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

小時候,家鄉在我心裡並不重要,只是習慣和熟悉。它或許還沒有一顆糖、一件新衣服能令我欣喜萬分,而鄉愁就更加是平平淡淡,無從說起;長大後,漸漸遠離兒時熟悉的地方,喜愛的味道,才覺鄉愁顯得越來越深沉與厚重。

我記得我第一次離開家鄉,是考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心裡只有開心和興奮,還沒有一點點的不捨和惆悵。但當我從西南山城來到這北方平原,度過了幾個月的開學興奮期後,我發現自己開始越來越多的把家鄉掛在嘴邊。在學校食堂吃飯,早上總是饅頭稀飯,晚上總是大蔥白菜,顏色總是清清爽爽,而味道總讓我覺得平平淡淡。這時我老想起家鄉的小面、擔擔麵、牛肉麵;想起媽媽做的麻婆豆腐、回鍋肉;想起街邊小巷,色香味誘人的辣滾滾的火鍋、麻辣燙。我就會拉著一幫同學跟他們講,講起從我家拐過幾個街口有一家最好吃的小麵館,它的門店非常小,在一幢很老式的建築底層,顯得非常有年代感,但味道卻是讓人無話可說。我還會跟他們講起,我家鄉很有名的洞洞火鍋,每次我都會很自豪地跟他們說:“在抗戰時期留下來的防空洞裡吃火鍋,你們肯定不知道是什麼感覺!”

那時候,我的鄉愁就全混在一頓頓想念的味道里,混在一次次跟同學們談起的話語裡。

我也記得第二次真真正正、切切實實地離開家鄉,不像我離家讀書時,每次過節、放假我都會回家,仍然能到那家最好吃的麵館,擠著吃一碗麵;仍然能坐在家裡吃一頓媽媽做的麻婆豆腐、回鍋肉;仍然去那家有名的洞洞火鍋,約上一幫從小玩到大的朋友,一邊吃著聊著,吃得汗流浹背,在一路瘋鬧著回家。第二次離家,便離了半個地球。再沒有街邊轉角的破舊麵館;沒有媽媽的回鍋肉;沒有藏在洞洞裡的火鍋店和一幫朋友。那些以往我覺得最最普通的東西,最最普通的事情,竟成了我每晚腦海里浮現的畫面。我曾無數遍的請求爸爸帶我回去,但因為媽媽不幸地離開,家鄉成了爸爸最傷心難過的地方,所以他總是保持沉默。但我看得出來,他跟我一樣依舊深深地熱愛著那片讓我們思念的故土,但卻倔強的不願回去。

那時候,我的鄉愁就流淌在每晚回憶的漩渦里,一沉一浮。

過了很多年,很多年以後,我終於又一次回到了家鄉。我知道它再不是我腦海中的模樣,但是它的面貌依舊讓我猝不及防,我竟然找不到應該去的方向。街角的麵店沒有了;小時候熟悉的院落沒有了;經常和朋友們去的洞洞火鍋店沒有了。變成了好看的建築和遊客繁多的景點。

那時候,我的心裡升起一絲感傷,感傷這流淌著的時間改變了我家鄉的模樣。但我知道,家鄉改變的只是模樣,就如同時間改變了我的樣貌,但在我心裡有一樣永遠被時間磨滅不掉,那便是我深深的家鄉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