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生的敬業精神論據素材

適用話題:醫生、敬業精神、人文關懷

醫生該有怎樣的敬業精神,首先得了解醫生是什麼。醫生是進行醫療事業的人,又稱醫師,古代稱大夫或郎中。“醫生”其本意是指專精醫學的人,“生”指先生(也是以前社會對師長的敬稱)。唐朝的醫療行政機構叫太醫署,它採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醫務行政機構,又是醫學教育機構,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院。現在“大夫”一詞在北方人中也常用。醫生也叫杏林。據稱,三國時,東吳有位名醫叫董奉,精通醫道,有妙手回春之術,醫德也高。他晚年為百姓治病不收診費和藥錢,但要求病人痊癒後必須到山上種植杏樹,名為“康樂杏”。後來,“杏林”用來專指醫術精良,醫德高尚的醫生。那么,好醫生又應扮演好那些角色呢?角色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有三件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這樣看來,醫生的角色就不能簡單的概括為“診療機器”,我認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就如同一名經驗豐富的危機處理專家,在不同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樣的,且步步都要求做到極致,他要是藝術家、是革命家、更要是實踐家。這就不得不了解醫生的敬業精神到底是什麼。

作為一個醫生,該有應有的職業道德,比如應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對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地位、財產狀況,都應一視同仁;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不接受患者紅包、宴請,不向患者或家屬借錢、借物;不泄露病人隱私與秘密;正確處理同行同事間的關係,相互學習,團結協作;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鑽研醫術,精益求精。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

在如今這個時代,醫患關係成了我們日益關注的焦點,為什麼現在的患者和醫生不再是“主動被動,指導合作”的類型,而變成了患者說什麼,醫生做什麼。醫生的威信為何遭到了威脅,其實也並不是時代造成,最起初的原因還應該看向醫生本身。追溯到醫患關係還未變遭之前,舉一個例子,一位北京患者,懷疑自己有糖尿病,而去赫赫有名的大醫院,找到了鼎鼎有名的這方面的權威專家求助,先後一共兩次,他仔細的回憶當時的過程,第一次,那位權威一共接待了他十分鐘左右,其中對話的時間大概30秒,只是很簡單地問了些問題,然後在剩餘的近10分鐘時間裡,該權威共填了23張化驗單,最後關照他怎么怎么去做這些化驗。什麼時候再來找他。第二次,求診時間大約12分鐘,權威用了近10分鐘在一張張看化驗單,一邊看一邊自言自語,然後有約1分鐘在寫處方,開了四種藥,又用半分鐘簡單介紹了服用方法,整個治療便結束了。兩次總共對話不過10來句,而費用卻近20xx元(不含藥費,僅專家號加檢測費)。在整個過程中,權威態度和諧中帶有一種讓人感到威嚴的冷峻。很顯然,這位醫學權威所做的,從一般眼光來看非常符合某些程式規範。醫學就是科學,既然要做出明確的疾病診斷,就需要充足的證據,自然需要尖端診療技術,需要儘可能多地檢測。這在許多人的眼裡,似乎非常合理,無可挑剔。然而,我們總覺得,在這一過程中少了些什麼,而這少的也許正是醫學的核心內容。至少這位求醫者就感覺到很不滿意,所以也會成為惡劣醫患關係的導火索。而在中醫的診療中,特別是望聞問切的診斷方式,雖然傳統,但卻是醫患交流過程中,醫師直接從患者獲悉信息的重要手段,其必須有賴於醫患充分的溝通,交流。而在這過程中,患者體驗到了自己被重視,被尊重,哪怕一點微小的變化都引起對方的關注在意,患者的多種需求也隨之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滿足和部分滿足。所以希波克拉底也會說醫生應具有的三樣寶貝就是語言,藥物,手術刀。語言溝通貫穿於整個診療中。

一位好的醫生和敬業的醫生,應該要具備有和患者良好的溝通能力,這也能從患者的語言中了解更多機器無法查出的疾病,並了解到了患者的心理狀態,更好地製備出治療計畫。無獨有偶,在20xx年10月25日,在浙江溫嶺市發生的一起殺醫案,其實故事很簡單,只因為罪犯訴說鼻子痛,去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就醫,一位叫王雲傑的醫生給他開了一些藥,他拿回家服用以後覺得沒用,還是疼痛難忍,便再到醫院要求醫生給他進行手術,可他的條件卻沒到達做手術的指征,無法進行手術,罪犯在及其疼痛和不正常的思考下做了錯事。其實這個案件的矛頭,也實在不足掛齒,但是為何釀成了這樣的悲劇。醫生,並不只是醫人,醫病,而更重要的是醫心。案例里,罪犯是由於無法忍受疼痛,思想錯亂而犯錯,倘若那位叫王雲傑的醫生讓其住院,給予安定和止痛劑先安撫患者,再仔細詢問患者病史及各方面的檢查,系統地拿出解決方案,也許今天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作為一個醫生,不是開幾幅藥就了事的,為什麼說醫生應該要解除人民之病痛,那位患者的基本症狀根本沒有解決,所以也難免他會心生惡意,雖然他的要求不合理,但作為醫生應該全方面的向他解釋,這也就回到了醫生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誰都想做一名好醫生,在目前的社會中就有不少的人對醫生這個職業說三道四,不尊重醫生的事常有發生。 什麼是好醫生?我想好醫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熱愛醫生工作,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具有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和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既被病人愛戴又被同行推崇。 好醫生必須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崇高使命,我們既然投身於這個神聖的事業,就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病人至上”的職業思想,自覺地以《醫療道德規範》的要求來約束自己言行。

好醫生必須要有對醫生工作的愛。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事業成功的基礎。我們常常說“愛崗敬業”,其實是這兩個概念:“愛崗”是“敬業”的必要前提,而“敬業”則是“愛崗”的必然結果。不熱愛醫生的職業,而僅僅依靠醫療道德規範的要求,來讓醫生“敬業”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醫生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責任非常重大,除了職業道德本身的要求,你還得對這個職業

產生由衷的熱愛,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好醫生。好醫生必須要有深切的同情心。一個愛滋病人這樣說:“醫生是上帝伸向這個世界的唯一的手!”我們不能愧對病人對我們的這個至高無上的評價。我們要相信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生命都是有無盡的價值的,我們不管遇到怎樣的病人,不管他的身份地位如何,不管他是年老年少,不管他是胖瘦美醜,不管他是有錢沒錢,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地對他們充滿關愛。具備深切的同情心,你才能真正地體恤病人的痛苦,你才能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你才能夠排除經濟利益的干擾,以病人的需要而不是醫生的需要來決定病人的用藥、治療及手術,你才能夠做一個堂堂正正的醫生,而不是一個草菅人命的“商人”。一個內心冷漠而不具同情心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好醫生。“醫者仁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好醫生必須要有刻苦的學習精神。僅有同情心和好品德而沒有高超的醫術,是不能治好病的,因之也不可能取得病人及家屬的信賴。然而,世界上沒有誰一生下來就具備淵博的知識與高超的醫術。現代社會,醫學知識、醫療技術發展迅速,做為一個好的臨床醫生,我們一輩子都要刻苦努力學習,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地用新的知識、新的技能來充實擴展自己,你的知識結構才不會老化,你的操作技術才不會過時,你的臨床思維才不會僵化。

好醫生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頭腦清醒理智,是應急狀態下的客觀冷靜與鎮定自如,決不是冷漠無情,更不是麻木不仁。頭腦清醒理智,不感情用事,排除外界因素及個人情感的干擾,保持對事物發展變化的正確分析與判斷,是一個臨床醫生必備的素質。特殊的職業要求,養成了醫生“外冷內熱”的性格特徵:古道熱腸深藏於內而不形於外。人們往往據此以為醫生是見多了生老病死,煉就了一幅鐵石心腸,這其實是一個誤解。

好醫生必須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現代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模式轉變,要求我們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具備心理、社會、人文、藝術、體育甚至法學等知識。努力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以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和病人交流,更好地了解病人的需求。和病人交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於傾聽,對病人感興趣,對疾病感興趣。這樣病人就會覺得你尊重他、重視他,唯有如此,才會建立起病人對醫生的信任與依賴。

好醫生必須要有出色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樂觀的人生態度。醫生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巨大,天長地久難免產生焦慮急躁等不良情緒。所以醫生要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選擇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不沉迷於網路遊戲及酒局牌桌,避免出現情緒障礙。喜怒無常、情緒失控、亂發脾氣,即使你的醫術再高,也只會讓人敬而遠之,決得不到病人的信任與愛戴。同時我們要有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這不僅僅是醫生,同時也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不管現實生活如何殘酷,不管命運如何欺騙我們,我們都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並且感謝命運賜給我們的各種經歷和體驗,把它們當成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一個消極悲觀、情緒低落、沒有自信的醫生,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可能給病人以戰勝疾病、奮力求生的勇氣和希望。好醫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合作精神。現代醫學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從接觸病人開始,診斷、檢查、治療、護理等一系列醫療活動,都需要各相關臨床、醫技科室及後勤機關的密切配合與支持。良好的合作精神是醫療成功與醫療安全的保證。所以要努力培養醫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妥善處理好醫生與病人、醫生與護士、醫生與家屬等三個關係,顧全大局,珍惜我們一起的緣分,珍惜我們共同的事業。

醫生最敬業的精神便是做一個好醫生,一個人民皆愛戴的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