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習作的有效指導論文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習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提倡自由表達,提倡想像習作,提倡表達個人的獨特感受,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要為學生的自由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有效地培養學生自由表達的能力,教師必須有效地指導。適時為習作導源、導路、導改,使作文教學走出學生厭寫,教師厭教,耗時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

一、開渠導源──素材積累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的糧草和米又是什麼呢?寫作素材是也。那如何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呢?

1.要教會學生運用觀察手段積累寫作素材:

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首先應教給學生觀察方法、順序,使他們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其次,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重點、目的。重點的要讓學生仔細觀察,次要的、跟觀察的事情無關緊要的都不必多說。另外,我們要有目的、有計畫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事物,讓學生把在學校、家庭、社會、自然中出現的豐富多彩並有典型意義的場景、事件或人物及所見所聞及時記錄下來,成為同學們自由習作的源頭、活水。

2.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盡情遊戲:

自由習作與經驗密切關聯,對於學生來說,酸甜苦辣皆有營養,喜怒哀樂都是文章。情動於中而形於外,學生自身獨特的經歷往往能夠令他的作文也別具一格。要緊扣教材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活動,如美術課上的小製作,音樂課上的歌唱表演,體育課上的激烈角逐,主題班隊課的各項活動、拔河、做字詞遊戲、去春遊和野炊都是孩子們寫話的好素材。學生的課餘生活更是多姿多彩:和他們一起講故事、看課外書、猜謎語孩子們都喜歡這樣的活動,喜歡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尋找課堂上學過的和沒學過的語文知識,更喜歡把每一次活動中見到的學到的用一句話真實地記錄下來。有的寫道今天早上第三節課,我們班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學校操場,準備舉行一場鼓舞人心的拔河比賽有的寫道:老師帶我們到田野里找春天啊,春天真美呀!有的寫道我有兩個好夥伴,我們經常互相幫助遨遊漢字王國成果分享會讓我感受到漢字的神奇、有趣就在這一次次的生活實踐和語文實踐中,孩子們用他們的語言,用他們的眼光描繪了這個多彩的世界,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情感。這樣一來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長了見識,又為今後自由習作中很好地運用語言打下堅實的基礎。

3.從閱讀教學中吸取:

每一篇課文中總有新詞新語出現,句式也不盡相同。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體會、認識課文中語言表達的規律、知識、感情,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優美片斷記在讀寫筆記上,並熟讀成誦,融合貫通。我們所學的課文中,許多是優美的散文,例如《春》、《鄉下人家》等,這些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辭彙和精彩的段落,在教學時,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課文的分析講解上,應留時間給學生,欣賞體會文中一些優美的詞或段落,並且能記憶。語文課本是小學生規定學習的內容。但它對整個語文知識而言,相對還是比較少的,因此依靠課文積累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從課外書中積累,如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之後,可以向學生推薦《周恩來》;學習《草船借箭》可以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學習《鯨》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與自然知識有關的科學普及讀物等。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時做好閱讀筆記、摘抄、批註等。長期堅持,強化學生對語彙的記憶儲存,日積月累,將課內外的語言文字變成自己的儲備和財富,一旦用時會自然湧上筆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

4.倡導兩記,享受自由:

兩記指日記讀書筆記。日記寫作靈活,行文自由,訓練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習作水平的終南捷徑之一。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所見到的或有所感的人、事、物、理,只要是自己覺得新鮮的就可以把它記下來。因為要記,學生必須對每日所見所聞知之儘量詳,識之儘量真,思之儘量明;天天動筆就會開闊學生的思路,積累大量素材,越寫越熟。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他們會從寫日記中享受到無限樂趣。讀書筆記的內容不拘一格,可以是簡單的語句,可以是精彩的片斷,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啟迪,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佳作欣賞中享受生活,並通過讀書筆記的方式來規範之、引導之,做到開卷有益,讀有所得。

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去觀察、去體驗,就會源源不斷地得到習作素材。

二、拓思尋路──捕捉獨特素材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認識感受,想像大都不一樣。我們在習作指導中,要注重開拓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把蘊藏在自己的心靈深處,與眾不同的素材傾吐出來。

1.選取個性化的真實經歷。真實是學生作文的生命。自由真實的人,才能有自己的個性,才能寫出既真實又有個性的作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個性是文章的生命。小學生習作命題的設定應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撥動學生的|情弦,誘發他們的真情實感。縱觀我們的教材,有的習作訓練,從我走上講台到現在就沒變過,現在學生家裡都用餐巾紙了,但是我們的教材上還在要求學生寫洗手帕,燒紙船等這些學生不大感興趣的事情,學生對於這些作文命題,沒有興趣可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去寫沒有好感的事情,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事情,怎能寫出好文章來?我們只有選取學生身邊的人,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學生親眼目睹,才能寫得有血有肉。因此,要引領學生自主作文,使文章言之有物,就必須讓學生自我感觸,感悟生活,感悟身邊的事。這樣,才避免了空對空、無的放矢的弊端,激活了學生記實的欲望。於是,一個個洋溢著個性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學生生活在一個集體中,每天發生著大大小小的事情,教師要注意捕捉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事情,引導學生寫寫眼前發生的事情或者是一個小亮點。如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學生一聽到叭的杯子打翻的聲音,幾十雙眼睛一起投向了講台,啊,老師的杯子打翻了。老師不能喝水了當時正是上課的時候,我看著幾十雙說話的眼睛,問他們,老師的杯子打翻的一霎那,你心裡想到的第一句話是什麼?老師沒水喝了。老師嗓子疼沒水喝怎么給我們上課呀?一句句感人體貼的話語從他們小嘴裡飛了出來。我乾脆讓學生寫寫《老師的杯子打翻了》。於是一篇篇充滿著師生情的作文,躍然於紙上了:老師一直嗓子疼,每次,上課每隔片刻,就要咳嗽,老師不得已拿了一杯子的水,為的就是上課的時候,嗓子不舒服的時候喝,可是,現在老師沒了水,我真擔心老師的嗓子不行了明天文化餓同學一起去買個杯子,讓老師在嗓子不舒服的時候,能潤潤嗓子。讀著孩子們的暖心的話語,我真是感動啊!《語文課程標準》精闢地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為此,教師在習作命題時必須精心考慮,解開學生的心靈束縛,把題出在學生心坎上,觸發他們的創作靈感,讓每個學生都有米可炊,有米想炊,有米巧炊。個性的展現需要真情實感,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只有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文章才能獲得生命。真實的感受來源於生活,指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感受生活、品位體驗生活、觀察發現生活,在生活中激發靈感、捕捉靈感。

2.選取個性化的獨特想像。在寫作教學中,總要教育學生敢想,並鼓勵學生多想,展開想像的翅膀。想像力是寫作的一個重要因素,想像力豐富的學生思路開闊,縱橫馳騁,有了豐富的想像力,學生就能把話說活,描寫就能生動形象,繪聲繪色。如在觀察某一事物時,就可以隨意的想它的過去、未來,或想一些跟它有聯繫的事物。多讓他們寫想像作文,最大發揮他們自由的天性。例如,一次,我在指導學生寫想像作文時,我先在黑板上畫下一條,啟發學生大膽發揮想像,說說這條波浪線象什麼,有的學生說象海上波浪,有的學生說像頭髮,有的說像連綿的小山,有的說像一根快餐面學生思維最活躍時,我適時提出寫作任務,我說:一條彎彎的線條,在同學們的眼裡卻變成了波浪、小山這就是想像的力量。你們願意發揮你們美好的想像來完成這次作文嗎?結果,學生的作文當堂完成並頗具新意,一位學生這樣寫到:桃花開了,花瓣薄薄的,一點也不大氣,花蕊細細往上挑,像小姑娘的睫毛,最讓人妒忌的是桃花開的時候,樹上一點葉子也沒有,像是目中無人,這桃花,像是被寵壞了,老天爺打個噴嚏她就不高興了,使著脾氣把花瓣扔了一地。這如此奇特的想像,正是學生個性的真實表達。

3.選取個性化的認識感悟。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現個性化的基礎。每個學生個性不同,對生活的體驗必然不同。指導學生作文,要引導學生髮揮各自的創造性,用自己的聲音和性格說話,寫出自己獨特的生活和感悟。如同樣記一次野炊活動,可以寫景,可以寫野炊的快樂,也可以寫在野炊中發生的事。允許學生對同一題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選材;同一內容,有不同的表達。這樣,學生的作文就會呈現橫看成嶺側成峰、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生動局面。

三、賞評導改──體驗習作樂趣

因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他們對寫作材料、觀點感情、文章體裁、語言風格的選擇是不盡相同的,教師在給學生評分時,就應該本著因材評分的做法,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凡真正下功夫寫作的學生,都會產生一種期盼心理,即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師的肯定。批改作文時,應十分注意發現學生的進步,哪怕是點滴進步,他都會歡欣鼓舞,大加褒獎,這個詞用得妙極了這句話把寫得十分具體、形象你這篇作文詞通句順,我為你的進步高興,願你再接再勵,如此等等、學生讀之身心愉悅,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樂。正如贊可夫講的那樣: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互評互改活動中,優等生完全可以充當小老師,對其他同學進行指點和幫助;中等生既可以從優等生那裡有所學,也能對後進生提供必要的援助,既利己又利他。同時,學生在評改活動中產生自豪感--我能夠評改別人的文章,激發了學生的作文興趣,內化為學生的學習動力;批閱時學生也要回顧自己的作文,從而進行比較,不知不覺地增長見識;可以說批閱的過程相當於構思一篇同題作文的過程,有利於激活學生有關的已有知識,獲取新的寫作知識,比單純聽老師講評收效大得多。

集體交流時,教師要走下講台,融入學生之中,把講台讓給學生,尤其是提供給中下等生。讓各組把舉薦出來的,來自與中下等生典型例子,讓他們親自有滋有味地讀一讀,繪聲繪色地說一說。這種不可多得的成功體驗,就可能喚醒他們沉睡的潛能,撥亮希望的火花,鼓足前進的風帆。

只要教師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敢於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善於為每一個人提供成功的機會,再加以必要的啟發誘導,扎紮實實、持之以恆的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定會產生質的飛躍。

實踐證明,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能儘快進入習作的自由王國,能夠意到筆隨,充分享受習作自由與樂趣,讓他們的真情在自己的作文里自由流淌,讓習作成為他心靈的港灣,成為他傾訴表達的自由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