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走進魯迅手抄報內容(集錦)

【篇一】

當我們走近偉人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是那么的渺小。

——題記

在十一月三十日的下午,我們小荷文學社集體去參觀上海魯迅紀念館。那天是星期五,車很堵,原本計畫用一個小時到那,但實際時間遠遠不止這些。幸運的是我們終於在閉館前趕到了那。

走進魯迅紀念館,首先看見的是一個巨大的魯迅雕像。它的表情是嚴肅的,卻又有那么一點親切。我們匆匆在它身前留了影,接著就上樓了。

“瞧,是《阿Q正傳》!”一陣歡快的叫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起頭,只見電視裡正播放著《阿Q正傳》。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魯迅通過對貧苦、不覺悟的農民阿Q的描寫與刻畫,寫出了國人的靈魂。他揭露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和傳統思想文化造成的中國國民性的特點。值得諷刺的是文中的那個阿Q,被別人打了還說是兒子打老子,這就是眾所皆知的阿Q精神勝利法,多么可笑且又可悲啊!!

在往前走去,是一段有關於三味書屋的介紹。三味書屋是清朝末年紹興城內的一個私塾,位於紹興魯迅故居附近,距“百草園”不遠。魯迅曾在文章里稱它是“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說塾師壽鏡吾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魯迅也是在三味書屋中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

接著我們參觀了一個鐵屋子。開始我並不知道這鐵屋子是乾什麼用的,後來老師告訴我們:“魯迅先生把舊社會比喻成一個封閉的鐵屋子,把無知,愚蠢的人們比作在鐵屋子中熟睡的人,把正直的人比作鐵屋子中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是非常痛苦的,而熟睡的人則是麻木不仁的,感覺不到死亡的逼近。如果把熟睡著的人叫醒,他們也會變得痛苦,但是同樣,他們也許能找到打開鐵屋子的方法。”

告別了鐵屋子,我們繼續往前走。一路上我們看了不少有關於魯迅的東西,比如說魯迅的妻子許廣平,百草園等。

到了最後,我們突然看到了一個醒目的魯迅雕像,旁邊寫著魯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我們的心情一下子從輕鬆變得沉重了。是的,魯迅是一個跨世紀的偉大作家,他致力中外文化交流,竭力畫出國人的魂靈,是中國人的驕傲!他的死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參觀魯迅紀念館的時間是短暫的,很快我們便走出了魯迅紀念館。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著依依不捨的表情。

仰望天空,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魯迅先生的樣子,他正在對著我們笑,笑得那么的親切……

【篇二】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棄醫習文。

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周樹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阿Q正傳》。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20xx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八卷)。

毛澤東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