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白露節氣養生方法

白露是第十五個節氣,大約在每年公曆9月8日前後,從太陽移至黃經165°的時候開始。

白露時節,我們常常能在清晨看到花草上面附著的露珠。當溫度降低之後,水汽便在地面或近地物體表面凝結成水珠,形成了“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白露”應該是天氣變冷的一個標誌。這一點,從氣象記錄中也能得到證實——白路之後,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溫會交到20℃以下,而且正如民諺“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所說,隨著露水越來越凝重,氣溫也越來越低。

秋季人們很容易觸景生情,也正因如此,才流傳下來了諸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千古佳唱。不過,賞景吟詩時,我們更要注意避免受涼生病,要根據天氣適時增加衣物。

●潤燥除熱不矛盾

在中醫理論中,外感疾病的誘因有“六邪”,分別是風、寒、暑、濕、燥以及火。而秋冬季節易染疾病的最大特點是“燥邪為病”,其中又有“溫燥”、“涼燥”之分。古書《重訂通俗傷寒論·秋燥傷寒》中有這樣的記載:“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感之者多病溫燥。”這句話是說:到了白露,夏天的炎熱還是沒有完全褪去,而且秋天艷陽高照,白天還是比較熱的,所以這個時候燥邪和溫熱邪氣同時存在,會形成“溫燥”。這樣的天氣很容易使上了年紀的,尤其是平時就體瘦陰虛火旺的人感染溫燥之邪。所以,在白露時節,養生的重點就是“潤燥除熱”。

因為“溫燥”是由天氣變化和人身體條件共同形成的,所以“溫燥除熱”要從飲食和起居兩方面調理。飲食調理上,中醫講“治燥不同治火”,因為“治火可用苦寒,燥證則宜柔潤”,即治溫燥要多吃一些辛涼甘潤的食物。起居調理上,因為燥證為陽,而夏天的陽氣尚未去盡,兩股陽氣並存,所以應該“涼”一些,衣服不要一下子就添得太多,晚上睡覺時也不要蓋得太厚。

白露為霜,大家提防換季病

“天已cool,氣漸肅,草生白露,人莫赤露。白露不露,長衣長褲……多事之秋,從不露做起……”“氣象先生”的這條微博,引來無數粉兒。那么,白露之後,到底該如何養生?聽聽河北醫大二院中醫外科王曉媛怎么說。

女生不要穿吊帶上街了

在之前的炎炎夏日中,基本上所有的女生因為怕熱只穿著吊帶與熱褲出門,一方面當然是防暑,而另一方面是為了彰顯自己的青春美麗。而如今夏季已過,氣溫逐漸轉涼,一些愛美的女生還是會只穿著吊帶熱褲出門。在白露節氣中,這對身體有著巨大的壞處,很容易發生感冒發燒現象。白露早晚溫差很大,所以各位在早上出門前,最好都能帶一件外衣,防止夜晚會冷。

眼下,尤其是中青年,追求時尚,喜歡穿著吊帶衣、露臍裝上街,顯示青春靚麗。但是,如果此時“刻意”露出後背和肚臍,美其名曰為“春捂秋凍”則會適得其反。

腸胃不好的人少吃海鮮

白露來了,秋燥之氣也愈來愈明顯。秋天要防秋燥,養生更主張多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梨,蜂蜜,黑芝麻,百合,銀耳蓮子粥,山藥,枸杞子,沙參,麥冬等等。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如韭菜、大蒜、蔥、姜、炸雞腿等辛辣煎炸的食物,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有哮喘、氣管炎、咽炎以及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儘量少吃帶魚、螃蟹、蝦類、韭菜和辣椒等。

秋季情緒樂觀很重要

在這個季節,有的人容易“悲秋”。所以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常和家人談心,散步,參加集體活動等使心情愉快,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同時,還要注意不斷地收斂神氣,不使神志外馳,清靜養神,儘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晚上睡覺最好關窗戶

民間有一個說法:“白露身勿露,露了凍瀉肚。”隨著夜間的涼意一天比一天明顯,撤掉涼蓆,關上窗戶,換上長袖衣入睡,將薄棉被備在床頭,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很容易受涼引起腹瀉。特別是病人、老人、體弱者,更要注意隨著氣溫的變化加減衣服。

睡覺前泡泡腳養腎氣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對於北方人來說,尤其是耐寒力差的人,白露一過,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襲。

從白露開始,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出現手腳冰涼、乏力等症狀,從中醫上來說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