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思念心情日記

清明是悼念已故親友的日子。這些年來的這一天,我總要憑弔一位老人,她不是我的親人,但生前與我有段緣分,熟悉她的人都稱她是“好人”。老百姓說話不那么精緻,可好人是一種“公認”不是隨便說的。

“好人”姓吳,她和我母親是晨練時認識的,我們叫她吳媽。後來,吳媽老兩口幫了我的大忙,我們關係開始升溫,由鬆散型變為緊密型。

兒子要上國小了,一切都在改變當中,除了吃飯還有馬拉松式的接送,午飯和接送成了難題。那些天來,我苦思冥想也沒尋出個法子。母親把無意間把這些告訴了吳媽,吳媽說讓她也來想想辦法。

過了兩天,吳媽說和老伴已商量好了,由他們來幹這些“活”,這使我們感到有些意外。其實,吳媽的年紀也大了,更主要的她畢竟不是自家人,怎么說也有點不妥,可一時確實沒有更好的法子,就這樣,幾天后吳媽便走馬上任當上了“臨時奶奶”。這以後不久,發生了兩件事對我印象特深,也使我的心態趨於平靜。

那天,突然下起雨來,我立即想到兒子,看看手錶時間還來得及便打的朝學校趕來。遠遠的,我看見門口有人打著傘,提著雨靴。下了車子發現是吳媽——她是到此來接孩子的第一人。她看看天再瞧瞧我便知道來意,先是責怪我繼而邀我到她家一道吃飯。我像做了虧心事一樣難堪——要知道對好人不信任比打他還難受。又有一天下午,吳媽突然打電話來,要我下班時到她家去,我琢磨著準有事。到她家後,看見兒子躺在她的懷裡,臉色緋紅,吳媽托著他的腦袋讓他喝水。原來,吳媽中午就發現孩子精神萎靡,不想吃飯,再摸摸他的腦門有些發燙,孩子病了,吳媽讓老伴去學校替孩子請假,自己則一直守著孩子。回家後,我把這些告訴愛人,她說若不是吳媽,孩子今天準遭罪。晚飯後有人敲門,打開門原來是吳媽老兩口,兒子“嗖”地跑過去和吳媽緊緊相擁,兩人還激動地搖著身子,老太太淚水止不住地流了出來。原來,孩子領走後她卻放不下心來,他們怕我家沒有備藥,於是就找了些送來了。看到孩子沒事後破涕為笑了。臨走還千叮嚀萬囑咐……就這樣,兒子在吳媽家“吃”了兩年多,開始我們執意要付些錢,可吳媽立即放下臉來,我們轉而送些實物,她則給孩子買些“超值”的衣物,直到學校辦了食堂實行包伙,兒子才結束在吳媽家搭夥。因老人和孩子都念著對方,我就常帶著兒子到吳媽家去。吳媽特別愛聽兒子講學校里的新鮮事,老人樂得時而大笑,還用手絹不停地擦著眼淚……有的人以為吳媽就是我兒子的親奶奶。進入高年級後,兒子的課程重了,去吳媽家也少了,可我們路過吳媽家的那幢樓,總朝那兒望望,那裡有我們熟悉的一切和感情上的維繫。

那一天突然聽到吳媽得病的訊息,我們準備去醫院看她,母親卻打電話來哭著告訴我吳媽已經走了。我們全家都陷入深深的悲痛中,孩子多次在夢中呼喚著吳奶奶,醒來時已淚流滿面。

不久後,吳媽的老伴去了外地的女兒家,這裡已沒有她的親人了,可還有我,在感情和道義上我就是她的晚輩。每年的清明我就義不容辭地到吳媽的墓前祭掃,獻上一束鮮花。在悼念老人的同時,我獲得啟迪:做一個普通的好人,讓這個世界少些紛爭多些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