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小學生日記800字三篇

篇一

端午節到了。爸爸出差還沒有回來。媽媽說:“咱去姥姥家吧,姥姥家人多而且很熱鬧。”我聽了以後就別提多開心了,太好了!去姥姥家嘍!

到了姥姥家門口,抬頭就看見門上插了一株草,葉子的形狀有點像菊花葉,顏色發白。我很好奇,湊上去聞一聞,嗯!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我說:“姥姥,你們家門上插的是什麼草呀?”姥姥說:“這個呀,是艾草,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上插上艾葉還有大蒜什麼的,象徵著驅蚊驅蟲的。”

一進門滿屋瀰漫著清香的粽子味道。我跑到廚房一看,啊!一大鍋煮好的粽子,靜靜的躺在那裡,好像就等我品嘗呢!

我看這一鍋粽子有點與眾不同,便問:“姥姥,你家的粽子怎么和其他的不一樣啊?”

姥姥說:“當然了,這是你舅媽自己包的,超市里買的可無法相比!你舅媽昨天包的一下午,我又煮了半晚上,熟了以後就悶在鍋里,現在溫溫得吃正好呢!就等妮妮寶貝兒來吃呢!”說著,姥姥從鍋里拿了一個剝開遞給我,粽子很軟,糯米、蜜棗、花生融為一體,白白的糯米已被蜜棗染成了糖色。我迫不及待的就是一大口。蜜棗的甜,花生的香,糯米的粘軟,在我的嘴裡直打架,仿佛是在說:“是我的味道好,是我的味道好。”

我滿嘴粽子含混不清的問:“姥姥,為什麼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呀?”

姥爺趕緊說:“過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詩人,因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而感到絕望,最終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了汨羅江。人們熱愛這位詩人,怕河裡的魚蝦吃屈原的遺體,就煮米飯撒在江水裡,趕快劃著名舟打撈屈原的遺體。因此,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吃粽子,划龍舟。所以就有了 端午節。”原來如此。

我在姥姥家玩得好開心呀!和侯騰哥哥打羽毛球,和舅媽鬥嘴,在姥姥床上撒嬌,聽姥爺講故事。不知不覺已經晚上9點半了,我和媽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姥姥的家。臨上車的時候,姥姥還從窗戶里探出身子說:“到家給我來個電話啊!”

回家的路上,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在面前閃耀。透過車窗我看到街道兩旁,到處是人流涌動,賣小吃的,賣瓜果的,真熱鬧!我在想,今天過得真開心,同時也讓我懂得了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插艾葉,賽龍舟,包粽子,真有趣!

篇二

端午是傳統節日,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鍾,尤其是裡面大大的棗子,家裡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裡,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裡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里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余香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鍾,尤其是裡面大大的棗子,家裡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裡,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裡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里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余香了。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十分悲痛,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吃了,人們想出用楝(liàn)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發展成了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棕子、和雄黃酒等風俗,用這個方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篇三

我的家鄉在湖北,時至五月,家鄉的空氣里瀰漫著粽子的香味。是啊,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在湖北俗稱端陽,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喝黃酒,龍舟下水喜洋洋!正如這首民謠所唱,在每年的端午節,湖北各地均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黃酒、懸艾草的習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在宜昌市秭歸縣端午龍舟競渡,非常隆重,還有祭祀、招魂等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活動。

查看史書,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紀念直言敢諫的伍子胥之說、有同情孝女曹娥之說、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而在家鄉,千百年來,尤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占據主流地位。

據史書記載,屈原為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天的湖北宜昌市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去職與流放,卻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國家被侵略,含恨報石投江,楚國百姓聞訊奮起駕舟營救,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又怕江河裡的魚吃屈原的身體,就紛紛拿米糰投入江中,後來便有了包粽子的習俗。每年的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祭拜習俗,體現了百姓對愛國詩人的敬佩與思念。

從20xx年起,我國將端午節規定為法定節假日。20xx年,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千山萬水粽是情,千秋猶憐屈子心,詩人仰天出門去,世間難覓離騷人!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文化源遠流長,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是中華文明璀璨的明珠;其高雅的文人氣質和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

又是一年端午節,隨著知識的增長,我對端午節的來歷和意義有了更深的了解,其風俗習慣及文化傳承,增強了我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