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偶像有關的隨筆

偶像,就是給人做出表率的人。那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與偶像有關的隨筆,希望你喜歡。

與偶像有關的隨筆篇一

我們班上有很多的畫畫高手,其中屬劉乃菁最好,她的畫畫技術真的令人驚嘆不已,我對她是非常的佩服,覺得她就是我的偶像。

我班的每期黑板報都是由劉乃菁負責,所以每期的黑板報都能圖文並茂。這可少不了她的功勞。你瞧,她臉上看上去心不在焉,其實可認真哩!她這裡一勾,那裡一畫,不大一會功夫,一個栩栩如生的孩子就“誕生”了,同學們看了都讚不絕口畫完了幾個孩子後,她就問我:“哪裡不好?”我看了好久才回答:“好像這兒有點斜。”她聽完我的話,立即拿起黑板擦,把那個我說畫得有點斜的孩子擦掉了,從新畫了一個。我看了,真是好看,比剛才畫的還要好得多。畫完了人物,她拿起綠粉筆添了幾筆,眼前展現出了生機勃勃的景象。畫了幾天的黑板報,那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就呈現在我們眼前。瞧!這隻兔子越看越惹人喜愛,還有那邊的……總之,只用三言兩語是不能把我眼裡所見到的美描繪出來的。

每當在美術課上,劉乃菁就可以自由發揮了。你看,她照美術書上畫的那兩隻熊,我說得誇張些,簡直是天衣無縫。你別以為,她畫得好就畫得慢。其實呀,劉乃菁用她那兩隻纖細的手,畫得又快又好,說起來你別不信有一個星期五的美術課上,同學們還正在認真地畫畫時。這時,劉乃菁站了起來,她吹了吹紙上的橡皮屑,這時我才看清楚她畫的那幅畫是多么複雜,多么美麗。我心裡不由地升起了一股敬佩之情。

俗話說得好:天才出於勤奮。我相信她一定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這就是我們班的畫畫高手劉乃菁,我衷心地祝福我的偶像劉乃菁的畫技上進上進再上進。

與偶像有關的隨筆篇二

一個人會有怎樣的人生呢?是精彩不斷,是令人回味,還是落落寂寞?這,我們又該如何預測呢?是啊,那也僅僅只是未來的事情,誰會知道呢,我們的心裡只是茫茫然的一片。未來的生活,會美好嗎,會是幸福伴身邊嗎?但願吧!而居里夫人的人生則是一片光明!

人生就如一張白紙,他掌握在我們手中,只要你以最美好的食物填滿它,它就是最精彩的、最難忘的。想要得到美好的人生,有很多的人,可卻又極少的部分能夠為這個夢想而奮鬥。他們只是碌碌無為而已,只是將這種嚮往當成一套空話,也只是每天做著同樣的白日夢。他沒從未想過去實現。這樣,他們的人生將會是永遠狼藉一片,沒有花兒點綴,鳥兒飛舞,那裡的天空也一定是昏暗的。

居里夫人一直保持著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她的心裡也一直存在著那偉大的科學夢,而對於這個夢想,居里夫人從未放棄過。尋夢的路途是遙遠的,它需要一個人的堅持不懈;尋夢的路途是坎坷不斷的,只要不畏艱難就能成功。而這些,居里夫人都做到了,當然,這也是我敬佩她的原因。在這漫漫的途中,居里夫人遇到了無盡的困難,經歷了數不清的風雨,但她都克服了來源於生活中的考驗。居里夫人十分珍惜時間,在那些有限急匆匆的時光里,他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也在實現那沉澱心間的夢想。居里夫人並沒有放眼看未來的事物,而是在認真的做好眼前的事情。面對滿地的荊棘,居里夫人靠著自己堅定的意志,執著的信念,克服了所謂的狂風暴雨!最終,居里夫人憑自己堅毅的精神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回報了社會的恩惠。

居里夫人永遠是值得萬人敬仰的,她對待自己的夢想鍥而不捨,同時也視名利為糞土,難道她不能成為我的偶像嗎?

與偶像有關的隨筆篇三

對於大文豪余秋雨,算不上喜愛,更算不上敵恨,連線上他的部落格純屬好奇。時常走個馬看個花。久了,總覺得老余的部落格與我其他網友(不是大作家)的部落格沒有十分顯著的區別。若一定要找出不同來,我覺得老余的文字里多半是在隱隱教育,教導國人應該怎么怎么,如何如何;而我其他網友的文字相比之下是看似無用,卻聲嘶力竭的吶喊。這就是名人和草根百姓之間的區別吧。

看多了他的“妙語連珠”和眾多標新立意的言論,一直不發一語,默默的淡笑。終於有一天,一些情緒不能用默默的淡笑來喧發,我有些按耐不住了。在“兩會”期間有人提出設立一個“國家閱讀日”,老余堅決反對並很理智說出幾點搏不倒的理由,於是得來很多崇拜著“冬粉”的歡呼和謳歌。我卻低頭沉思,中國泱泱之大,每年人均讀一本書都不到,為什麼不提倡有個自己國家的閱讀日呢?如果不提倡完全可以緘口不語,為什麼一定要聲嘶力竭大喊出來反對呢?

其實,今天不是想談論關於老余的人品問題,看了老余“冬粉”高歌偶像的行徑有點盲目和“失心瘋”,才忍不住發些牢騷。我承認,人為了進步向上,確實需要符合自己性格興趣並能為自己人生作出積極嚮導的偶像。國人所處的環境還不夠“透明”,尚不很清楚的知道哪些是自己應該保護的根本利益,哪些又不是,很容易盲目的崇拜上一些偉人。

例如,我們的先輩們把毛澤東愛戴的猶如神靈。或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或者毛主席固然可親,卻不至於全國上下勞師動眾每天用很多的時間“形式主義”的表達出來,表達得不好就是不敬重,還遭來懲罰。當然,過去已經過去,事過境遷,我們日夜棲息的“土壤”已然比過去“蛻變”了嗎?我看未必,現今孩子的偶像不但“品種繁多”,而且良莠不齊,值得擔憂。一個貧困女孩為了能見到自己的明星偶像,顧不得家裡的貧困,老父親賣血賣了腎都沒達成女兒的願望,最後自殺了。然而,父親的死孩子還沒能喚醒痴迷的女兒。。。這樣的事情,不夠驚心動魄嗎?我們的孩子的腦袋裡整日充斥的是什麼?難道真的沒有更好的精神寄託了嗎?誰應該對這樣的事情負責?是懵懂的孩子?是年老的父親?是明星偶像?教育部門該深刻反思我們究竟給了孩子一片怎樣的“成長土壤”?!誰來救救我們的孩子!

雷射照排之父王選的《名人也是普通人》寫的很貼切,一語中的的揭開了一些不值得被崇拜的偶像,還原了“冬粉”眼裡的偶像的真實面貌。名人也是人,也會說錯話,做錯事,也會哭,會笑,會罵人,會生氣,也會不理智,也要吃飯睡覺,洗頭洗澡,臉上也會長痘痘,也會生腳氣甚至狐臭。。。而我們正被一個個“偶像”和“嘔像”牽著鼻子走,麻木著,快樂著,空虛著,墮落著。。。

偶像們該自律了!尋找偶像的我們該慎重了!生產美化偶像的“機器”該冷一冷了!

狂熱的美國人也曾經把羅斯福當作可以拯救美國經濟的“神”,給了他足夠的權利,差點讓他成了第2個希特勒,但羅斯福讓他們失望時,又十分理智收回羅斯福毫的權利!這是怎樣的民眾,這是怎樣的一片“土壤”!有我們可取的嗎?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