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形狀高中生作文(精選篇)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幅圖,內容可作如下詮釋:“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初都推著一個方木塊行走,行動緩慢。為了在社會裡走得更快些,有些人就將自己的方木塊磨成了圓木塊。”這方木塊,太抵象徵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特質,個性,是生命最初的形狀,有稜有角。而這圓木塊,便喻意著適應了規則之後,圓滑的人們。

誠然如這幅圖所畫,保留自己的鋒芒與稜角在社會裡前進是困難的。奸佞之人機關算盡,早早地了悟生存法則,於是主動迎合,磨平稜角,屈從於社會。甚至可能,以它圓潤不講規則的身軀對方木塊發起惡意的攻擊。這便應了那句“得意鴟梟,失時鸞鳳",每一個時代,都必然有這樣的圓木塊,大張旗鼓地滾入塵世之中。

但生來願作惡的人還在少數,更多人生命形狀的改變與扭曲,不是在時間長軸上抓住了抉擇的一點,而是由多個不經意的瞬間堆砌而成。那些生命里大大小小的節點,使眾生披上蒙昧者悲哀的裟衣,成為大多數,成為渺小的紅塵螻蟻。

當然也有一些人無論怎么跌跌撞撞,也誓死捍衛自己的稜角。發展好的,可謂精神潔癖,那鋒芒直指污濁眾生,可如傅雷般以一死書寫“士可殺不可辱"的高傲。那決絕的姿態,似刀尖泛著不可侵犯的冷冽寒意,是所有人要仰望的精神高空。

傅雷的梭角,是知識分子的氣節,是一顆成熟的心對自已生命信仰的忠誠。但誓要以梭角之方抵社會洪流的侵蝕也非全好的。倘若像我過去那般,劍拔弩張似只刺蝟,稜角越鋒利越傷人,讓愛與光明都無法靠近,是萬萬要不得的。其實人正值青蔥歲月,免不了意氣風發,指點江山一番。我們比任何木塊都有稜角,卻比他們更渴望奔跑。哪怕這奔跑,因為不願放棄稜角,不願圓滑世故,而攜帶著在石子路上赤腳的疼痛。但就如北大法學系才女劉媛媛所言:“我們90後不是來適應社會的,而是來改變社會的。”我相信這樣的熱血青年就如我相信自已,不怕頭破血流,不甘摧眉折腰,憑時光的淘冼,加以正確的指導,假以時日,會是使這個社會進步的強大而穩健的推動力。

所以生命最好的形狀,不會是最初原原本本的方木塊,也不會是稜角完全被磨平的圓木塊。它必然要在一個人看清了自已也看懂了人生,再經過歲月的淘洗之後才會呈現。在一點點磕磕絆絆中,保持清醒,一步一步形成自己穩固的價值體系。知道當稜角與路上的障礙相碰時,是要修正自己,還是堅守防線,將這處障礙磨平,為後人行個方便。方圓之間,體現的便是一個人生存的智慧與氣節。沈從文老先生的一生便是生命的形狀愈加完美的過程,也曾彷徨墮落,看清了哪些稜角不可留,最後才得“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的淡然心境。

保護好那些支持著你整個人的骨氣的稜角吧,在塵世的鍛鍊里一點點塑造自己生命的形狀,讓成熟成為一道明媚而不耀眼的光芒。然後向這個世界宣告:“我不是來適應社會的,我是來改變社會的。”以我之方,攻你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