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會讀書的人作文

拿起一本書,你是迫不及待地翻看正文,還是先看看前面的引言呢?以前我讀書,隨意性很強,翻到哪兒是哪兒,或者是從最吸引自己的部分看起,以至於一本書還沒有完全看完,就在心理上認為已經通讀了一遍,因此錯失了很多精彩的內容。在和孩子們一起讀書的過程中,我慢慢領悟了怎樣讀書收效才會更大,收穫更多——

首先,可別小看書前面的“序”、“引言”,或是“編者的話”等等。因為這裡面有很多的文字都是書本的精髓,讀了它們,整本書的框架就在你腦子裡行成了。如果是有替作者作序的,往往是名家,他會給你指出這本書的優點,讓你第一時間品味它的精華。比如我在讀《武鳳霞講語文》這本書的時候,就先細細品讀了它的“序”,從中我明白了作為老師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名師出高徒”的“出”字,怎樣才能“出”,怎樣便不能“出”,現代教學法的精髓就在於努力探求這“出”的規律和“出”的藝術。

除了這些,目錄不能不看,整本書的輪廓就在目錄中體現。根據目錄,你可以知道那些是你要重點研讀的,哪些是你可以跳過去的。我在讀《給教師的建議》的時候,就是根據班級孩子的實際情況在目錄中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是真的被我用到了刀刃上。一些專業書籍或許這樣讀來才真正能為實際工作服務,也更節省時間。

其次,讀書的時候還要學會圈點勾畫,或作批註,或者叫“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我們經常提倡的讀書方法)我記得小年讀《三國演義》的時候,第一遍就是看故事,第二遍開始動手圈點勾畫,或者寫上自己的體會,第三遍再讀的時候,和第二遍的做的批註的感覺又不一樣了,而且還有了更好的感悟。這就是讀書的一種方法:及時將自己的感想在書上做批註,儘管時隔久遠,但依然能回味當初讀這本書的感受。這樣一本書讀起來就更有價值了。

當然,摘抄好詞好句也很重要,或者是對自己弄不懂的詞語或句子進行記錄。這是一種積累。所以我們每人都應該有一個“讀書筆記本”,把你所看過的好詞好句集中地抄在這個本子上,有時間就拿出來翻翻,讀讀,久而久之,這些文字就可以轉化為你自己的東西,甚至有時候都能幫你大忙呢!比如你寫作的時候會發現這些都是現成的素材和靈感,會使你“下筆如有神”呢!

記得我在讀《晨讀十分鐘》的時候,就把這本書上一些優秀的讀書方法摘抄在我的筆記本上,在面對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讀書問題的時候,我拿出來一用,還真收效不小呢!所以,善於記錄和積累是非常重要的讀書方法,因為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是讓知識為我們所用嘛!

這些方法只是我的一己之見,當然在讀書的時候更需要用心品味領悟才行。讓我們做一個會讀書的人,讓我們在讀書中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