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潮州湘子橋說明文作文500字

古老的潮州名城,有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橋橫跨於韓江之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子橋。你想了解一下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潮州湘子橋作文怎么寫吧,歡迎閱讀!

潮州湘子橋作文篇一

有道是:“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場。”對潮州人來說,印象最深的橋樑莫非就是湘橋。他橫跨韓江,東臨筆架山,西臨東門,南臨鳳凰台,北仰金山。

湘橋始建南宋,初時叫康濟橋,後稱濟川橋,1435年更名廣濟橋,有稱湘子橋。

原先的湘子橋是我國史上第一座啟閉式的橋,世界上開關活動橋的先導。橋的兩端為24座固定的樓台,中部為18梭船組成的浮橋。所以有一首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生牛一隻溜。”它與韓江春潮構成了潮州八景之一—湘橋春漲。它還與河北趙州橋,北京盧溝橋,福建洛陽橋合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1958年,由於交通需要,將梭船拆除,改建成直通橋。神氣冷峻的鋼橋架替代了低矮的木欄桿;平坦的路面替代了左右擺動的船。當夜幕降臨,它就像一條剛出韓江的龍。

自從有了嶄新的鋼筋混凝土的韓江大橋,湘子橋的負擔輕了,承受非機動車通行,方便過往民眾。

有一個神話傳說:“仙佛造橋”,說湘子橋是有韓湘子帶領的八仙和廣濟和尚帶領的十八羅漢有法力造成的。但事實上,它是潮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在南宋,沒有起重機的時代,湘子橋那些幾噸甚至幾十噸重的石墩是怎樣運來呢?原來,潮汕人民在韓江上游取石,然後利用漲水,把石頭綁在大木船下順流而下,因為水漲是漫過石墩,所以當時到達是就松繩,讓石頭自己落下去。橋就靠這樣一次次運石來造成的。

湘子橋真不愧是潮州的瑰寶。不管是現在的還是以前的,它們各有各的風采。

前有蘇聯人在湘子橋上觀察,還不時豎起大拇指稱讚這座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的湘子橋——“橋樑之母”。

現在國家特地撥款下來恢復這座橋的原本相貌,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一睹這條龍的雄姿。

潮州湘子橋作文篇二

湘子橋,又名廣濟橋,位於潮州城東門外,橫臥潮州韓江之上,初建於宋代, 後不斷重修。湘子橋以“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東西兩面為橋,中間以浮舟連結,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格局,是現存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 。

跟團旅遊就是這樣,再好的景點停留的時間都說有限的。我們在湘子橋以及湘子橋對面的廣濟門、古城牆三個地方總共只停留了20分鐘,本來想到湘子橋走一遭的,結果轉來轉去找不到進入湘子橋的地方,後來問當地人,當地人告知我們要買票的,想想還要到廣濟門、古城牆那裡拍照,怕時間不夠,就算了。回來後查資料,網上說湘子橋的票居然要60大元,實行收票後頗為大家詬病,至於現在的票價有沒有降低,當時沒有去問,所以也無從知曉了。

湘子橋的正門,我就在這裡的鐵欄桿前轉來轉去找不到進去的地方,後來別人說要走過去左邊那裡買票,怕時間不夠,只好作罷。

東西兩面為橋,中間以浮舟連結的湘子橋,別具特色。

看完湘子橋,再到馬路對面看廣濟門和古城牆。

潮州城臨韓江水,自古多有發生洪澇災害。潮州城為抵禦洪水的侵襲,明朝的時候全面修建府城牆。古城牆現存城門七座,最著名的是廣濟門,宏偉的廣濟門置於高大的台基上,樓高三層,各層出檐均嵌有藍琉璃勾頭滴水,穿斗式梁架結構,四面環窗,雕欄畫棟。整個樓閣,面臨韓江。除此之外,還有上水門、竹木門、西門、南門和北門,現存城門七座。而每座城門上分別建有城樓,城門外建有弧形的月城作屏障,城上還設有敵台,窩鋪等抗敵設施。駐足古城牆,見城高約1丈,寬約6尺,均以石料砌成。城牆下,有寬闊的水泥馬路,路兩旁鋪展有綠毯般的草坪,高大的木棉樹沿江邊一字排開,筆立挺拔,為古老樸素的城牆增添了清新淡雅的幽香。

廣濟門建造於高大的台基上,高大雄偉:

頗具特色的屋檐

古城牆上的其他城門:

每座城門上分別建有城樓,城高約1丈,寬約6尺,均以石料砌成。

古城牆上設有窩鋪等抗敵設施。

潮州湘子橋作文篇三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建於南宋,至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座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湘子橋坐落在潮州城東,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共有24個橋墩,橫跨韓江兩岸,全長五百多米,中間用鐵索連線了18條小船。傳說這座橋是韓湘子與廣濟和尚共同建成的,所以取名湘子橋和廣濟橋。廣濟橋分為東部、西部和中間的梭船三段,東岸橋墩13座,西岸橋墩11座。西面第8墩和東面第12墩各有一隻鉎牛,東面的那隻鉎牛被大水衝到上游去了,所以有人唱起了一首歌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州,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兩隻鉎牛一隻溜”。 由於“中流警湍尤深,不可為墩”,中間只能用18隻梭船並排構成一列橫隊,用鐵索連成浮橋。每遇洪水或要通船,可解掉糸船鐵索,移開梭船,變成開閉式浮梁橋。這就是“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由來。

湘子橋的特點是“十八梭船廿四洲”和“廿四樓台廿四樣”--“十八梭船廿四洲”指的是由十八隻梭船和二十四座橋墩組成。“廿四樓台廿四樣”則是指二十四座建築在橋墩上的亭台樓閣各不相同。

當初建造的時候因為河中央水流湍急,沒有辦法安上橋墩,於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韓江兩岸各自建造橋的一半,在河中央用繩索將一些船隻連線起來,鋪蓋上木板供人行走。到了春天,韓江水漲高,這些船就跟著高高浮起來,因此就形成了潮州著名的八景之一“湘橋春漲”。

矗立在潮州的母親河韓江江面上的巨大橋墩,就像一艘艘威武的大船,擋住了滾滾急流。橋墩精巧之處,就在於全部用石塊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不加灰漿,只用卯契合。橋上原有24座望橋,橋面用石板鋪架,石條大得驚人,約有10米長,1米厚。在沒有起重機等設備的古代,再加上韓江上下游水位相差很大,有“急流如馬騁”之說,要安裝這么大的石樑,建橋的艱辛可想而知。湘子橋奇特别致的結構,集梁橋、拱橋、浮橋等形式於一體,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所有潮人的驕傲,也是中國橋樑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