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里有遠方

一棵古樹頑強生長,根部布滿地下,肢臂卻伸向遠方。

青春的鐘聲在我耳邊迴蕩起了,年少的心不再被安寧地撥動下去,它開始律定希望,開始嚮往,嚮往那無限的遠方,嚮往那夢想的天堂。

如果沒有一腔熱血,誰能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如果沒有一的顆飄泊的心,誰能回響青春的號召;如果沒有詩情韻味,誰能背起一身行囊,勇敢地追逐夢想。

去遠方,並非意於當一個矯情的文藝青年,更不意於去炫耀自己的旅行經歷,而只想去做一個看風景的人,走走停停。不去想會在哪一站駐足,更不是揮霍時光,而是將腦海置為一張白紙,用風景肆意地勾勒美好,用遠方指引我逐夢的方向。

也許你會認為這很奢侈,然而,年少的心總被這種奢侈品深深吸引著,只想給自己一次完全自己的旅程,給稚嫩的嚮往一次浪漫地遠行,了卻對未知的無限憧憬,執行手心靈一個平息的句號,讓它去體驗,去感受,去為我的前行鋪墊石階,為我的追求積累經驗。

想像,遙遠的異鄉,我坐在列車內向窗外眺望,細柳帶來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青情搖曳,樹影婆娑,冷風陣陣,襲捲來而,把我的思緒托起。在的夕陽的餘輝下,我依稀翻出自己的夢想,回憶著當年的信誓旦旦,欣賞著陌生的遠方,陶醉,叫嚷……

遠去的闖蕩能給予我太多釋放,讓我紮起營帳,再次衝擊夢想。我要為夢想不留餘地地勇敢,永遠不在乎會在哪個十字路口跌倒,只要向前拼搏,將獨自一人拋之腦後,華麗地奔跑,廣泛地接納,將情感充溢遠方,就能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只擔心青春與我作別時,我僅僅捧著心頭無止的遺憾。

遠方,能給機會獨立而對。年少,正是需要這種經驗填補內心空白。不願學古人流離塞上,也不去做詩人出口成章,只想把旅行的收穫寄於內心,總結成經驗為我的夢想架橋。

一個人,一個異鄉,到處遊蕩,沒有地。

夢中,隱約觸到往日對遠方的景仰,隨即,我把夢想化為一張車票,登上列車,駛向遠方,追逐遠盡的夢想。

年輕的我,時常告誡自己,夢想依然在遠方招手,而我,永遠在路上。

遠方是什麼?遊子說:“遠方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故鄉。”詩人說:“我的思想在遠方,那裡有光明的火種。”人們往往對遠方懷有美好的憧憬,遠方象徵著希望,孕育著成功。

遠方是什麼?這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很小的時候,我就整天瞪著眼睛向外看,想像著外面世界的繁華美麗,多姿多彩。那時大人們不讓孩子自己出去玩耍,夢中便成了我的天堂。我乘上夢一般的氣球夢一般的飄出家門。一次次地讓我進行著奇幻的旅行,外面的事物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但終究是夢,我又擁有著對現實世界強烈的渴望,它夢一般地困擾著我。

稍微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名小小的學生。從那時起,我開始較為廣泛的認識社會,在老師的幫助下了解我未知的一切。因為我是出生在農村,成長於農村,還沒有見過城市的孩子,我又開始在同學和夥伴的描敘中嚮往城市,嚮往著繁華的都市。“城市裡的人很有錢,生活不知比農村好多少倍”——那是的我就是這樣認為的。

再後來,我在學校度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那時的我擁有著孩時的好奇和大人的勇氣,還有成長的自信,這些與我所在的學校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身在學校,卻又強烈的渴望著外面的自由,以至於有時候深感學校的苦悶和帶給我的壓力。乍出校門即豁然開朗,心情也放鬆許多。然而在如此複雜的人際環境中難免會因不適應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每當這時,我卻感到一絲絲對遠方的茫然,對前方的無助,在我的心裡這是揮之不去的問號。

長大了——這一切我經常引以為豪的事情。歲月在不斷地填充我腦海的空白,豐富著我的記憶,我有了自己的事業——這在以前是我夢寐以求的。我在自己的世界裡經歷著失敗與成功,歡笑與淚水。也有許多人陪伴我走過一段又一段的路程。有些人去了,遠了,但永遠是我記憶中幸福的淚滴。有時候跌倒了,失敗了,我會滿懷希望的編織未來,把失敗拋在腦後;有時候成功了,我有信心百倍的堅信明天會更好。

遠方的道路上有許多美麗的鮮花,也會有許多坎坷不平。但不管是什麼,都將是移到亮麗的風景線,好好把握吧!

孩提時,喜歡躺在媽媽懷裡聽媽媽唱童謠,更喜歡聽媽媽講故事。媽媽的故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都發生在遠方,無一例外。“遠方到底在哪裡呢?”我用稚嫩的聲音問到,媽媽沒有告訴我,她說我長大後就會知道了。於是,我懵懂的點了點頭,從那時起,我對遠方有了一種朦朧的嚮往,盼望自己快快長大。去追尋自己的遠方。

後來,我上學了,在童話世界裡,我依稀看見了媽媽“遠方”故事的痕跡。那是個神奇的國度:那裡有藍色的大海,有巍峨的群山;有美麗的白雪公主,有穿著水晶鞋舞蹈的灰姑娘;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有神燈阿凡提;有漂亮的白天鵝,有可愛的醜小鴨……,在那時,我似乎對遠方有了一層更深的認識,遠方就是神奇。從那時起,我也就萌發了一個夢想:去遠方。

再後來,讀的書更多了,我對遠方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在我的意識里,遠方意味著神奇、自由、縹渺和夢想,而這些,只能到遠方去尋找。於是,我努力學習,為了美麗的異域之夢,也為了神聖的遠方。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與失敗中,我變的成熟,在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徘懷中,我愈發堅強,在一次又一次人生的歷程中,我的夢想似乎變得遙不可及,但是我絲毫沒有氣餒,我堅信,只要我還有這個夢想,我就一定會盪起屬於我自己雙槳,劃到屬於我的遠方。我曾經夢見自己背著空空的行囊,去追尋遠方。多少個夢醒的時刻,發現我心惆悵,發覺我的內心在孤獨,不知為何,感覺空氣陰冷潮濕,連同我的心一起潮濕。

於是,我便用知識來充實我那潮濕的心,讓書本的芳香滌盪我那顆乾涸的心。

從那時起,我不在幻想,我更加努力的學習,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因為我不再懵懂,因為我已尋找到我的夢想,因為我已經踏上遠方。

我漸漸領悟,媽媽為什麼沒有回答我“遠方在哪裡”,這不只是個地理概念。地理上的遠方容易抵達,心理上的遠方卻無際無邊,一個遠方達到了,新的遠方又會隨之出現,不斷蔓延。於是,我依然憧憬,依然奮鬥,依然懷揣夢想,因為有夢就有遠方……

蒲公英飛行在偌大的天地間,帶著希望與追求,隨著風兒一起飄蕩,白茫茫的一片,它們為了自己的夢想,執著的追求著。

陶淵明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找到了閒適淡雅;王維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覓得了精神的歸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月色中尋得了片刻的寧靜與歡愉……揮毫恣肆,酣暢淋漓,拼搏一如既往,卻是詩情畫意。是的,那是他們的夢,他們尋到的夢。

而我,總願意睜大眼睛,仰起頭看著遠遠的天,因為,天空中布滿了我的夢,很真很真的夢。

望眼籠子裡的鳥兒,它努力地探著頭,盡力扑打著翅膀,你怎么了,是想飛嗎?外面的天藍的深邃,花兒美得妖嬈,連風兒,也是柔柔的,怎么了,你是嚮往了嗎?亦或者是我嚮往了嗎?

輕輕佇立,淺淺凝視。窗外結伴的雁兒飛過,雖沒留下翅膀的痕跡,但它確實已經飛過,你是羨慕了嗎?那么竭力的叫著,不,它是你的哀鳴,或許,還有著我看不見的淚。可那,又何嘗不是我的淚。

再也忍不住看到,我輕輕走到你面前,打開籠子,你是那么迫不及待的飛,甚至忘了和我說一聲“謝謝”,你回到了自己的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己,肆意飛翔,在天際徘徊。我甚至似乎可以聽到你的笑,可那,卻不是我的笑。我放飛了你,卻不知那雙打開我籠子的雙手在何處遊蕩……

如果每個人只被允許擁有一個夢,那么,我祈禱,自由。

曾幾何時,我未嘗不想背起行囊,向著我的夢——遠飛。

可無奈,我總是在守望,守望著那個夢,那份自由,始終沖不破那份枷鎖,追求的枷鎖。

草原上的駿馬,不甘韁繩的束縛,飛奔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追求著屬於自己的草原夢;山谷中的溪流,不受岩石的阻撓,嚮往著遼闊無邊的大海,追求著屬於自己的大海夢;枝頭的鳥兒,不戀巢穴的安逸,扑打著雙翅翱翔,追求著屬於自己的藍天夢。

我,不慕家中的舒適,勇往直前,追求著自己執著的自由夢,因為,希望,就在遠方。

蒲公英跟著追求夢想的風兒,飛過了千山萬水,歷經了千難萬險,但我知道,它不會放棄,因為,夢,在遠方。

一滴水足以潤活一朵花,然後美麗一個世界,一滴墨足以書寫一個字,然後成就一篇書法,一葉扁舟足以載動理想,然後駛向一個令人憧憬的遠方。

陽光流進我們的思緒,在溫暖生靈的同時帶來遠方的呼喚。我們需要一個夢,一個用陽光就可以燦爛的夢,一個足以令我們現在就動身的夢。那個夢是遠方送來的禮物,美麗動人,仿佛可以看到:

在荊棘叢中,一朵小花獨自守望

在天山頂端,一縷陽光靜靜灑下

在沙漠盡頭,一片綠洲默默橫臥

那遠方就是那荊棘叢中的小花,如果想要感受它的芳香就需要劈荊斬棘;那遠方就是那天山頂端的陽光,如果想要感受它的溫暖就需要勇於攀登;那遠方就是沙漠盡頭的綠洲,如果想要感受它的清涼就要忍耐乾渴。縱使忍鮮血淋淋之痛,縱使冒粉身碎骨之險,縱使耐風吹日曬之苦也無法動搖我們的決心,也無法畏縮我們前行的腳步,因為“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絕境是通向遠方的道路,天才視它為進身之價,信徒視其為洗禮之水,而弱者視其為無底深淵,越王勾踐曾面對亡國之恥,人民的辱罵似刀箭刺痛他的心,勝利者的嘲笑似棍棒擊打他的靈魂,於是越王痛定思痛,在臥薪嘗膽的痛苦中完成復國大業——到達遠方。音樂大師貝多芬面對失聰之難,艱苦的環境好似惡魔想要吞噬了他,吸血碎骨,無情的打擊好似熾熱的烈火想要焚燒他的毅力,熔化他的頑強,於是貝多芬扼住惡魔的咽喉,在打擊中浴火重生,譜寫出命運絕響——到達遠方。

無數人曾經畏懼於道路的艱難放棄了遠方,無數人曾經戰勝了前方道路上的困難,到達了遠方。而如今無數人正站在十字路口等待選擇,一條路是荊棘叢生卻通向康莊大道,一條路是平坦卻通向懸崖,有勇氣者,有毅力者,有智慧者會在痛苦中品嘗甘甜,在絕境中迎來希望到達遠方。駕一葉扁舟風雨中飄搖,處一所房子穩如泰山,而扁舟卻能夠在風雨中前行,而房子只能在遠地化為灰燼。

蒼鷹克服了內心的恐懼才能擁抱藍天,種子衝破土層的壓抑才能沐浴陽光,而你我只有選擇了遠方才能走向成功。

上次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遠方的文章,頗有感觸。雖然那篇散文寫得實在不怎樣,主題和內容牽強得一塌糊塗,但讀完後卻讓我有一種提筆地衝動。

遠方,從字面上看很直白,指距離很遠的地方。但現在偏偏有許多人,喜歡從自己呆膩了的地方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去,還字字有理地稱之為“奔向遠方”,哪怕這之間的路程只要花上一元的公車費。所以聽起來有些可笑。

我一直認為,遠方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的距離。就像著名詩人汪國真說的那樣: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每個人都嚮往著那存儲著自己人生理想和希翼的遠方。只不過對於遠方,有人向而往,有人卻向而不往。

我向來欣賞那些背著包,義無反顧地奔向遠方的人。稱自己為“世上的流浪者”的三毛,曾經不辭辛勞,奔赴遙遠的沙漠。這個與世俗的一切顯得格格不入的女子,在無際的荒涼,在漫天的黃沙中,獲得對生命新的感悟。她的一段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只有在深入大漠裡,看日出日落時一群群飛奔的羚羊的美景時,我的心才能忘記現實的枯燥與艱苦。”她到達了屬於她的遠方,找到了她落寞的心中美好的寄託。

前些日子我讀了林徽因的成名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是我打小以來唯一一篇讀了超過五遍的現代詩。小澤喜歡林徽因,國慶假回來後被我說得心癢難耐,於是他想去林徽因的出生地——杭州看看。小澤想坐火車去,便上網查查票價。但是一看這價格,小澤摸了摸自己略顯單薄的口袋,就知道自己有去無回,便隨即打著哈哈說等有錢再去。我一聽他的藉口,立馬制止了他,說錢可以向我借,去一定要去。但小澤聽完後硬生生拉著我,讓我陪他去,否則自己就不去了。我知道他已經在為自己的事情開脫,便索性錯開話題,不知道還有沒有下文。所以小澤的心理倒是符合了大多數人的實際,不管遠方有多遠,就是去不了。

我不禁思索,遠方究竟有多遠?有人說遠方之遠即是永遠,雙足無法丈量,目力無法企及。但其實不然。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相信通向遠方的路一直在我們腳下。所以請相信自己,拿起信念的拐杖,一路高歌而行。

最終你會發現,其實遠方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