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一節課作文

在我六年小學生涯中,上課對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了,在這些中有令我感到快樂的、輕鬆的、難忘的、枯燥的、也有討厭的,但我最難忘的還是那節課。

那是一個下午的第三節課,搞怪的老師讓我們每個同學都帶上科學用具,然後神秘地將我們帶進了試驗室;對我們說:“同學們,我們這節課不上課,讓我來教你們該如何去做一個小小發電機,好了,廢話少說,讓我們開始吧。”

老師先讓我們從科學袋裡取出電池盒、電線、銅片、進行第一步連線電線。我小心翼翼地把電線剪開,然後把它系在電池盒上,老師又讓我們剪開另外一頭把它系在銅片上,系好後,我又立刻拿出了燈泡座,把銅片插在燈泡座上。剛開始還好好的,可這會兒就慘了,我忘了事先把銅片折彎,而這回再來折,真是猶如在折一段大鐵塊,怎么扭也扭不下來。真在我抓耳撓腮時,“救星”老師出現了,他看了看我一副一籌莫展的樣子,便對我說:“為什麼愣著?不管遇到了什麼困難,我們都要想法設法地去解決,而不是坐在這兒冥思苦想,應主動的去請教其他的同學。”說完後。老師看了看我的燈泡座,只是調換了一下方向,再一折就好了。我迷惑不解地問老師:“老師,為什麼你只是這樣一下子就行了呢?”老師說:“凡事都不要太過於死老筋,要學會萬事都換一個角度去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聽了老師的話,我恍然大悟,我想:我們在學習上也正是如此,只要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應該去請教別人,做什麼題目都不要只往一方面想,要換個角度來想。我又看了看燈泡座,原來是我製作時把它們弄反了。我按照老師教的方法,終於將這個小小發電機做好了。

這節課,雖然不像以前那樣生動、有趣,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令我難忘

上課一開始,劉老師笑容可掬地打開了電腦,螢幕上出現了一幅和課題相關的畫面,生動有趣的畫面牢牢地吸引了我們。接著,李老師開始提問了:“晏子是誰?”“晏子為什麼要出使到楚國?”“晏子到楚國後受到了什麼待遇?”同學們回答問題的熱情可高了,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生怕老師不叫他。

隨著學習的深入,課堂氣氛越來越熱烈,最有趣的要數李老師讓我們自由發揮,為課文中晏子的一段話配上動作。同學們一聽,便躍躍欲試,個個都想大顯身手一番。李老師一聲令下,我們都按照自己的理解開始動起來。我把手舉過頭頂;膽小的鐘佩林邊揮手邊害羞地看著人家;調皮鬼童健把手放在額頭上,再用力向下甩;中隊長官羽毫不乾脆和同桌你一言我一語地演起了情景劇……過了幾分鐘,李老師拍了一下手,我們立刻安靜下來。李老師笑著說:“你們做得真好,何不站起來,放大膽展示一下呢?”我們一聽,一下子更來勁了,紛紛站起來比劃著名。比如:一朵雲就用手做一個雲,下一陣雨就用手模仿下雨時的動作;肩擦肩,腳碰腳,就用肩膀去碰同桌的肩膀,用腳碰同桌的腳……我們這些滑稽的動作把來聽課的老師逗得捧腹大笑。課堂中,老師的笑聲和同學的笑聲融在了一起,分不清到底是誰的聲音了……

“叮鈴鈴……”下課鈴響了。聽課老師臉上帶著意猶未盡的笑容邊走邊議論,我們呢?還沉浸在自己導演的情境中呢.這節課真難忘啊!

“鈴……”上課鈴響了,老師手抱一個紙箱子走進教室。把箱子放下後,老師對我們說:“呆會兒我們要做一個遊戲,讓同學們上講台背誦自己課外積累的好詞語,詞語可以是“aabb”式“aabc”式或“abb”式。我把全班同學的名字都寫在小紙條上,放在這個箱子裡,抽到誰,誰就上來。現在開始。”

老師從箱子裡抽出一張紙條,念道:“小東。”小東馬上跑上講台,背起他積累的詞語:圓溜溜、紅彤彤、綠油油、灰濛濛……背著背著,小東停住了,眼睛望著天花板,支支吾吾說不出來,原來他想不出還有什麼了。老師讓他下去,繼續抽籤,這回抽到了小紅。我心裡暗想:小紅學習成績很好,每次語文考試都名列前茅,肯定能背很多。沒想到,小紅才說了不到二十個,就再也說不出來了。這到底是這么回事,小紅成績那么好,怎么回輸給小東呢?

老師笑著對我們說:“你們一定感到奇怪吧!小紅平時成績那么好,怎么會在這裡栽跟頭呢?其實,這就是我平時跟你們說的課外積累的重要作用。小紅只注重課本內容,而我們的單元試卷通常都是考課本里的知識,所以她的成績才會那么好;但是,她沒有在課外多積累,而這些詞語在課本中有又是沒有的,所以她就不行了。今天之所以上這節課,就是要你們明白課外積累的重要性,語文,死記硬背是不行的,要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才能學好語文。你們的優點就是課本知識記得牢,但這也是你們最大的缺點,你們大多數同學腦子裡都只有課本,因此靈活運用就遠遠不如別人了。”

原來,課外積累有這么大的作用,怪不得我寫作文是總是沒有詞語可用,就是因為我積累的詞語不夠啊!通過了這節課的學習,我明白了積累的重要性,在平時注意積累妙詞加句,寫作文是就“下筆如有神”了。

這節課,我一輩子也不會忘。

從我上學開始,我上可無數節課。但這節做沙包的課,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那節課上我嘗到了成功的樂趣,現在想起來心裡還樂滋滋的。

那是暑假裡的一天下午,我來到“金鑰匙輔導班”,和同學們一起縫沙包。我們帶來了事先準備好的針、線、剪刀、填充物、六塊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布。

開始縫沙包了。我先把線搓成個尖。左手拿針,右手拿線,一穿,唉,沒穿進去,後來我聚精會神地瞄準針孔,小心翼翼地穿了幾下,終於穿進去了,我把兩頭線拉齊後打了個結。我拿了兩塊布,正面朝里,匆匆忙忙地從右到左一針一針地縫。就這樣又縫了三塊布。我開始做底和蓋。我把一塊布縫在頂,對齊那四塊布的上邊,轉圈縫了四個邊。縫做蓋的方法和做底的方法一樣,不同的是,縫三個邊,留一個邊不縫作留口。我從留口處把它翻過來,並從這裡裝滿填充物,之後把這兩個邊的布往裡折下,然後縫上。最後把八個角用針挑起來,這樣看起來美觀有立體感。我覺得沙包太好做了。

我趕快拿著沙包跑出去和同學們玩,。誰知沙包里的填充物似乎不願被封閉在裡面,沒經我同意,就都先後留出來了。我很是掃興地走回教室,請教了老師,才知道我的沙包針碼太大,而且設計也不美觀。我給老師要了三種樣式的布。圖案相同的兩塊布對立著,我把針碼縫得又小又密又直,大約十幾分鐘一個既結實又美觀的沙包就呈現在全班同學的眼前了。老師拿著我的沙包作為全體同學的典範,向大家展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吱吱”的讚美聲。這時我心裡那個高興啊,簡直不能用語言來表達。

這節課,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做沙包。通過親手做沙包,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什麼事情往往都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任何事情都得有耐心,還得細心去做,才能做好

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內心感到無比的溫暖,這種暖流今身讓我忘懷……

從小到大,有多少人曾經關懷過我,有多少人讓我感到快樂,而給予我最多的溫暖,是對我無微不至關懷的父母。

我的父母在生活上關心我,記得那次,是一天半夜裡我突然發了燒,我還小,只是記得媽媽背上我,就吃力的出了家門,我依偎在媽媽的背上,雖然天氣冷,但我卻感到十分溫暖,我用那雙嬌嫩的小手撩開媽媽的頭髮,只見媽媽的皺著眉頭,那雙焦急的眼光,在四處張望,我似乎看見了看見了媽媽那顆火熱的心,在等待著……好容易才到了醫院,我躺在病床上,目光呆呆地望著媽媽那晃動的身影,在醫院裡來來回回,不知為什麼,那雙疲倦的眼皮始終不肯閉上,過了一會,媽媽走了進來用那雙操勞已久的手撫摩著我……我看見了,看見了媽媽慈祥的一面,不知不覺。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我的媽媽不僅在生活上讓我無憂無慮,在學習上,也十分關心。每天放學後,我做作業時,媽媽就坐在沙發行,從我的書包里把書一本一本拿出來檢查,邊檢查邊守著我做作業,我轉過頭,看見媽媽一手拿著作業本眼裡時而憂慮,時而開心,他看見我那語文書上畫的圖,字亂糟糟一團,媽媽的眉頭擾成了一個大疙瘩,兩眼盯著那看,還審問我一兩句。看到我的數學作業全是勾勾,便會心地笑了,笑得是那么開心。

當你需要幫助時,父母會無聲地走到你身邊,給予你最多的關懷,她時時刻刻保護著你,關懷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