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鄉為話題的國中作文

思鄉是對故鄉美好的思念,是對故鄉濃密有情的思念。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以思鄉為話題的國中作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以思鄉為話題的國中作文(一)

夜深,已很深了,我卻輾轉難眠。轉身起床,看看時間已經快兩點了。這樣的深夜能做什麼呢?隨手打開音樂,任思緒隨著音樂飄遠

想起了十年前的那個正月,剛過完年,便告別家鄉。帶著向親友借來的幾萬元錢,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開始了向理想邁進第一步。也是在那個時候明白了什麼叫白手起家,什麼叫親力親為。萬事開頭難,那是的艱辛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堅持不了的時候,心中總會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著自己,為了家人和孩子。一定要堅持要努力。十年過去了。終於在這個地方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窩。我明白了什麼叫做堅持就是勝利。雖說現在不算是大勝利,但已經心滿意足了

有了這個小窩,同時也意味著在之後的很多年裡,不能回到故鄉。不知道是不是在外漂泊的久了,始終不能把這個地方稱之為家,心底念念不忘的還是故鄉的那片土地。累了,傷了,依然想回到故鄉的懷抱里,聽聽家鄉話,喝口家鄉水。那在外的一切心酸與疲憊也會隨之遠去。從最初在外那一年算起,已經漂泊了快十五個年頭了。真的累了。只想回到故鄉的那篇土地,再也不出來了

每年一次的回家鄉探望,仿佛已經滿足不了我的思鄉情了。總想多回故鄉,多陪陪年邁的父母,多看看家鄉的一切。怎奈時間不允許。其實真的是時間不允許嗎?或許只是藉口罷了。人活著就有賺不完的錢要說無奈的應該是這個殘酷的現實吧。讓人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為了家人為了自己過得更好一些。生在這個時代,太多的壓力圍繞著我們,不努力只能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故鄉,仿佛成了我的一個夢。也許,只有等自己真正老的那天,才能回到故鄉的那片熱土吧。再也不去漂泊,再也不去流浪,安靜的守著她度過餘生。

希望,今夜,能夢回故鄉

以思鄉為話題的國中作文(二)

來自四方的賓客們,我的家鄉交城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它依山傍水,人傑地靈。家鄉有許多優美的寶地,現在我就帶領大家參觀我們的佛教聖地——卦山,以及氣勢磅礴的交城水。

來到卦山腳下,抬頭仰望,巍峨的卦山高高聳立。俗話說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因菩薩常常顯靈於卦山,以至卦山常年爐煙繚繞,香火不斷。沿著山中的小石徑走上山頂,四周種滿了長青的松柏。山頂有一座神廟,前來上香的人絡繹不絕。此刻再換環顧四周,滾滾的交城水奔騰而去,在陽光的撫摸下折射出絲絲光芒,如同千萬條遊動的金蛇飛舞,面對著此情此景,難道你不感到一點陶醉嗎?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不正是此景的特殊寫照嗎?可以想像詩人當時的愉悅與自豪,面對這祖國的大好河山的如痴如醉之情。

游完卦山後的我們感到十分疲倦,寧靜的夜色也剛剛蒞臨,華燈初放的卦山顯得氣勢輝煌。

現在我們將划動的一葉扁舟觀賞我們交城的母親河——交城水。

月光籠罩下的交城水顯得格外優雅而寧靜。透過平靜的水面還可以看的水底的鵝卵石。群星照耀下的垂柳和星光下盛開的花朵交相呼應,一會兒颳起了微風,河水開始撞擊著岸底的卵石,“叮咚“作響,宛如珍珠墜入玉盤,又似身著白衣的少女拔弄著琴弦,奇幻無窮。

這時你漫步在河邊,定會被這迷人的交城水所陶醉。交城水給你的第一感覺:一定是如入蓬萊。

卦山時交城人的驕傲。交城如果沒有卦山定會失去一半的秀色。

交城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明朝更比今朝美。五湖四海的賓客們歡迎您到我的家鄉來,交城人民時刻張開雙臂歡迎著您的到來!

以思鄉為話題的國中作文(三)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中國人的鄉土情結特別濃厚。上下幾千年,從屈原的“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鄉愁”,思鄉始終是中國詩歌的一大主題。到了南朝隋唐時代,詩歌形式日臻完善,思鄉詩更層出不窮。其中,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雲經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在遼遠的北方,卻為躲避戰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遊子思鄉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雲,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之切,欲逐南雲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願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雲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淒涼。接著,筆鋒一轉,由大入小,寫故鄉籬下之菊,暗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閒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淒涼。“今日幾花開?”一問將思戀情結髮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著意於花,實是於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餘韻無窮。

王維的《雜詩》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是一個精緻的小品,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深沉的情懷。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故人從家鄉來,詩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當知故鄉之事,卻不問家人,不問親人,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實則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所問瑣事,讀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說盡了詩人的細緻,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可見他思鄉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動,既添小詩之情趣,又表詩人之高潔。可以說“問梅”是一個十分别致的典型情節,成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綺窗前”、“著花未”更充滿了生活情趣,襯出對故鄉的不盡思念,“詩中蘊味,盡在其中”。

岑參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與前兩首相比,岑參的這首詩顯得悲戚而沉重。詩人已年屆風燭,卻還得駐守邊關,他不再能有問菊問梅的閒情雅致。在一片蒼茫的邊塞風光下回望故園,但見長路漫漫無盡頭,詩人老淚縱橫,在淚眼矇矓中看見京中來使,情不自禁,悲從中來,千言萬語,亟須表達,卻“馬上相逢無紙筆”。“馬上相逢”可見相逢之匆匆,“無紙筆”寫出不盡的無奈之情,最後只能“傳語報平安”。從古至今有多少分離與思念,卻也有“鴻雁傳書”、“魚腹報信”之說,然而我們的詩人卻為情勢所迫,只得言語相傳。“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離鄉多年,有千言萬語,而今卻只能報一聲平安,顯得十分淒楚無奈。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將邊塞詩的悲涼融入到悠悠鄉愁之中,更加感人。

縱觀這三首詩,以王維《雜詩》生活情趣最濃,濃濃的鄉思中有一種樂觀情緒。《微山亭賦韻》寫秋意,略顯淒涼,然而這兩首又有一個共同點,即以花作結,以設問完篇。司馬遷曾稱讚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此處“稱物芳”更是為了表現思鄉之情的純潔。最後用設問,更延續了詩的意境神韻於言外,將絕句短小的不足彌補了起來。岑參的《逢入京使》則極寫悲戚,以蒼涼之淚澆胸中塊壘,以平安之語體現思鄉之切,一改前兩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儘管這三首詩各具特色,卻都以思鄉這根紅線一以貫之,動人心弦,感人肺腑,這是作者們不矯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實意傾心投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