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隨筆

要想把《凡卡》內容講透,除了自己多感悟多寫外,不妨也來欣賞學習凡卡教學隨筆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凡卡教學隨筆,希望你喜歡。

凡卡教學隨筆篇一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了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採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為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著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我們除了凡卡的語言敘述和城鄉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到他悲慘的命運外,你還能從文中哪些內容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內心的痛苦?”這一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學習好的同學動動腦子可能會想到凡卡寫信前後的心情,中下等同學可在老師的提示中得到啟示,進而明白:原來文中細緻入微地刻畫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神情;寫信中多次嘆氣;寫信後還做了一個好夢,也充分地表現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到此,教學第三板塊結束。

最後,把三大塊有機地結合起來。“同學們,看這板書,聯繫剛才所講的內容,說說作者是什麼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條線索: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結尾的美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為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為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是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凡卡教學隨筆篇二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裡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裡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彆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著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為凡卡太傻了,怎么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里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著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著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著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著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么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像,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後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繫實際,課文內容聯繫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凡卡教學隨筆篇三

契訶夫是我很喜歡的一名作家,他的作品《變色龍》、《裝在套子裡的人》以其幽默風趣而又犀利的筆法博得來很多讀者的親賴,為此,我也就對《凡卡》一文特別有好感。《凡卡》一文,作者用書信的形式,展開凡卡在現實生活中遭受的悲慘虐待,信中穿插了凡卡在鄉下的美好回憶,而似喜卻悲的結尾,讓文章的結局寓意深刻,既表達了凡卡對幸福生活的殷切期待,又“欲說還休”地昭示著凡卡無法改變的痛苦命運。

我對這篇文章設計的教學《凡卡》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研讀文本上下了工夫。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在學生預習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並提出:凡卡給爺爺寫的信,主要講了什麼?目的引出凡卡向爺爺訴苦和哀求爺爺帶他回家,然後通過“凡卡幾次哀求爺爺帶他回家?”引入課文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把插敘部分和文章的結局留到第二課時教學。

其實,這樣的文章除了理解凡卡的悲慘遭遇,讓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外,還應該讓學生明白,對幸福的追求和嚮往是每個人的權利,文章寫作方法也是一個賣點,插敘的運用、反襯的效果、語言的或悲切、或明淨、或幻想、或傾訴,無不令人回味無窮。

在教學前,我讓學生充分預習了課文,於是課伊始,我就直接以檢查預習的方式進入新課,沒有了之前的初讀課文或者反覆的生字詞訓練,而是單刀直入的找到信的主體部分,進行重點研習。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在瞬息萬變的課堂變式里,確實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及認識的盲點困擾著我。

一、節奏和輕重的把握

常常發現課堂的時間控制令人難堪,由於板塊的推進是由學生的發展決定的,有時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有些步驟就顯得很蒼白無力,匆匆走過,比如

鏡頭1、“凡卡給爺爺寫的信,主要講了什麼?”

學生的回答是很隨意的,他們對文章的認識程度不一樣,當然說的方向和內容就更是膚淺和單調。這個我倒是沒有什麼要求,這是上課的一種前測,但是往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讓學生在開始階段就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提一些簡單的,又對學習課文有幫助的問題,可能就會對後來的活躍的課堂氣氛有所幫助。

有時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也理解的比較深刻了,讀也挺有感覺了,我卻沒有能夠引導好,任由他們在同一個平面上讀,而沒有讓學生通過我的適時引導有所提升。比如:學生已經讀了很多遍了,卻不見提升,這時如果能發揮好老師的示範作用進行范讀,也許效果就完全不一樣。

最後,我因為時間關係而沒有能完成教學任務。原本想通過讀“我問候阿遼娜,問候獨眼的艾果爾,問候馬車夫。別讓旁人拿我的小風琴。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親愛的爺爺,來吧!”你想說寫什麼?來豐滿凡卡的形象的,卻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完成,這應該是課堂的節奏和重點部分沒有有機處理好的重要原因所在吧。

二、預設與現實的盲點

鏡頭2、凡卡為什麼受不住了要爺爺帶他回家?

在試教的時候孩子們都說得很好,不僅能找到內容還能說出自己的感悟。所以在這裡我沒有考慮的太多,結果學生冗長的回答,讓我有點措手不及。其實面對學生一股腦兒的和盤托出,我如果能適時的進行指導歸類(挨打、挨餓、挨凍、受捉弄),那就不會導致這部分的教學有些混亂和不緊湊,課堂調空能力的有意識培養是多么重要呀。

三、問題與問答的落差

我是多么希望我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啊?讓學生在問題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思辨能力。但是我又是多么擔心這樣做在我梳理問題的過程中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因為我在平時的課堂上讓學生自己提問的時候,他們總是不著邊際地,以問為快地,隨意亂問。因此在設計時,我就過多得讓學生跟著我的問題走,形成了問答式的課堂。這樣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就比較單向,很少出現輻射的狀態。真希望我的學生以後能多提問題,提有意義有質量的問題。自己也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四、練筆的設計與落實

每一堂課我都會絞盡腦汁思考設計一個怎樣的小練筆,既讓學生有提高又讓學生有興趣。這次的練筆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反饋,但我後來看了幾位學生的練筆,讓我很困擾。幸好後來聽了吳雯蘭老師的點評才明白,是自己太貪心了,練筆只要是學生對某一點有收穫就可以了,何必追求太完美,這樣反而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