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英語教學隨筆

英語也是與電腦聯繫最密切的語言,大多數程式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繫,而且隨著網路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語這么重要,那低年級的英語如何教?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低年級英語教學隨筆,一起來看看。

低年級英語教學隨筆篇一:一年級英語教學隨筆

目前,全市已普遍從國小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程。英語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講,是新事物,那么在這個階段,教師如何能夠發揮好啟蒙作用,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起始階段,擁有積極的學習熱情,並融入語言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呢?我認為,教師要想盡辦法讓孩子對英語產生無盡的興趣。

《國小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英語教學的核心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讓他們持久地保持這種興趣。這就需要英語啟蒙老師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樂於參與,勇於實踐。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的小遊戲,小競賽是促進和激發興趣的有效形式。這些遊戲競賽活動快節奏、有趣味、活潑、生動,小學生都喜歡做。但是任何東西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就會失去它原有的意義和效果,那么國小英語課堂上的遊戲競賽活動也要有一個度,遊戲競賽活動的時間要根據難易程度控制好,要不緊不快效果才好。

比如:在教授body \arm \hand\ finger\ leg\ foot這幾個單詞時我運用簡筆畫教學,按照畫的順序來認識記憶這幾個單詞,再一個是採用遊戲競賽活動:第一個遊戲競賽活動(TPR——T points and Ss answer)是師生互動,比較簡單,這個是比速度,也是考查學生對單詞“意義”的理解,時間為一二分鐘左右完成。第二個遊戲競賽活動(TPR——Ss point and Ss say)是生生互動,這個活動雖然也是point and say,但與前一個不同,它是在考查學生對單詞“意義”理解的基礎上又多了對單詞“讀音”的考查,難度遞增。第三個遊戲競賽活動(TPR——look say and choose)是師生PK,是對單詞“形”的識記,也就是“認讀”,難度較大,可以說,“認讀”英語是小學生最難過的一關,所以我又面向了全體學生。

二、教師還要適時藉助於母語。三年級學生沒有一定的英語語言輸入,整節課全部用英語對話是不現實的。比如,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對遊戲的規則、要求、評價我都用漢語解釋。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效,又避免了學生因聽不懂要求而無動於衷造成的冷場。其次,母語用得要恰到好處,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教師更要有親和力。在課堂上,我與學生擊掌讀單詞、拍手讀句子。我用兒童化的肢體語言,興趣化的手語同學生交流。這種親和力讓我把愛傳遞給了學生。比如,在一些遊戲活動(TPR——Look choose and say)中,我和學生一起搶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民主和平等。讓學生喜歡上老師,進而更喜歡學習語言。

作為一名英語啟蒙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使課堂教學不斷升級!

低年級英語教學隨筆篇二:一年級新課標英語教學隨筆

國小一年級學生大部分是6,7歲的小孩子,天性好動愛玩,好勝心強,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很感興趣,尤其是剛剛開始接觸第二語言--英語,學生的新奇感特彆強,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得特別積極。

國小低年級英語課基本是口語教學,要想上好它,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如果一味地死記硬背單詞和句子,學生是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在不要求寫的情況下,學生要會說、會聽並根據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要會在不同的場景下運用所學的句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運用多種形式和方法來進行教學。這裡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調動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萬事開頭難,一年級的孩子剛開始接觸英語,這個頭開得好不好,可以說對他們將來的英語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我的英語課堂中,我總是鼓勵孩子用於開口,樂於開口。

在上一節英語課的前5分鐘,我總是和學生一起來進行free-talk,用學過的日常用語向小夥伴們打招呼,檢查他們的學習的情況,同時也達到鞏固的雙重效果!之後還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當小老師,結合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向小夥伴提問,這樣的形式又比之前單一的老師提問更容易受孩子喜歡和接受了一些,因為光是老師問,他們的回答多少有些被動。相反,如果自己能當一回小老師,考考自己的小夥伴,那是多么光榮的事情啊。

二、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積極認知事物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快樂教育”提倡教育要儘量激發兒童的興趣,讓兒童帶著快樂的情緒學習。

國小低年級孩子的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形象生動,色彩新鮮的圖片和實物非常感興趣,簡單地將單詞抄寫在黑板上,他們只會很茫然地看著老師,在他們的眼裡那些只不過是一些奇怪的符號,然而教學目標上要求學生能儘量認讀所學的英語單詞和句子,這就需要教師用大量的時間來製作各種教學圖片,準備具體的實物,從而創設一種真實的學習情境。記得在一年級上關於“Fruits”的新授課時,我準備了水果實物,讓學生通過smell the fruit, touch the fruit和eat the fruit來猜測水果名稱從而引入新單詞和新句型“This is a…”。看到學生積極性很高,我又臨時編了幾個關於水果的謎語並加上表情、動作,讓學生猜測以此來及時操練和鞏固新知識,猜對者有獎,孩子們瞪大了眼睛,表現得興趣盎然,積極踴躍。然後我再讓學生編幾個關於水果的謎語,有些學生能說得不錯了,部分學生不是很會說的時候,我就讓他們進行表演,並說幾個簡單的提示詞,力爭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猜的活動中來,最後看看哪個學生被獎得的水果最多。在這樣豐富且真實的情景中,學生非常興奮,參與的積極性也非常高,從而很快地掌握了這課的單詞和句子。

三、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對於英語的好奇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的初始表現。因此,在教低年級英語時,應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設定合理的教學手段,如設定“玩中學“的遊戲,唱兒歌等教學手段,讓課堂充滿樂趣。

1. 玩一玩,動一動,寓教於樂。

為了讓學生能在課堂上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課堂活動應既有教師的教學活動,又有學生的自主活動;既要讓學生安靜地傾聽,又要讓他們做一做動態的操練或遊戲。

低年級的學生好動,活動量大,在教學英語動作的單詞時,我就利用這一特點邊教邊做動作,讓學生也邊說邊跟著我做動作。如:jump,我就跳。run,我就跑。sing,我就做唱歌的動作。dance,我就做跳舞的動作。再如:cow,我就用雙手擺數字六,倒立在頭上做兩隻牛角。duck,我就把一隻手疊在另一隻手上,一張一合做鴨子的嘴巴狀。pig,我就把兩隻手放在頭上做豬耳朵狀,同時嗅一嗅鼻子表演小豬的大鼻子。cat,我就把雙手十指張開,做小貓的鬍鬚狀,由中間向兩邊伸張。他們學得輕鬆,我教得也輕鬆。等學生基本掌握之後,就讓學生上台表演,學生對這種活動最感興趣,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說起來,自覺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積極參與面可達100%,學生學得快,掌握得也快。

有時候,學生玩一玩,動一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也容易出現混亂。這時候我就要求學生能做到“能動能靜”,張弛有度。“動”指的就是回答問題的時候要大聲回答,小組討論的時候要積極參與討論;但是如果我們老師要講課了,就要求學生,不管他們當時在做什麼,聽到老師喊“One, two, three, sit straight.”的時候都必須停下來,認認真真地聽老師講課,這就是所謂的“能動能靜”。

2.用rhyme調節情緒,寓教於樂。

Say a rhyme,是國小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的活動之一,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表演欲和參與欲。英語兒歌節奏明快,韻律優美,利於培養學生的預感。我在教學中,利用兒歌的獨特形式和風格,以歌促學,寓教於樂,並且輔以富有童趣的動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地進入了學習的氛圍。如兒歌“Daddy, Mummy, I love you”

Daddy,(伸出左手大拇指,置於頭頂,上下彎曲拇指)

Mummy,(伸出右手大拇指,置於頭頂,上下彎曲拇指)

I (雙手放置胸前,很形象地讓學生明白“I”的含義)

love(雙手放胸前,由兩隻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合併成一個心形狀,形象地表達愛的含義)

you. (雙手右內向外攤開,伸出去)

明快的節奏,抑揚頓挫的語調,生動形象的動作,給人快感,調動了孩子們所有的器官,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兒歌。

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孩子們有意注意能力較差,不能長時間集中,而且容易疲勞,我們便可以在半節課後,用兒歌組織學生適當休息。如:“Clap your hands. Touch your toes. Pat your stomach.. Wiggle your fingers, and take a nap!”孩子們邊說邊拍手,一會兒拉拉耳朵,一會兒拍拍胃、擺動手指,既放鬆肢體,又使大腦得到休息,也為下半節課的學習創設了輕鬆的氛圍。

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體驗成功。

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受到冷落,充分體現主人公意識,形成輕鬆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使教學活動更加有聲有色。

教師對每組的回答都應給予鼓勵,表揚或獎勵,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那么學習的主動性便會在無形中得到激發。現在一、二年級以口語為主,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為每一個學生創造更多開口說話的機會,更多地用英語進行交際。

教低年級小朋友,除了以上的教學手段外,還有一些常規的可供我們教師選擇的方法,如簡筆畫、多媒體、錄音等等。

總之,低年級學生自控能力低,為了讓他們更好地適應課堂,我們就要努力實踐,想方設法創設一定的情景,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愛上英語,尤其使學生的英語口語訓練落實到實處,這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低年級英語教學隨筆篇三:二年級新標準英語教學隨筆

再次教學新標準英語,有同樣一個感受:一年級還適合每周2節課的教學,內容簡單,重在口語的操練,每個模組都有歌曲或者歌謠,它們都囊括了整個模組的重點知識,並且歌曲唱起來也朗朗上口,知識點也就掌握牢固,學生學習興趣高。但二年級的內容對於每周還是2節課已經完全難完成教學任務,因為它涉及到辭彙量大,重點句型變化多,時態也輪換快,並且將歌曲變為了歌謠,歌謠裡面又含新辭彙,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沒有頭緒,任務重,興趣也大打折扣。根據平常的教學,以下就是我的教學隨筆,算是我在教學中總結的一點經驗教訓吧,特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學習習慣的培養

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法國巴黎,一次許多科學家聚會,一位記者問一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你在哪所大學、哪個研究機構學到最有用的東西?”這位科學家說:“在幼稚園。”他說他學到了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細心觀察、專心聽講,認真做事等。這些好習慣影響了他的一生。俄國一位作家說過“一個人的後半生是由習慣組成,而好習慣是在前半生養成。”

綜上所述,對於國小一二年級英語教學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為以後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想對小學生來說,最基本的習慣是專心聽講,而不是兩眼發獃;是認真做作業,而不是敷衍了事;是踏實探究,而不是抄襲作假;是積極競爭,而不是自甘落後……所以我首先在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的同時,要多為學生創造一些運用英語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多聽、多說、敢於大膽開口,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特別是教學常規的要求,老師是用什麼課堂英語來提示什麼的,學生首先是要能夠聽懂,然後就是聽後要機械的照做。這樣,教學常規搞好了,才能為以後的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生也能專心聽課,積極地回答老師的問題了。

二、學習技能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只灌輸大量的語言知識,要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例如漂亮的圖片、形象生動的教學掛圖、精緻漂亮的實物、標準流利的錄音或者活潑生動的DVD、簡單而實用的幻燈片等,做到寓教於樂,使學生置身於情景之中,才能使學生的聽力、英語的口頭表達能力及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鞏固和提高。特別要重視英語的基礎訓練,例如字母的讀寫,單詞的聽說認讀,句型的操練等,從而使學生獲得一些運用英語的基本技能。

三、學生基礎知識層次的差異性,需要“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有的學生學習一直很努力,知識結構掌握得很好;而有的學生又是一學期一學期插班進來的,有的根本沒有一點基礎,所以他們知識層次就有一些差距,例如:有的學生字母書寫很好,單詞也能抄寫好;有的學生連基本的字母都寫不好。有的學生口語很好;有的連單詞都讀不好。為此,我對他們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遇到簡單的問題,讓基礎稍差的學生回答,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遇到口語表達很長的句子,讓基礎好的學生回答。這樣既使基礎好的同學知識得到的升華,也使基礎稍差的同學樹立了自信心,知識得到了一定的鞏固。

四、口語表達與書寫能力需要同步提高

二年級的學生普遍存在一個共性,學生能夠流利的說出一個單詞,流利的表演對話,但是對於書寫單詞很難。國小英語注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的英語不會成為“啞巴英語”,但是學生要注意綜合能力的培養,書寫和口語同時進步,避免走極端。這也是目前出現的問題之一。為此,我非常注意學生的書寫與記憶,注意單詞拼寫的能力,所以我教完新單詞後,經常會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 “How do you spell....?”讓學生踴躍地拼讀和用食指仿空寫,以此提高課堂效率。這樣長此下來,學生既鞏固了字母的認讀寫,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認讀單詞的能力。

五、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教學效果的關係

選擇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例如各種各樣的英語遊戲、學生個人或小組間的各種英語競賽、角色表演、英語歌曲和兒歌唱吟等等,學生會感受到課堂氣氛的活躍,但繁多的形式會使學生眼花繚亂,一節課傳授的是知識。教學形式是教學目標實現的輔助手段,如何適度的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是其中的難題之一。我在教授一堂課中,會根據教授的知識和課堂氣氛的活躍程度來確定,採用哪種教學形式更適合那堂課,就採用哪一種,一般不每種方式都面面俱到,不然形式多了,倒淡化了知識點,讓學生分不清主次。所以,我覺得國小低段的英語教學是離不開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但具體某堂課,最好是根據教學內容來適時安排,各種形式不能泛用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