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感悟隨筆

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數學教師感悟隨筆,希望您喜歡!

數學教師感悟隨筆篇一

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秘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

數學教師感悟隨筆篇二

數學看似嚴肅、枯燥,尤其在課堂教學中不如語文課堂生動、豐富,不如語文課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節數學課,仍會讓你收穫到意想不到的快樂。學生學得也輕鬆,自然而然地願意上數學課。要讓學生願意上數學課一定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管做什麼事,只要有了興趣,才能認真地對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直是許多數學教師關注的問題。根據幾年來數學教學的經歷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首先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學科感興趣,自然就帶動了學生上數學課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作一名用心的教師,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細節激發學生興趣。比如數學課本中的“你知道嗎”,從中有很多常識,如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它是怎樣傳到中國的?人的心臟一年要跳多少次?諸如這類的問題學生也是很感興趣的,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滲透給孩子們,他們會被數學課的豐富而吸引,自然對數學課就產生了興趣。

第二,從生活中捕捉數學,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堂很親切,很有用處,而不是枯燥的數字累積。

數學源於生活,只有從實際出發,才能便於操作,容易理解。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繫,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真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身邊的物體,用自己身體部位作測量工具測量或估計路程的遠近或物體的大小長短。還有,在學習統籌方法和等量代換時不防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換一換。

要讓數學課走進生活並不難,只要我們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就能引導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去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自然也就愛學數學,愛上數學課。

第三,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

課堂上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每一個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應該做到:學生能做的一定讓學生做,學生能說的一定讓學生說。這樣,才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著與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識的“統帥”,全部知識都要由教師一個人來和盤托出,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樣的教學學生自然不會產生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創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經常給學生提供能引起觀察、研究的環境,善於提出一些學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決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和尋找問題的答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研究的機會,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收穫的快樂。

總之,課堂應該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課堂應該是學生獲得自信的地方;課堂應該是師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課堂應該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們用心去教學,相信會有這樣的課堂,讓我們都為有這樣的課堂而努力吧!

數學教師感悟隨筆篇三

11月30日與12月1日上午,我目睹了四、五年級組青年教師的現場作課,今年是我首次沒有參加人人做課活動,能靜下心來聽聽同事的課。

這四位青年教師共帶來四節課,每節課四十分鐘,除第三節課是五年級組的一節試卷講評課之外,其餘三節課全部是新授課,這四節課給我們每一位參觀者這樣不同的幾點感受:

一.重視教與學的過程。我們知道一節數學課的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任務的完成是通過具體的教學過程展開的,作課的各位老師全部很重視教學的過程,更突出學生的認知過程,學習為學知識的過程,更是得到了老師的重視,我們看到這幾節課上,幾乎都包含觀察、動手、猜測、歸納、類比、交流合作的過程,同時也有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自信心等情感方面的體驗的過程。

二.目標貫穿始終。每位作課教師都結合教學內容對展示課的教學目標有精煉,準確的界定,並非流於形式地出示,目標統領全課,每一個教學環境均是真心地圍繞教學目標實施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靈魂,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目標明確才有有效地教學,正是由於老師們認真地關注了目標,才展示給我們成功地課堂。

三.課型把握得準確。複習課與新授課截然不同,是讓學生先自主梳理,歸納,經歷整理複習的過程之後分塊、分知識點複習,將零散、片面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而新授課我們看到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表象到本質,最終構建起初模的完整清晰地課堂結構。是老師們對課型把握的體現。

這次的參觀學習,又一次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一個道理,就是課堂上,我們的腦子裡不能僅僅、僅僅有我們的教案,為什麼出現“忘詞兒”的現象,就是因為在過教案,此時,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背台詞上,不顧傾聽學生的發言,不顧抓住生成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錯過了最美麗的風景。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心裡裝著教學目標,裝著重難點,深知自己從開始的每一個環節的目的是什麼,要達成哪一個目標,學生無論怎么回答隨他,我們只需把他們引到、拽到目標上來,這不就是主導和調控嗎?我們可以拽著學生跟著教學目標走,但如果想讓他們跟著我們的教案走,那肯定是錯誤的,實現不了。所以,如果我們的眼裡、心裡全都是目標、重點、難點和學生那我們才能看到最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