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高二作文

第一篇:敬畏生命

儘管莊周有著妻死鼓盆而歌的豁達,儘管他把生死看作沒有隔扇的一條長廊,但他演繹的只是笑對死亡的灑脫,畢竟沒有看到生之快樂,執拗地認為“生亦何歡,死亦何憂?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因此,他的一切,都只是逃避,最後他選擇了“無為”。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於是世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人間苦”這無奈的慨嘆和傷感。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發問,絕不是簡單的迴避,也不是單純的啟發,而是兼而有之的規避與引導。引導人們珍惜“活著”,淡化“死亡”,這恰好體現了至聖先師積極的入世哲學。

莊周主張“無為”,是緣於他的“人間苦”;孔子宣揚入世,是因為他的“人性善”。前者希望眾生採取避讓的方法,少與周邊的一切衝突,讓人間少幾分苦難;後者激勵人們積極進取,將身邊的一切改變,讓生活多幾分歡樂。

他們從兩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對生與死,福與禍等人生的宏論闡釋了自己的見解與理念。然而,他們畢竟都是哲人,都有著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豁達與度量,普通人哪能有這等灑脫與胸襟,也不可能有那樣深奧廣博的辨證與思考。更多的人,面對生與死,總是一腔難以盡訴的矛盾、痛苦和惆悵——既有對生之留戀,又有對死之恐懼;既有對人生多艱之苦悶,又有對死亡超脫之嚮往;既有長生不老之渴望,又有撒手西去之閃念……儘管如此,但是畢竟絕大多數的人,眼下能做的只有活著。死亡與活著一樣,更需要勇氣。面對死亡,更多的人,是畏懼和怯懦。儘管有人蹈死不顧,儘管有人視死如歸。於是,絕大多數的人選擇了活著。

於是,人們開始尋找活著的理由。開始為活著尋找動力。

好在聖人早已給我們準備好了極其充分的理由。自我是先輩生命的延續,子孫是自己血脈向未來的延伸……所有的人都肩負著傳遞“香火”的職責,沒有人可以擁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是聖人的訓言。於是,活著成了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把前人的重託接過來,我們要把手中的火種傳下去——因此,我們生活在一種使命與幻想的榮耀里,因而也必然地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被使命鞭策著,宛如李存勖背負的“三矢”;被榮耀招引著,就像孔明輔佐著阿斗。我們已經沒有了停止不前的權力和可能!

無論是戰死疆場,還是諫死朝堂,為的都是祖輩的榮耀,後世的榮光;無論是受盡胯下之辱,還是行乞街市,為的都是有朝一日,來日方長;無論是科舉為官,還是馳騁商場,為的都是光宗耀祖,是恩蔭永長……一切的一切都是“活著”的結果。然而,活著的甘苦,活著的屈辱,活著的悔恨,活著的悲傷,活著的無奈……一切的一切,都只能獨自吞咽,暗暗收藏。於是,前人們深味了莊周的慨嘆——“生亦何歡,死亦何憂?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於是,就有了功成身退的張子房,就有了禪位出家的順治帝,就有了死不為官的介之推,就有了放浪形骸的阮嗣宗……

就這樣,我們整個的民族都在這種“人生苦短”、“華年難再”、“人生多舛”的陰影里徘徊,掙扎,思索,跋涉,一直艱難地走到了今天。

“人生苦短”,是不爭的事實,任何人也無法將時光拉長;“華年難再”,是鐵的法則,沒有人可以從頭再來;“人生多舛”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苦酒。你不能用祖輩的苦難養育自己的子孫!再苦,你也要走下去,再難,你也要挺過來。因為,我們秉承的不僅僅是光大過去、榮耀祖輩的使命,更重要的是還肩負著造就未來的重擔。我們用筆記錄前人的甘苦,可卻要用雙腳和雙手創造我們自己的歷史。

記住莊周的慨嘆吧,對生活不要有一帆風順的奢望;記住孔子的告誡吧,對生活多一點向上的心勁。記住自己始終站在歷史的榮光與未來的期盼中,記住自己始終站在苦難與幸福的交匯里。歷史與未來,繼承與創造,保持與光大,始終就在你的手上,我的手上,他的手上。前人無法為我們嘆息,但後人卻可以將我們評點。後人的評價,才是我們真正的命運!持久不變的命運,是你來不及享受的後人的供奉。

生命,就是這樣的倔強偏執,生性剛烈。剛烈塑造了她的公平,但正是這種公平,磨練了我們的毅志;生命,就是這樣的酸澀美好,稟賦蕪雜。蕪雜幻化出她的魅力,但就是這種魅力,吸引著我們的好奇;生命,就是這樣的清晰迷離,姿容多變。多變組成了她的美麗,但正是這種美麗,招引著我們的探索;生命,就是這樣的多情絕義,情緒乖戾。乖戾訴說著她的無理,但就是這種無理,鑄造著我們的抗爭……

我們只能在幸福的苦難里享受著生命。我們無法在未來的榮光里看到擁有著怎樣生命的自己。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是自我生命開出的花朵,不能也無權品嘗我們培育的果子。

第二篇:敬畏生命

生命又像一顆小樹,他從地底聚集起許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潤濕的泥土中,勇敢快樂的破殼出來。

每個人自呱呱墜地便獲得了屬於自己的生命,便獲得了一次在世間享受生活的機會。生命,一個多美好而脆弱的名詞,對於我們,都要好好地珍惜,尊重自己的生命。

司馬遷忍受宮刑,身體的殘疾並未消磨他的意志,對於生命的許諾,他沒有放棄,沒有讓他的生命從此委靡,而是以一部《史記》著就了千古絕唱,彰顯了他對生命的諾言。

當今社會之中,身殘志堅更顯示著一位殘疾英雄的氣概。《我是謝坤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本著作,而它的作者更令人敬佩不已。一次觸電事故讓他失去了雙臂和一條腿,成為了一個“炭人”。如此遭遇在大家的眼裡活著便是生不如死。而他卻用自己的嘴練出一“嘴”好畫。他值得人們尊敬,是因為他尊重了自己的生命。

海倫·凱勒更是大家從小便聽說的一位女英雄。她雙眼失明,我曾試著想像那樣的生活會是怎樣,卻不敢相信。然而海倫卻在那種條件下生活了一生,但不是痛苦,而是滿足和快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曾震驚世界。有人懷疑過這是不是真的,但在證實後,有的只是佩服。因為她正在詮釋著:尊重生命。

然而尊重生命不僅體現在對生命的珍愛,更體現在當危難時刻,英勇無畏的抉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彰顯文天祥不畏強權,強烈的愛國心。他沒有讓生命在苟且偷安中貶低,而是在英勇的犧牲中尊重了生命!相比之下令人唾棄,遺臭萬年的秦檜,和坤卻在貪生怕死,愛財如命之中讓生命變得毫無價值。

“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在孟子眼裡社稷江山、君主聖上都比不上民眾重要。而如今在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後,國家為死難者降半旗致哀,設立國家哀悼日,正是敬畏生命的體現,表現了對普通民眾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倫理即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努力向上,讓生命發出華光異彩。

第三篇:敬畏生命

花花草草皆有源,因緣孽果終自食。

_題記有人說我寬容如紫羅蘭

生命常常是如此美麗。

每天匆忙行走中,低頭看一看腳下的花花草草,心頭不免多了些淡淡的感動。他們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尚且如此美麗,如此頑強的活著。我不懂花語,不知鳥意。但我有一顆敬畏的心,我敬畏花香草綠。

生命常常是如此另類。

有人說我心軟如豆腐,有人說我那又有甚么無情如流水,有人說我懦弱如爛泥;有人說我寬容如紫羅蘭,有人說我自私如守財奴,有人說我慈悲如佛祖心。我知道,都不是的,我就是我,無可替代的我,像每個渴望陽光的生命一樣渴望陽光。內心深處有一點自負和自卑的混合物,骨子裡有別人學不來的慵懶與倔強。淹沒在人群里不會閃光,認識我的人自會發現我的存在。

生命常常是如此奇特。

有人說梵谷是瘋子,托爾斯泰是傻子,我不辯解,我只是默默地承受。那又有甚么,既使真理變成謊言,他們也依然存在過,也依然痛過、哭過、笑過、悲過,這就夠了;他們也依然是藝術殿堂的佼佼者、成功者,這就夠了;他們也依然完成了在那歷史長河中獨一無二的痕跡,這也就夠了。折磨和貧困時時伴隨著梵谷,苦難早早帶走了他;可我不為自殺者嘆息,因為太多的無奈讓我明白存在即合理;理想與現實時時矛盾著托翁,信仰堅定最終卻與現實脫節;可我不為信仰者感動,因為太多的慨嘆讓我明白沒有十全十美。

我敬畏,卻不願折服。

我是一滴水,我有水的生命;滴入碗中不會馬上消失,放在手上不會清涼永在。

我是一粒米,我有米的生命;煮到鍋里不會馬上熟透,掉進火爐不會靜謐無聲。

我是一個人,我有人的生命;活在世上不會馬上腐朽,埋入土裡不會屍骨長存。

因為在矛盾中束縛,所以在生命中敬畏。

第四篇:敬畏生命

生命,是莊嚴而神聖的。生命,需要敬畏。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時間的流駛讓生命變得彌足珍貴。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之花需要我們的尊重與愛護。然而,動盪不安的世界政局,時有槍擊案發生的校園,為謀取利益而殺害他人,壓力過大的自殺者,這一切讓生命顯得那么脆弱而不堪一擊。生命之花不能凋謝,更不容褻瀆!只有人人愛護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燦爛的世界。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史公的一句話道出了生命的真諦。敬畏生命,不僅僅指呵護生命,不讓其失去。死得其所,重於泰山。更是對生命的敬畏。武將希望戰場殺敵,馬革裹屍是對生命的敬畏;面對威逼利誘而氣節不改,零丁洋里的嘆息是對生命的敬畏;堅持日心說,堅持真理,在烈火中的永生是對生命的敬畏。敬畏生命,讓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裡釋放最多的光與熱。敬畏生命,讓死亡在歷史的消逝中永恆不滅。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旅程不應虛無。讓自己的人生充實起來,讓生命變得多姿多彩,讓生命綻放最華麗的花朵,這,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敬畏生命,需要充實人生,需要荒蕪的心靈長滿果實。去讀書,在書中體驗高雅情趣,品味哲理人生,讓書的芬芳瀰漫在人生旅途中。去旅行,在高山流水處放鬆心靈,在繁花綠樹中釋放靈魂,讓心靈的世界遼闊而清新。去闖蕩,體會百姓疾苦,感受百樣人生,讓生活的酸甜苦辣給予你一個充實的人生。莫為錢而生,莫為享受而活,充實的快樂需要你去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讓世界下每一朵鮮花健康、茁壯成長;

敬畏生命,讓死有所值,奉獻生命變得義不容辭;

敬畏生命,讓心靈去旅行,讓生命在人生的旅途中升華。

敬畏生命,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愛護生命,“永生”生命,充實生命,只有如此,才能讓神聖的生命得到尊重,得到敬畏。

生命,需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