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的議論文論據

【改變自己的議論文論據】

1.仙人掌為了生存把葉子變尖

2.呂蒙開始時只是曉得舞刀弄槍,不能勤於文化知識的培養,孫權在給呂蒙指出這一點之後,呂蒙發奮讀書,後來連魯肅都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呂蒙因為孫權的一席話,改變了自己,真正做到了文武雙全,為成就吳國的霸業打下基礎。而呂蒙自然也就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和修養,成功的改變了自己。

3.當為官僅七十多天的陶淵明掛印田園歸隱山間時,他改變了自己。官場的黑暗,是他無法改變的,變的只能是自己,不為五斗米折腰,與菊為伴,雖然仕途不復,但他高潔的志向卻被歷史所賞識,為後人所銘記。

4.當御用文人李白呼喚自己放養於青崖間的白鹿,即騎訪名山時,他改變了自己。李白以為自己會一展鴻鵠之志,沒想卻只是為朝廷吟風弄月歌功頌德。無法改變官場的他,只得改變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縱覽名山大川。雖然未能圓自己的經天緯地之夢,但卻造就了半個詩歌的盛唐,為後人所傳頌。

5.高爾斯華綏筆下《品質》中的老鞋匠雖然擁有全城最好的製鞋手藝,但卻不願改變自己,致使無法跟上機器化的時代,堅持手工制好每雙鞋,最終餓死在自己的鞋鋪中。

【例文】:改變自己立足現實

人類的祖先在樹上跳躍了幾百萬年,直到作為食物採集者的他們發現樹上的果實在減少,氣候在改變。智人們無法改變自然,於是他們學會了改變自己學著用直立的雙腿走上廣闊的平原。而這正是智人祖先的聰明之處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

我們的祖先在改變自身的過程中學會了用火,學會了蓋房、學會了冶鐵煉鋼,人類就這樣進化了通過適應環境來改變生存條件。

大自然對生物物中的選擇是殘酷的。然而當曾霸居一時的恐龍從這個地球上消失幾百萬年之後,我的祖先卻仍然生機勃勃的存在,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懂得與其在自然的改變中銷聲匿跡,不如首先改變自己。

作為這些智人的子孫,我們似乎要完成祖先們不可能完成的遺願,我們試圖改變自然,創造奇蹟我們砍伐森林,我們污染水源,我們似乎是在與大自然抗爭,結果呢?我們被沙塵暴迷濛了雙眼,我們被土石流衝垮了脊樑,我們被酸雨腐蝕了心臟我們被自然征服了,因為我們無法改變自然,我們只有改變我們自己,我們最終還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向大自然贖罪。這就是盲目破壞自然,違背自然規律所付出的代價。

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人類的選擇比自然更加殘酷,當社會不選擇我們的時候,當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著差距的時候,我們只有學著改變自己。

陶淵明無法使自己的超凡被世俗所改變,於是他選擇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歸隱山林,採菊籬下,使中國的文學史上多了一座不配的豐碑;魯迅棄醫從文,是因為他發現身體上的強健根本無法改變中國的現狀,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抗爭途徑,於是中國的文壇里走出了一位傑出的巨匠。

現代社會的人們總是志向遠大,而能成為偉人的首先都會把握好自己。在社會發展變遷的洪流中,他們改變著自己,平衡著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他們改變的是在成目標的途徑,是適應社會的更好方法。他們堅定的信念沒有改變,他們人生的追求沒有改變。但是因為他們能立足社會現實,他們能從國情出發,因而他們能推動社會發生波瀾壯闊的改變,繼而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觀點讓整個社會隨之改變。他們創造出新的思想、新的文明,推動了社會進步。

我們雖然並非偉人,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精神層次範圍內的思想、意志、目標,可是思想、意志、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個基本的前提立足現實。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於他的社會性。人脫離不了現實,所以人首先要適應環境,然後才能改變環境,這是我們祖先都明白的道理,可惜,我們今天有很多人卻不懂:或者抱怨天生我才沒人用,或者怨天尤人空嘆息。

也許有人說:人太現實了就沒有想像力了,而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所以我們是不能沒有想像力的。實際上,想像力也是要立足現實的:萊特兄弟想像造出飛機是因為有飛鳥的啟發;吳承恩創作出孫悟空是因為現實中有猴子的原形。

莘莘學子們大都嚮往著北大、清華,都想像著功成名就的未來,但不立足現實苦讀是絕難做到的;更進一步,不從自身條件出發,都盲目設定北大、清華的目標也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人可以幻想,但不能空想。人必須立足現實,腳踏實地,在改變自我中走向成熟,創造嚮往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