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描寫鄉情的作文

故土是最令我難忘的地方,在那裡度過的童年時代雖然短暫,但卻是一個金色的夢,給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中描寫鄉情的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鄉情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一千古名句訴說了無數國外華僑的心,傾訴了身離家鄉遊子的情。

重陽節,使我們想到“每逢佳節倍思親”,無盡的思念之情化成了噙在眼眶裡的淚,苦苦地流出。心中牽掛著的故鄉,親人,只能呈現與自己眼前的海市蜃樓。“故鄉,你在哪?我何時與你相見?”恐怕只有這句話才能淋漓盡致表現出思鄉之情。

在無數華僑的記憶中,他們很難拼出一副自己故鄉的景色,但在他們的心中,無論故鄉的蹤影多么渺茫,都是心中的世外桃源。

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看著明月,無限綿愁縈繞與心,是悲?我想是的,思鄉卻又不能返,唯有辭官,可玄宗大帝久久不批准……

無數人回憶中一個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的人間仙境,那便是家鄉。思鄉之情猶如那一眼清泉發出的響聲,悠遠!

篇二:濃濃的鄉情

記憶中我的故鄉,很偏僻,但卻很美。一條清清的河上架著幾座低低的小木橋,幾塊突兀的石頭伴著幾聲婉轉的蟲鳴。穿過故鄉歲月的痕跡,總有一些新的氣息夾雜在斑駁的回憶里,沉澱在往事的剪影中。噢,我的故鄉,是用懷念串就往事的痕跡,模糊後它又漸漸清晰起來,在心中那塊陽光燦爛的方地里演繹著新的顏色,升騰著感動……

故鄉的天很藍,少了城市尾氣的污染,也少了高樓森林。一下子,天是那么廣闊,我仿佛清朗了許多,連雲朵也不那么妖嬈的炫麗多姿,變得純樸起來,還有那屬於陽光的風,風中總有一絲讓人不易察覺的甜味,倘若你中午時分在野外休息,那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清涼的風吹得你人清氣爽;陽光也最溫暖,照得你全身暖融融的,這是鄉村的風景。就算是下雨,故鄉的天空也會散發一種惆悵的灰色,雨聲仿佛也是優美的鏇律,或許在窗邊聽聽雨也是一種不錯的享受。

故鄉的水很清,是一種特有的清。蜿蜒曲折的小河仿佛把鄉村環抱起來。記憶中,我常與表叔到河邊釣魚,河底有許多五彩繽紛的鵝卵石,小魚小蝦常躲在其中。它們很滑,用手是抓不到的,所以只好用蚯蚓來釣魚。我坐在河邊,看著魚兒在水中盡情的舞蹈,可它們就是不上鉤。表叔早就沒耐性了,下河涼快去了。不會游泳的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清澈的河水環抱著他。太陽將最後的一抹餘輝撒向大地,我收起魚桿回去了。我沒有釣到幾條魚,卻釣回滿滿的一桶家鄉的晚霞。

故鄉的油菜花很美。立春過後,地里的油菜花全開了,黃艷艷的,一大片一大片地燦爛著,把整塊田野布滿不留一點空隙。撲面而來的清香,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最喜歡輕風拂過,那些花兒宛如蕩漾在海岸的細細的波紋、滾動著、跳躍著,仿若掬不住的水,仿若閃爍著陽光色彩的細緞,每一朵花仿佛在對我微笑,我經不住誘惑,倒在一片段預告海里。

故鄉的人很純樸。在家中,每一個親人的臉上都寫滿了親切,在飯桌上,他們時不時的給我夾菜,問我有什麼需要,他們少了那種客套,卻多了一份溫馨,鄰里之間的關係也很融洽,你來我往,現在都市生活就是缺乏這種情感,或許,這就是難以割捨的一份鄉情。

現在我已經不常回去了,但心中卻常常飄蕩起那份濃濃的鄉情……

篇三:友愛在鄉情中作文

望著車窗外的玉米地,望著車窗外無際的白楊林,望著車窗外老舊的農村瓦房。終於,我來到了我的昌邑老家。

又見到了我的農村小夥伴—紅紅。只見她穿了一件紅毛衣,一條黑色長褲。那紅撲撲的小臉上映滿了喜悅和期待。

車一停下,我和長輩們都問了一聲好,就在紅紅的帶領下,到家裡的小院玩兒去了。

我們倆兒在小院裡摸雞蛋。有一個小柵欄,母雞就在裡面下蛋。一打開雞窩的門,一股鋪天蓋地的臭味就向我們襲來。我一看,哈,正好有一隻大胖母雞在下蛋。等它吧大雞蛋都下完後,我們倆兒就大手大腳的走到下蛋區,一起吧新鮮熱乎的大雞蛋拾進小簍中。

這時,那隻大胖雞好像看到它的孩子沒了,怒氣沖沖地向我們走來。只見它撲棱著那對又短又粗的翅膀,想要叨我們,可紅紅拉著我就往雞窩外跑。出了雞窩的門,我就一不小心被一個小石子絆倒了。不一會兒,小腿上就出了一塊大青。紅紅見我這樣,立即停下了腳步,和我一起到石凳上坐著,她對我笑了笑說:“不好意思,我跑的太快了,讓你摔著了!”“沒關係!”我說。說完,她在石凳上給我講了些家鄉的故事。聽到她濃重的鄉音,我的心情也開朗了許多。

在老家,她一直都很照顧我。友愛在鄉情中,這一點也沒錯。

篇四:鄉情

我的外婆住在鄉下,只要到了特別節日,我和弟弟就會吵著爸爸帶我回外婆家玩,因為那裡風景優美、視野開闊,空氣非常新鮮。

當春天來臨,外婆家附近的農田旁到處可見奼紫嫣紅的花朵,風一吹過,花兒就像跳起舞來似的,要歡迎我和它們遊戲。路旁的樹木也慢慢長出翠綠的新芽,正迎接春天的到來。

午後從屋外樹林傳來綿延無盡的蟬聲,炎熱的夏天是外婆家最好玩的季節。爸爸常常睡完午覺後,跑到後院打籃球,當我們打得汗流浹背時,爸爸總會帶我們到飲料店,買杯飲料,飲料喝起來冰涼又可口,所有悶熱與暑氣立刻在瞬間消逝。

秋天的傍晚,我們最愛在涼風習習的小路上散步、騎腳踏車。有時車輛稀少,我會和弟弟比賽騎腳踏車,那種既安全又自由的感覺,整個人都快活起來。

冬天的時候,外婆家附近有許多剛收成的稻田,那兒就是最好的土窯場所。我們會邀請鄉親好友來大吃一頓。這也成為我們的樂趣,也是我們的正餐,一點也不用擔心吃不完。寒冷的夜晚,我們全家人坐在屋子裡吃暖呼呼的火鍋,心中被幸福給填得滿滿的。

不同的季節到外婆家,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風景和體驗不同的活動,所以外婆家我永遠去不膩。

篇五:那一份濃濃的鄉情

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到山的那一邊的縣城工作,把我送到了住在山裡的這一邊的奶奶家。

小村的春天是可愛的,活躍的,當春天的溫暖取代了冬天的寒冷時,田野里的土變得鬆軟無比。奶奶牽著我的小手,漫步在田埂上,聞著清香的的泥土氣息,那種融化的在大自然的力的感覺,是在城裡永遠體會不到的。這時候要是有鄉親經過,就會聽到親切溫柔的呼喚:“琳琳,這裡是你的老家,你要好好看個夠,別回城裡就忘了呀!”是啊,這就是我祖祖輩輩生活的家鄉,此刻我不僅僅是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更重要的是,我在家鄉的懷抱里,感受濃濃的鄉情。

“一日之計在於晨”,隨著聲聲雞鳴,各家各戶陸續打開了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男的下田去了,女的做好了家務,便挽著一大籃衣服相邀到小河邊。這時,搓衣聲、說笑聲,把小河渲染得更加歡樂。

奶奶澆菜的時候,我便蹲在菜地里,用稚氣而好奇的眼光感受奶奶的吃苦耐勞。奶奶到小河邊擇菜,我便在河邊跑來跑去撿石子,和在河邊洗衣服的大人玩。玩累了,奶奶把我抱在木桶里挑著走。這時候一邊是菜一邊是我,奶奶臉上放射這次愛的光芒,祖孫喜洋洋的回了家。遇到鄉親們可能就有了玩具,我常常會得到一些小動物,如小青蛙、小蚱蜢、小泥鰍,或者我叫不出名的小魚;最常有的是,得到一些野花或一些菜花,小手捏著,鼻子聞著,真舒服!

有時,鄰居家的大嬸見我在屋外玩,塞給我一個剛煮熟的紅薯,因為我人小個矮,小狗、小雞經常會更我搶食,我東躲西藏,急得哇哇叫,這時大嬸吆喝著給我解圍,趕跑了小狗、小雞。我舒心的笑了,捧著溫熱的紅薯,心裡更是溫暖無比。

上國小的時候,我離開了小村莊,我的心似乎遺落在村里了,我忘不了家鄉,更忘不了那一份濃濃的鄉情。

篇六:鄉情悠悠

十歲那年,媽媽在攸縣開了家飯店。放假了,我初到攸縣,雖然人生地不熟,可我卻正因如此感受到了鄉下人的純真、熱情和憨厚…——題記

到了攸縣,感覺這裡的空氣新鮮得難受,但很快就適應了。可我仍然不願出門,坐在飯店裡,繼續城市式的生活。

就在飯店裡自己獨自一個人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媽媽硬生生地要拖著我出門,讓我體驗鄉下生活。我像一個流浪者,一個可憐蟲,不情願地走在坑坑窪窪的土地上,幾顆久違的星星瞪大著眼睛,眨眨巴巴地看著我這個陌生人。

我閃著趔趄在曠野里走著,看見孩子們在一輛拖拉機上玩耍,他們看見了我,儘管不相識,卻一見如故,他們盛情地招待我,我在他們的簇擁下,來到了一個人的家中。

大人們看到了我,對我笑,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真是奇了怪了,他們都認識我?但這個問題很快得到答案:“我聽你媽說過你…”,面對我這個稀客,他們是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全拿出來,我婉言謝絕了,卻開始感嘆於他們的熱情純真。躺在床上,回味著鄉下人的純樸、思索著城裡與鄉下的區別,漸漸睡著了。

當我醒來時,飯店裡巳經坐滿了顧客。我迷迷糊糊地走過飯店,半閉的眼睛瞬時瞪得滴溜圓:昨天的那幾個大人也在飯店裡幫忙端菜盤,臉上快樂而知足,我甚至開始羨慕這種守望相助的生活。在城裡,雖然也有很多熱心人,可迷宮般的房子使人們的熱情打了折扣。而在鄉下,平坦的曠野下幾座普通的矮房子,張家有難李家幫,你家有難我家幫,人們的心是純潔的,沒有私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仿佛這些小房子連在了一起,人們都是一家人。

鄉情悠悠,雖然這些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舉手之勞,但有誰不為之感動呢?

篇七:鄉情

闊別家鄉多年了,可時常還會做起思念的夢……

故土是最令我難忘的地方,在那裡度過的童年時代雖然短暫,但卻是一個金色的夢,給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當我睜開惺忪的睡眼,急切地尋覽那夢中的情景時,美好的夢境卻“悠‘地飄然而去,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花瓣……

我的童年是在威海度過的,在它的身旁飛舞著一條透明的”玉帶“————東江。那日夜奔流的江水,總是飄蕩著幾葉小小的扁舟,它們是那樣普通、平凡,就像製作使用它們的人一樣默默無聞。

至今,我的腦海里仍浮現著這樣一隻小木船:深褐色,寬兩米左右,毫不裝飾的流線型的船懸微微向兩端上翹,顯得小巧靈活。一篙、一櫓、兩槳,小船穩穩地盪起來,兩岸的稻田、白的棉地……微微地晃動著,宛如一副副美麗的水彩畫。

很多這樣的小船在江上挖沙、捕魚、渡人……

離我家不遠有一條小溪。炎熱的夏日,小溪便成了我和小夥伴的樂園。脫掉褲子,甩了涼鞋,在小溪中盡情玩耍、嬉戲。笑聲一漾一漾,正像這溪水。

水清清的,淺淺的,剛沒過膝蓋,溪底那細軟的沙石輕撓著我們的小腳丫。在水中輕輕挪步,盪起幾圈波浪,水便從兩腿間痒痒地淌過,好遐弈!

水裡還有一些小小的黑點呢!原來是園腦袋細尾巴的蝌蚪!游起來,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逗號“。於是,溪水就成了一首總也流不完的詩……

難忘啊!這船,這山,這水,還有那采莓子的山村姑娘……

篇八:街韻鄉情

南通,這堪比天堂的近代第一城,在歷史的長河裡積澱著濃厚的古韻,給人一種溫暖、恬適的感覺。

走在桃塢路上,沿著那粉牆黛瓦,踏著斑駁的青石,望著路兩邊繁華的商店,其中汽車站、更俗劇院分別建在路的東、西兩側。

走進裝飾樸素的更俗劇院,就讓我想起了他—張謇。張謇是海門常樂鎮人年考中狀元,當上了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張謇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張謇提倡實業救國、棉鐵主義、村落主義,而馳名中外。張謇創辦了大生紗廠、資生鐵冶廠、通州師範學院、南通博物院等工業、教育、文化、科普等事業。而更俗劇院就是張謇、歐陽予倩和梅蘭芳所一同修建的。張謇也創辦了南通師範學校、女子師範學校等,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南大街現指自段家壩至十字街段,長1170米,寬14米。兩邊有民國19年間建造的樓房、酒樓、商店、飯館,為城區南北向主要商業通道。

當我站在了城樓上,俯視著,看著小路上稀稀疏疏的人。覺得自己仿佛也會到了民國時期,看著路上行色匆匆的居民,心裡倍感溫暖,我在遠望一看,在天際就是浩瀚的江水,幾艘貨船行駛著,漸漸地在我的視線里遠去。

南通這座古城,經歷了多少歷史的磨練,歲月的滄桑使這座城市更加美麗,漫步在南通的老城區,看著人來人往,心裡湧上了一份愜意、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