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紀念館位於瀋陽市大東區的柳條湖橋,就是八十年前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為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在這裡修建了一座“殘歷碑”,1999年又擴建成“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高大的“殘歷碑”映入眼帘。用花崗岩築成的“殘歷碑”是一本翻開的檯曆,時間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
1931年發生在瀋陽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它企圖變中國為其獨占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完全是在精心策劃下發動的。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距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今博物館坐落處)炸毀了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然後誣稱中國軍隊所為,並以此為藉口向中國軍隊的駐地北大營發動突然襲擊,製造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19日5時50分日軍占領整個北大營。同時,日軍也開始向瀋陽城區進擊。6時30分占領瀋陽內城,然後,日軍又向東北軍東大營進攻,東北軍不戰而退,12時許,日軍占領東大營,一天之間瀋陽全面陷落。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4個月內,日軍又相繼占據了遼、吉、黑,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占領地。3000萬同胞陷於日寇鐵蹄的蹂躪之下,成為亡國奴。這塊黑土地無盡的寶藏被掠奪,中國失掉了當時占全國產量79%的鐵、93%的石油、41%的鐵路及無數森林資源。
為了真實記錄這段充滿屈辱的歷史,喚醒人們的良知,激勵中華兒女以史為鑑,居安思危,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瀋陽市委、市政府先後兩次修建、擴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該館位於瀋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是紀念碑和陳列館相結合的建築。博物館前方為一幾何形廣場,四周為不規則的綠色草坪所圍繞,從空中俯視,恰似一幅巨大的中國東北地圖。1999年8月,xx同志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題寫了館名,並寫下了“勿忘九一八”5個大字。博物館擴建過程中,在短短的3個月的時間裡,社會各界及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捐款、捐物人數達366萬多人次。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紀念碑又稱“殘歷碑”。是一座巨型石雕,外形為翻開的檯曆狀。整個建築高18米、寬30米、厚11米,兩邊對稱。在殘歷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七日”等字。殘歷碑的左面刻有:“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進攻北大營,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左面巨大的石雕檯曆上密布著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如同千萬個不死之魂在吶喊,講述著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充滿血淚的生活和不斷奮起抗爭的歷史,在陳列館附近還有“九一八事變炸彈碑”,是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炫耀他們在南滿鐵路製造“柳條湖”事件而建的彈形碑。
瀋陽九一八紀念館-館內收藏
第一部分為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展示了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崛起,其侵略矛頭直指中國的全過程。
第二部分為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與東北淪陷。通過雕塑“流亡恨”、“柳條湖事件沙盤演示”、“蔣張會晤”、“淪陷後的瀋陽西城門”等展示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為日本在東北的血腥統治。通過雕塑“礦工血淚”、“瀋陽憲兵原址地基復原場景”、“河坎子'集團部落'立體沙盤”、“平頂山遺骨”、“731部隊人體解剖和細菌實驗”等展示了我國東北同胞在日寇血腥殖民統治下遭受的那段屈辱慘痛的血淚史,和日寇在我東北犯下慘絕人寰、萬惡不赦罪行的罪惡史。
第四部分為東北軍民的抗日鬥爭。通過雕塑“白山魂”、“痛殲邵本良部”、“'露營歌'大型場景”、“獄中的趙一曼”、“'火燒日軍飛機場'影視合成箱”、“抗日場景”等表現了中國人民打擊日寇、保家衛國的崢嶸歲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將軍在詩中寫道:“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入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設計人員根據史料製作了雪後的大片白樺林,重現了抗日戰士圍繞篝火團團而坐的露營場景。
第五部分為日本擴大侵華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介紹了從1932年日軍製造一·二八事變,到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期間,我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迭起,先後發生的“上海保衛戰”、“長城抗戰”、“哈爾濱保衛戰”等。
第六部分為全國抗戰爆發與日本侵略者的最終下場。展示了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罪大惡極的戰爭罪犯被押上了歷史的審判台,受到了正義的審判,8年間中國人民英勇抗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程。
第七部分為中日兩國人民以史為鑑盼和平。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在北京簽字,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97年9月6日,時任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在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時,曾在此碑下寫下了“以和為貴”的和平誓言。中日兩國政府及人民經常互相往來,加深友誼。展示中告誡人們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中日兩國人民要以史為鑑,熱愛和平,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瀋陽九一八紀念館建築
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殘歷碑”,整個建築高十八米,寬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鑄成,花崗岩貼面,呈立體檯曆狀,兩邊對稱。巨大石雕檯曆上密布著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著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著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著“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占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整個建築莊嚴肅穆,風格獨特,既有現代化特點,又不失民族風格,讓每個參觀的人都回浮想聯翩,記住那個“國恥日”。
在“殘歷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鐘,懸掛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銹跡斑斑的鐘身上鑄造著醒目的銘文:“勿忘國恥”。
警世鐘的旁邊,倒放著一座“九一八”事變柳條湖爆破地點碑,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此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由基座、碑身、碑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成梯形,碑身為方錐形,與碑座銜接處為正方形,碑頂為炸彈尾翼形,三翼間距為七十六厘米,埋深為二百六十厘米(俗稱“炸彈碑”)。這塊碑既無碑誌,也無銘文,碑身高七米,下面梯形基座,上書“爆破地點”。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
與之相反,在“殘歷碑”廣場的一側,見到了另一個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鐫刻著“反霸權、反戰爭、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組織的“侵華歷史傳講會”在“九一八”事變六十周年時建立的。它告誡後人“反對霸權、消滅戰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
院內還有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雕刻系創作的兩件雕刻作品,一為《國難》,鑲嵌在博物館南面的牆上,雕塑藉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再現了九一八事變後,國土失守,山河破碎,東北錦繡河山慘遭日寇蹂躪,生靈塗炭,黑土地區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噸青銅澆鑄,國難之恥,永世銘記。另一件為《奮起》,鑲嵌在博物館的東面牆上,雕塑共分四個部分,分別再現了東北義勇軍奮起抗日,英勇殺敵;愛國學生走出書齋,點燃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燎原之火;億萬軍民用血肉壘起新的長城;中國人民最終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等場面,總體表現中華民族抗爭、昂揚、勝利的精神。在展覽大廳前的廣場上高高地聳立著一座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碑體由三塊倒立的梯形柱組成,直插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