苦養殖的家畜,又把鄉親們種在地里的莊稼糟蹋了,還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毀壞了鄉親們居住的房子。它口裡還噴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燒的面目全非……鄉親們嚇的四處逃竄。雖然鄉親們憎恨夕,但卻沒有辦法除掉它。一次在農曆的臘月,一位老人走進村子,告訴了人們除掉夕的方法:一是要有紅色,因為夕害怕紅色;二是要有響聲,因為夕害怕很大的響聲;三是要有火,因為夕雖然能噴火,可是火焰會灼傷夕細嫩的皮膚,使夕化為灰燼。說完,老人便不見了。

鄉親們認為這是神靈的指點,便按照神靈指點的方法,在農曆的臘月三十這天,用紅紅的紙、衣服和燃燒竹子發出的響聲嚇跑了夕,又用一把大火把夕給徹底的趕跑了。後來人們發明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燒竹子發出的響聲來趕跑夕。所以,等到每年臘月三十夕到人間來作亂的時候,人們便穿上紅色的衣服、燃放鞭炮來趕跑夕。因為這一天人們趕跑了夕,所以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除夕。

每當我聽完這個傳說,我便在腦海里想像當時的情景,想像著中華文明的古老傳說真是數不勝數呀!

除夕來歷及習俗日記篇二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來歷及習俗日記篇三

上古時期,有一個怪物叫:“夕”,每到臘月三十都要出來禍害百姓,他讓灶王爺送來吃的,否則就要吃人。灶王爺又要保護百姓,又鬥不過夕,於是就請來了神農的孫子——“年”。

年是個咱們這么大的小孩,他有兩樣武器,一條紅綢,意志爆竹。他可不怕夕,他的本領可大了!

剛一見到夕,年就跳到夕的頭上,夕左顧右盼,就是找不到年,年又攀上樹枝,夕往上一撲,年跳到地上,樹被夕撲到了,砸在他的頭上,夕疼的哇哇直叫。年掏出紅綢,在空中一抖,紅光迸現,夕立即倒在地上,而後跳起來跑了。

年以為勝利了,就跑到灶王爺跟前報喜。這時,夕又回來了,他推到百姓的房子,百姓四散奔逃,忽然,幾個爆竹打在夕的身上,夕疼的蹦起來,他顧不上傷人,調頭就跑。原來呀,年聽見房子倒的聲音和百姓的求救聲,就趕過來,這次,年沒有用紅綢而改用爆竹,夕的背上起火了,他趴在地上動不了了,終於被大火燒死了。百姓得救了!

人們為了慶祝這次勝利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為了紀念年代功績,就把正月初一就年。人們的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不過燒爆竹變成了放鞭炮,紅綢也變成了對聯了。

除夕來歷及習俗日記篇四

中國農曆年12月的最後一個晚上,叫做除夕。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後的一夜去掉,迎接將要來臨的新的一年。在中國,除夕,又叫做“除夜”,“年夜”,也叫做“年三十”。

在中國民間,除夕的風俗是很多的。除夕大掃除的風俗由來已久。除夕前幾天,人們要把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到了除夕這一天,人們還要進一步大掃除,進行“除故納新”。這種習俗來源於古代的傳說,據說,古代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著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機會,把家裡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來臨前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裡來。

掃除之後,人們就在自己的家門貼上冬聯,掛上燈籠,營造出一派節日景象。在民間,除夕要喝一種叫做“屠蘇”的飲料,它是用酒或水製成的。傳說,在一間叫“屠蘇”的茅屋裡,住著一個很不尋常的人,他專門在山林里採集草藥。每當除夕時,他就將配製好的中藥,往鄉鄰的屋裡送,並告訴鄉親,來年初一時給全家人喝,可以驅病消災。他還毫無保留地將藥方告訴鄉親,於是鄉親們就稱這種藥為“屠蘇”。“屠蘇”到底是什麼?據古代藥書記載,它是由大黃、桔梗等7種中藥研製而成,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夕夜,吃團圓飯,幾乎是每家每戶的傳統習慣。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時間,都要趕回家中,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把最豐盛的食品拿出來,團團圓圓地吃一頓年夜飯。

在中國各地,吃團圓飯並不都一樣。在南方,這頓飯一般有十幾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魚,因為這是漢字“富裕”的諧音。在北方,團圓飯大多是餃子,全家人一齊包,這是一種把美味肉餡包在圓形的薄麵皮里的食品,包好後,用開水煮熟,加上佐料,全家人坐在桌前,熱熱鬧鬧地聚餐。“餃子”具有象徵團聚的意思。

除夕晚上,大人帶著孩子到親朋好友家裡送禮,拜年,叫做“饋歲”;邀請別人到自己家一起吃年夜飯,叫做“別歲”;叫完飯,大家互相祝賀道謝一番,各自回家,叫做“散歲”;在家裡,晚輩要向長輩行禮,長輩對晚輩囑託幾句,還要給沒有工作的小孩子壓歲錢,並互相祝賀,叫“辭歲”;這時,大家都不願去睡覺,一家人或看電視、或打牌等等,享受天倫之樂,直到新一年的到來,叫做“守歲”。

“守歲”是最普遍的一項除夕活動。中國古代詩人陸游在“守歲”詩中,曾寫有“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譁”的佳句。守歲時,小孩子興,平時受大人管得比較嚴的孩子,到了此時也不受規矩的約束,可以同大人們一起高高興興地守歲到元旦天明,充滿了辭舊迎新的歡樂氣氛。

除夕來歷及習俗日記篇五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