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

生活就應該有詩意,那么生活日記隨筆也是這樣。生活日記隨筆如何才能寫好呢,一起來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生活日記隨筆,希望你喜歡。

生活日記隨筆篇一

最近給baby買了一個betta奶瓶,由於怪異的形狀,因此有專門配置的奶瓶刷和奶粉灌裝漏斗。這個奶瓶本身就挺貴的了,因此像奶瓶刷這種東西,我覺得都可以通用別的品牌20塊錢普通的,沒必要買70多塊錢馬毛的,而灌裝漏斗更是貴而雞肋的產品,誰往奶瓶里倒奶粉還用個漏斗啊。

果不其然,沒過兩天,就發生了問題。先是由於奶瓶口很小,勺子裝奶粉的時候很容易灑出來,如果把勺子放入奶瓶口中,那么奶瓶上的水會碰到奶粉勺子,潮濕的勺子放回奶粉盒中,奶粉受潮而變質了。還有就是因為奶瓶形狀特別,普通的海綿刷根本無法全面的刷到奶瓶的每個角落,圖便宜新買的尼龍刷有些四處飛濺,有點角落總是會有殘餘奶粉,每次都會很費勁清理。沒辦法,又去買來專用的配套產品。雖然挺貴的,但問題一下子都解決了,奶粉在也不會灑出來,也都刷的乾乾淨淨的。這個昂貴的奶瓶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高起來,甚至成為了baby最喜歡用的奶瓶。

其實這是個多么簡單的道理。一分價錢一分貨,人家既然這么設計,自然有人家的道理,硬扛著去買了自認為可以的替代產品,到頭來沒有好效果又多花了錢。真正又貴有好的東西,用起來順手又高效,質量好用的時間也會很長,自然性價比才是最高的。雖然有時候還會免不了買便宜的東西,但每當準備下單的時候,總會想想,如果把這些錢都贊起來,能買到怎樣品質的東西?

前段看過一個文章《你買過的便宜貨究竟可以換多少件奢侈品》中提到:“很多人整理衣帽間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感覺,明明滿櫃都是衣服,卻找不到一件可以穿的。這很可能是因為一個原因:你的破爛買太多了。買了1個月就開膠的鞋,洗了一次就已經沒法看的衣服,還有買了很多就是沒有一隻可以出席正式場合的包。”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數字來證明了這一點,比如“平均6.6雙zara可以換一雙manolo blahnik的經典bb鞋”,“平均3.1條bdg的牛仔褲就可以換一條apc的原生仔褲”“6.2件sos大衣可以換一件burberry羊毛大衣”。這樣一算,其實每個人把衣櫃裡的衣服算算看,自己還都挺有錢的。

剛和g先生在一起的時候,我發現他有幾件穿了十年的襯衫和tee。據說,他剛大學畢業的時候,月薪1500塊,他就捨得花800給自己買一件tee或者襯衫。如果是我,可能只會買20塊錢的。這些在今天來看也挺貴的衣服,穿起來不但讓人精氣神高起來,而且能穿很久都不變形不染色不變質,看上去完全猜不到都穿了十年了。事實上,對於很多人來講,無論衣櫃裡衣服是100件淘寶還是20件精品,常穿的可能永遠就那么幾身,因此貴的高品質衣服,不但讓人的精神面貌和自信心都能拔起而起,而且還真的非常省錢。

不僅僅買衣服,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這樣,特別是買便宜東西的時候,這個道理更加明顯。挑了一個便宜的禮物,回家又覺得送不出手,又去買一個貴的;吃飯圖便宜隨便買一個,過一會兒餓了又去吃更多;省錢走路回家結果路上餓了又花了更多的錢在飯店裡吃飯。很多小事做的時候總覺得占到了便宜,但存在即合理,錢永遠不會走錯門。

雖然自己明白這樣的道理,但執行的時候免不了還會對便宜的東西長草。比如看到30塊錢便宜的原單寶寶衣服就很想買,覺得好看又便宜,但下單的時候提醒自己,三件這樣的假貨,就可以買一件好看質又好的千趣會正品衣服,於是停下即將付款的手。每次看到便宜的機會和東西,我總要提醒一下自己。這樣一來,相比之前東西多的到處堆,很多東西用不上又捨不得扔掉的狀況,現在家裡基本上所有東西都有很高的使用率。如果某些東西買回來無法用得上或者利用率非常低,就立刻馬上送給需要的人。如果有很久不穿的舊衣服,閉上眼睛收拾到箱子裡馬上寄走捐出去。不要給自己考慮今後會不會用得上這樣的機會,也不要給自己捨不得的機會,斷舍離是走向高品質極簡生活的必經之路。

努力賺錢,把買好幾個便宜東西的錢攢起來,去買又貴又好的東西,買的時候會有點點肉疼,但日常生活中頻繁的使用起來,而且讓生活高效又便捷,而且還特別節省空間,實在是一種特爽的事兒。(文/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生活日記隨筆篇二

最近,“說走就走裸辭旅行”的話題又火爆了。你羨慕別人放下一切說走就走,你渴望擺脫工作的痛苦煩躁,你總是在想,別人為什麼能到處旅行遊玩,別人為什麼能拿獎學金,別人為什麼能升職。你總是“別人別人”地以為著,希望自己也能像別人那樣。但是,你有資本嗎?沒有資本的話,就請在今天努力吧。因為我一直都這樣認為: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是要有物質保障的,除非你的家庭很牛氣。

有很多時候,別人展示自己遊玩過多少個地方,展示自己的生活過得多么優越,日子多么滋潤,然後你默默低頭沉思著,想著自己現在所過的生活的煩惱,不喜歡現在的生活,討厭現在的一切。但是你忘記了,很多時候別人都是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所以你看到的只是美好那面,而另外一面說不定不是美好,可能藏匿著你看不見的各種悲傷辛苦。

你想要旅行,可以,但是請先有資本;你想要辭職,可以,但是請先有資本。如果你暫時沒有資本,請撕掉虛榮,放下浮躁,在當下努力,為自己想要的累積資本。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如果你沒有好的出身、好的長相、好的學識等,那么請不要再埋怨上天對你不公平,為什麼好的全部讓別人占據了,而自己得到的全是不幸。其實你埋怨了也無濟於事,因為埋怨不會讓那些不好變好。你想要買到百元的東西,那么你就得付出同等努力。你想要得到成千上萬的東西,那么你的付出更要與你想要的成正比。

不要總說老天虧待了你,你所面對的挫折、磨難、傷痛都是老天在考驗你,看你是否配得起它將來要給你的幸福。如果你想過人上人的生活,就要接受面對各種挫折。

如果你羨慕別人安穩的日子,羨慕別人的一切,但你不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那么你永遠都只有抱怨的命,好的機會永遠都輪不到你。如果你努力了,那么你就多了一次機會,也減少了壞運氣的機率。因為你強大後,就會遇見和自己一個圈子的人,也會得到很多機會。

我最近在讀的書中,都無一例外地提到了“趁年輕過隨心所欲的生活”“放下一切出發吧”等諸如此類的字眼,甚至還大言不慚地說“你待在辦公室,留在小城市只是坐以待斃”,只不過我想問一句,你不顧一切說走就走去旅行的資本是誰給的?如果靠爹媽,那么我無話可說。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迷戀甚至是沉淪於“說走就走的旅行”,開始嚮往西藏、麗江這些逐漸被世俗浮躁所覆蓋的地方。其實你想到說走就走之前,或者放下一切不計後果的旅行前,是否問過自己:我旅行的資本是什麼?我上路後就真的可以改變所處環境的不安嗎?我辭職旅行回來後又能幹嗎,有退路嗎?

所以,你想要改變現在的境遇,那么你光想是不夠的。不努力,不行動,總以消極抱怨的態度對待生活,那么生活永遠都是不公平的,你永遠都適應不了快節奏的生活。

生活不會平白無故就給你想要的,你想要過喜歡的生活,就得去爭,去耕耘。如果你覺得自己貧窮,那么就去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掙錢。有時候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現在的圈子,那你為什麼不讓自己努力,然後跳出現在的圈子或生活,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你努力奮鬥最重要的理由,就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有說走就走旅行的資本。所以,如果你正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奮鬥著,那么請繼續堅持。別害怕追夢過程中的孤獨寂寞,因為追夢就像是一場馬拉松,最終能堅持到終點的人寥寥無幾。

如果你仍然激動著所謂的“青春就是說走就走”,相信著扯淡的“再不出發就辜負了青春”之類的話語,那么,請放下你的浮躁,撕開虛偽的面具,想想你說走就走的資本,柴米油鹽物質有保障了嗎?上路是為了信仰還是為了炫耀?

說真的,我並不羨慕你放下一切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有一場旅行。現在的忙碌辛苦,是為了上路後的歡喜踏實。(文/沈善書)

生活日記隨筆篇三

一些人開車回家,常常要坐在車裡發一會兒呆,才會慢吞吞地打開車門;一些人忙完一天,明明累得不行,躺在床上忍不住還要打開手機,玩上一小時才能心甘情願入睡;還有一些人工作的時候——哪怕是需要全神貫注的工作,就像此刻的我正在趕這篇稿子——也要打開音樂、視頻,“聽個響”,否則總感覺哪裡缺了點什麼,心氣浮躁。

反映出來的是一種溫和的、不易覺察的,對生活的厭倦感。

我們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社交,持續一段時間,就會形成一個模式。一旦感到這個模式沒什麼意思,就忍不住想開個小差,跳脫到主線之外,哪怕只是幾分鐘、幾小時,“生活在別處”。動靜更大一點,則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有一些人——也許是今天的大多數人——是要不斷以“新鮮感”餵食的:新鮮的知識、新鮮的體驗、新鮮的人際關係、新鮮的故事... ...假如已經習慣了當前的體驗,而又沒有新鮮的玩意填充進來,雖然也說不出哪裡不妥,但總隱約有點心神不寧。我們的社會文化也在鼓勵這樣的擔心。人生被比喻為一場旅行,相應地,我們就在追求“風景”:人人希望在有限的行程內多看到些“不一樣的風景”,只有這樣才值回票價,不虛此行。

按照這個比喻,所謂生活在別處,就相當於旅行中隨處可見的一種心態:

“老在這一個景點待著有什麼意思?去下一個地方看看吧。”

這樣的遊客,適合跟團,最好跟那種“十大景點一日游”的特惠團。真正熱愛旅遊的人只怕不會看好這樣的心態:何必那么匆忙?如果難以沉浸於一處風景,不管變換多少景點,結果都是差不多的。並非風景讓人開心,而是人的心態決定了風景——同樣是赤壁的月夜,蘇軾可以賞玩一個通宵:“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而趕上一個性急的遊客,也只不過是拍個照合個影。

我們常說,生活乏味讓人厭倦。但乏味與其說是外物的一成不變,倒不如說是內在的一種感覺。達文西畫雞蛋,能從每一個雞蛋上看出它的特別來,而許多人甚至說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麼差異。一旦陷入乏味感,一些人就很難從新鮮的角度來感知當下。

大部分的時候,依靠這個世界的豐富奇妙,這種感覺不難化解。特別是有了網路,打開電腦或拿起手機,就可以無比便利地、幾乎不花成本地製造出一些新鮮體驗。這一點,也不好說是幸運還是不幸,就像一個愛吃糖的小孩恰好生活在糖果的海洋里。

有看不完的電影、聽不完的歌,打造出無數“新鮮的風景”;聽公開課就更好了,可以不停地學習“乾貨”;假如不占手的話,也許還會刷刷微博,打打遊戲... ...我們永遠都可以製造出“生活在別處”的體驗,以此調劑“此處”的乏味生活。看上去很美好,惟一的問題在於,這樣會不會久而久之,也變成一種“乏味”,最後也產生出厭倦感呢?

再怎么化解乏味,它仍然會深藏於我們心底。一個人馬不停蹄地變換景點,最後說不定得出結論:旅行這件事本身就沒意思。這時候,他所面臨的就是一場更深刻的危機。他不僅知道“現在沒意思”,而且知道“繼續尋找新鮮刺激也沒意思”。但危機也蘊含了轉機。到那個時候,就只好反觀厭倦本身,就地尋找出口——那便是另一層修行了。(來源/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