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優秀讀書筆記10篇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哈姆雷特讀書筆記,僅供大家參考!

讀了《哈姆雷特》筆記

國王殺害哈姆雷特的陰謀因為海盜的突然出現而失敗了,被誅殺的反而是國王派出的兩名送信的奸臣。陰差陽錯之下,哈姆雷特回到了國內。另一方面,雷歐提斯,波洛涅斯的兒子、血氣方剛的男子漢,也在聞知父親死訊後回國,在國王的唆使下,他將復仇的矛頭指向了哈姆雷特,並成為國王謀殺王子陰謀的一枚棋子。

奧菲利婭的葬禮上,哈姆雷特與雷歐提斯相遇了,兩個都急於復仇的年輕人正中克勞狄斯的下懷,國王的賭注讓兩個年輕人走上了決鬥場。諷刺的是,雖然比賽開始之前哈姆雷特向雷歐提斯道歉並贏得了對方的諒解,但還是沒能避免慘劇的發生。兩人所謂的“友誼賽”還是讓劍上的毒汁發揮了作用,國王事先準備的毒酒也排上了用場——王后出於對子女的疼愛和對王的權威的敬畏,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下了毒酒。

國王的奸計沒有得逞了,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都為毒劍所傷,雷歐提斯在最後時刻向哈姆雷特道歉並告知其國王的詭計。算是冰釋前嫌。之前背叛丈夫的王后也為了自己的子女而死,算是洗刷了自己的罪孽。哈姆雷特在垂死之際用盡全部力量將劍刺向了萬惡的國王克勞狄斯,復仇的目的達到了!哈姆雷特飲下了僅剩的毒酒,與死亡擁抱。

福丁布拉斯凱鏇而歸,正好遇上這一幕宮廷慘禍。故事的最後,獲得勝利的挪威王子下令將哈姆雷特的遺體抬上露台,鳴炮向哈姆雷特致敬。筆者竊以為,這次致敬,也是莎翁對於自己筆下人物的情感的體現。

讀《哈姆雷特》筆記[400]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聽著這樣一句話,你的心中會激起諸多念頭:哈姆雷特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永遠不滅的烈火;哈姆雷特的經歷和性格是可以進行多重解讀和探討的;莎士比亞的文學創作功力足以征服世界人……

還記得,第一次認真閱讀《哈姆雷特》是在高中,當時的學習篇目是節選內容,只將《哈姆雷特》中具情節魅力的部分展現在我們面前。很早聽說過莎士比亞的這部名劇,苦於一直沒有機會通讀這本書,可以說這也是一種遺憾!可我深刻地記得:當時學完高中節選部分的《哈姆雷特》,為了想更多地了解這部名劇,我利用盡身邊的學習資料來滿足我的好奇心。可惜的是,我最終沒有條件翻閱《哈姆雷特》,曾經的我感興趣更多的是故事情節,由於生活閱歷不足,能體悟的哲理很淺薄。

這次的我,並非一口氣讀完《哈姆雷特》,不是它不再激起我強烈的閱讀興趣,而是能靜下浮躁的心認認真真看一本書的精神狀態略顯難得。這次的我可以底氣十足地說:“我讀完了《哈姆雷特》,再一次被深深折服!”一部經久不衰的文學名劇,它情節的魅力可想而知,給我多次震撼的是戲劇人物語言背後體現出來的精魂!

讀《哈姆雷特》筆記[400]

五一小假,在家看莎翁的佳作,台詞、電影和他人的讀後感一併讀了一遍。

世界級的文學家大師的作品我是第一次享受,豐富而富有哲理的台詞、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枯燥的文字中。

哈姆雷特的聰慧和勇敢演繹著他的英雄歷程。無法改變的行動滯後於語言、面對生母的悲憤和同情、情人的無情拒絕等等滋生了自己的悲劇的不可阻擋。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正是我的性格特點

深究其歷史源源和現實特徵,及未來前景,注定是不會消失的

因為權力、利益和道德之間的矛盾隨時隨地糾纏著我們。

對權力的追求和痛恨

對利益的需要和欲望

對道德的修養和譴責

都是我們永恆的話題。正如活著和毀滅是永恆的話題一樣。

To be or not to bi,than is quanstiaons

國王的美言掩蓋不了內心的狠毒和卑鄙——權力的神聖和渺小

王后的道德譴責和母愛偉大解決不了她走更長的路——利益和道德的絞織

王子智慧勇敢和性格懦弱注定了英勇而悲壯的結局——權力和道德的衝突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王室內演繹的格鬥。絕不是特殊的產物。只要社會這個團體存在,就有不相同而相似的故事發生。

繼續讀下去,優美的台詞是鍛鍊語言表達的良藥。

深刻的人文特徵是理解人類矛盾的舞台

典型的人物性格是記憶的美好形象。

讀《哈姆雷特》筆記[800]

第一次閱讀《哈姆雷特》這部世界文學巨著,約估摸是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父親學外語出身、很喜歡外國文學名著,又對我管教極嚴,規定了閱讀書目,當時就選擇了這本書。現在重新拾卷,想到《王子復仇記》書籍本身講述的就是王子為父報仇的歷程,而身為讀者的自己又是在父親的啟發下接觸此書的,於是,在翻開書本時,不禁為這種奇妙的偶然而產生一種近乎“百感交集”的感受。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是在中世紀的北歐國家丹麥,故事的主人公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劇中人物也以丹麥王室和大臣及其家庭成員為主,講述了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艱辛歷程。

作品的開篇地點是厄爾錫諾的城堡露台,借士兵和哈姆雷特摯友霍拉旭之口講出了舉國戒備的原因——先王與挪威王依決鬥獲勝而獲得土地,挪威王之子急於為父報仇、招兵買馬,引發丹挪兩國爭端以致戰爭陰雲密布,為丹麥先王鬼魂出現的原因——“前世孽障未盡”做了交代,鬼魂也隨之出現,遊走在城堡露台。與孤獨的先王形成對比的是,先王的弟弟克勞狄斯在繼承王位後迎娶了哈姆雷特的母親、王后葛特露,舉國歡慶新王大婚的盛景掩蓋了先王逝世的悲痛。新婚之夜的宴會上,只有哈姆雷特一個人鬱鬱寡歡,為母親的迅速改嫁而不滿,“短短的一個月以前她還哭得像個淚人似的……她就改嫁給了我的叔父……”幽怨的情感溢於言辭之中。新王面對哈姆雷特的愁容,說出了“你是王位的直接繼承者……我要給你尊榮與恩寵…”之類的話來安慰他,但無濟於事。新王懷著對篡位的深深不安對哈姆雷特給予王位傳承的許諾,妄圖以此贏取哈姆雷特的忠誠,但實際對王子有著極大的擔憂。而哈姆雷特對自己叔父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對於功績、德行遠不如父親並占有自己母親的叔父,王子本人是及其蔑視和鄙夷的,這些情感中似乎也包含著對叔父取得王位合法性的某種懷疑。

在得知父親鬼魂出現的訊息後,哈姆雷特迫不及待的前往露台查證。果然遇見了鬼魂,而此前一直沉默的鬼魂的開了口:“必須替我報仇。”鬼魂向哈姆雷特講述了先王遭到自己兄弟陰謀謀害、奪取王位和霸占愛人的可怕真相,悲劇就此埋下禍根。哈姆雷特心中的疑問得到了證實,復仇之路由此開始。

讀《哈姆雷特》筆記[600]

裝瘋賣傻是哈姆雷特實施他復仇計畫的第一步。第一遍閱讀這部作品時,總覺得除了借發瘋之態說出揭露謀殺真相、諷刺陰謀者的隱喻的怨恨且意味深長的語言外,沒有太多的意義。再讀時才有些理解:面對新王對自己威脅王位的隱隱存在的恐懼,只有裝瘋才能使謀殺者放鬆警惕,也才能為自己的復仇創造機會。

而新王對王子的疑心也在不斷加劇,派出了年輕的臣僚前去窺伺王子的內心,為伶人們出現提供了合理的解釋。伶人戲劇的表演本是為安撫“業已瘋狂”的哈姆雷特,但反被哈姆雷特利用,以窺伺新王的內心來驗證鬼魂所講述的謀殺真實與否。在戲劇開演之前,哈姆雷特的心靈受到了第一次刺激,“這一個伶人……一定會讓眼淚淹沒了舞台……使所有的耳目迷亂它們的功能。可是我……忘記了殺父的大仇……我是一個懦夫嗎……”對伶人的表演贏得全場觀眾的回響,對比自己承受殺父之仇卻報仇無門的淒涼現實,哈姆雷特陷入了自責的痛苦之中。

戲劇開場了,演出的內容是王的弟弟趁王午休時將其殺害並霸占了王位和王后,影射的正是新王克勞狄斯的惡行。新王看戲時的種種反應徹底證實了鬼魂的話,也堅定了王子復仇的心。

而新王在對王位被奪威脅的恐懼導致的憤怒下,決心徹底剷除哈姆雷特,下令將其送往英國,同時通知身為臣屬的英國誅殺哈姆雷特。但在下令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新王懺悔的一幕,“我的罪惡的戾氣已經上達於天,我的靈魂上負著一個元始以來最初的詛咒,殺害兄弟的暴行!……我的更堅定的罪惡擊敗了我的堅強的意願……但願一切都轉禍為福!”新王認識到自己的罪行,為此感到懺悔,但罪行已經犯下,自身又無法戰勝貪慾,只能微弱無力的祈禱“一切轉禍為福”。

這一幕恰巧被哈姆雷特撞見,立即激發了王子復仇的欲望,但轉念一想,“要是我在這種時候結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國的路是為他開放著的……等待一個更慘酷的機會吧……”

讀了《哈姆雷特》筆記

王室的悲劇,是可怕又可悲的。克勞狄斯似乎陰險無比,弒君篡位、霸占嫂子,從社會道德的角度將都是不能容忍的,就像鬼魂斥責的那樣:“那個亂輪的姦淫的畜生……滿足他無恥的獸慾……”的確,先王與克勞狄斯相比,“……真像每一個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記……這是你的前夫……這是你現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爛的禾穗……”克勞狄斯也曾經懺悔,這證明他還良知未泯,但“可是對於一個不能懺悔的人,它又有什麼用呢?”克勞狄斯逃不出對權力和利益占有的貪慾。

或許,新婚的那一天,他真的想給予哈姆雷特父親般的關懷,以彌補王子失去父親的悲痛,但當感覺到王子情緒異常之後,守護王位的天性讓他急於窺探哈姆雷特的內心世界,以至於走上謀殺哈姆雷特的歧途,也將自己所愛的女性和自己送向了死亡。葛特露,叛夫偷情的先往遺孀,自始至終愛著自己的兒子哈姆雷特:從改嫁之夜勸解哈姆雷特的陰鬱情緒,到在遭受哈姆雷特斥責的時候懊悔不已,再到替兒子掩蓋復仇的圖謀,到最後為替兒子飲酒而亡。

王后自始至終都想調和國王與王子的關係,希望能在叔侄之間搭建一種和諧的“父子關係”,但王后自己也有難以釐清的道德瑕疵,只能說,作為母親,王后死得其所。先王的鬼魂也呈現出一種矛盾的狀態,一方面對葛特露的背叛憤恨不已,一方面卻不容許哈姆雷特傷害王后,“她自會受上天的裁判和內心的荊棘刺戳”,並在哈姆雷特用言語職責母親時再次出現,“快去安慰她交戰的靈魂吧”。愛之愈深,恨之愈深,難以割捨的愛與恨,也得到比較合適的詮釋。

讀了《哈姆雷特》筆記650字

以前,常聽人說《哈姆雷特》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我沒有親見,自然也無從說起。如今,我讀了一遍,心中頗有一番感慨。伴隨著淡淡的悲傷,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堅、復仇的願望之切等特點,無不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覺得,哈姆雷特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的靈魂也因他的英雄舉動走得遠於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單純的,也是幸福的,他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又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活著。

恰在此時,鬼魂告訴了他真相,於是,哈姆雷特憤怒了,他也開始覺悟了,他要報仇。

哈姆雷特憑著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他沉思著,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那時,他的靈魂卻沒有停下來等待,仍在前進。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只是他卻沒有料到克勞狄斯的陰謀,不過,他畢竟在臨死前也給了敵人致命的一擊。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此時,哈姆雷特的靈魂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個走遠的靈魂!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愛。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擺脫了古人將英雄神化的寫法,他寫活了哈姆雷特。這個人物感動了讀者,讓人覺得,仿佛真有這樣的一個人站在我們的面前。讀罷此劇,我的心裡再也不能平靜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發出了來自內心的感嘆:哈姆雷特,我為你喝彩。

《哈姆雷特》讀後感1100字

《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後來看了電影,不知為何只對美麗的奧菲利亞感興趣。她有一頭金色的長髮,從鬢角兩側向上分別攪成兩個麻花辮,垂在耳後,她長的美如天仙,有著一張最純潔的臉,和最燦爛善良的笑容。在之後的很多年裡,年輕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長長的頭髮,在耳側攪成兩個麻花辮。

再後來,看了一幅油畫,奧菲利亞落水時,她巨大的裙裾和著鮮花野草樹枝托著她,像小船一樣悠悠的飄向遠方,飄向再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可愛的奧菲利亞,還張著她美麗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著歌,從容,從容的赴天國。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鮮明歷歷。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奧菲利亞那樣牽掛的人,讓自己牽掛,讓自己在乎,他也一樣牽掛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會擔心紅顏消失,即便走盡紅塵之路,也會如美麗的奧菲利亞一樣,從容赴天國。奧菲利亞,給了我那么多美麗的聯想,因為她的美麗和純情。奧菲利亞甚至讓我覺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麗動人的。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對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奧菲利亞只能如一條自生自滅的小船,能讓她從容美麗的香消玉損,已經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樣的時代,在那個特定的典型的環境裡。

奧菲利亞的命運只能維繫在王子身上!王子愛她,至少曾經愛過。她也確信王子愛她。連她的哥哥、父親都看得出來。可是,王子背負著替父報仇,為母雪恥,為國除害的大任!這些都比對一個女人的愛情來的重要!他在復仇的火海中掙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構陷中抗爭,他在對母親的失望中奮鬥,他在對周圍人的圍追堵截中,像個獵豹一樣左躲右閃,伺機反攻,這一切,讓他沒有時間再去關心愛情,關心一個愛著她的女人。

這個女人甚至成了試探他的籌碼,這個單純的姑娘被人利用了來試探自己的愛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是受新國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殺掉了偷聽的老臣——他心愛的姑娘的父親,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奧菲利亞,這個孤苦無依的姑娘,在父親被情人殺死、情人不在身邊,哥哥在外流浪的情況下,瘋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過的椅子上,嘴巴里念念有詞:“這是給您的茴香和漏斗花,這是給您的芸香。這兒還留著一些給我自己,遇到禮拜天,我們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別致一點。這兒是一支雛菊,我想要給你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父親一死,他們全都謝了。”

作為大臣的女兒,她必須謹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還要她跟王子保持距離,她這樣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孩。父親讓她試探王子是否真的瘋了,她也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兒。現在,她可以說自己心裡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給自己所愛的人採花,跟他對話,在王宮裡出出進進。甚至,按自己的意願,去編織花環,爬到高高的樹枝上,唱歌遠望,那結果是,樹枝斷了,連同她一起,順水漂流、順水漂流,帶著這個美麗的姑娘回到了天國。

沒有她的世界裡,男人們的血腥的角斗,更加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