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精選

每個人都要接受教育,必然離不開老師。那么看看老師的教育隨筆都寫些什麼內容吧。

教育隨筆精選一

我們常把孩子比做初生的太陽,那么後進生就是遲升的朝陽,比起其他學生他們更需要老師的耐心、細心的呵護、理解與尊重、循循善誘……“要小心的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這句話或許有些誇張了一點,卻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對待後進生不可疏忽大意,作為一名,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教育好這些後進生,是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展現自己獨特的風采。在我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的第一學期里,我的班級里**和**,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愛做家庭作業,導致他們兩個的學習成績很差,幾次找家長談話,效果也不是很好,課堂上,我仔細的觀察他們兩個,課下,我找他們兩個談話,發現,他們並不是那種學習成績較差、無可救藥的學生。看來是思想問題,我開始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沒過幾天,***病又犯了,我很生氣,同時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們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放棄了他們,那么他們也許就會越來越放鬆自己,所以我又不能不管他倆。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真是動腦筋了,一有空就把他兩個叫到辦公室一邊陪他們做作業,一邊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幾天之後,我發現**已經能夠自己按時完成作業了,於是,我及時對**進行表揚,,沒過幾天另一個也開始自己完成作業了。當時我雖然很高興,但是真的很害怕他們堅持不了幾天又不能堅持下去了,但是令我很興奮的是,他倆不但能按時完成作業,而且作業的質量也很高,批改他們的家庭作業,不忘加上一句批語,有時是:你能按時完成作業,老師真高興;有時是:你可要堅持喔!並且一直堅持到現在,**的單元自測每次都是考“優”。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因為,我沒有放棄他們。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對於後進生,要想讓他們有所提高,老師一定要抓住他們的弱點,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去愛護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給予他們的溫暖,給予他們的信心,給予他們的關懷,這樣讓學生從內心發現自己的錯誤所在,找到提高的辦法,從而努力學習,這樣的辦法的確是很好的,我想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會為我以後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教育隨筆精選二

泥土滋養人類,也孕育了人類文化,孩子愛玩泥巴似乎是人類的天性。原本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卻遠離了鄉土氣息,在家長和老師的“呵護”下,孩子很少沾上一點土珠,就連幼稚園開展的泥工活動也是由橡皮泥代替,時間長了孩子也會厭煩。

這次泥工活動,我破例為大班孩子們準備了粘土,當我課前在準備和泥時,不知不覺的孩子們圍在了我身邊。一個、兩個、三個……泥團擺在了地上。甜甜發話了:“老師,您要乾什麼?”我說:“你們猜猜看。”大多數孩子說不知道,行行小朋友說:“是為我們準備的嗎?”我誇獎:“你真聰明,願意玩嗎?”孩子們在一旁拍著手說:“願意——!”當把一個個泥團分給孩子們,他們入獲得寶拿著心愛的泥團,學著老師的樣子揉啊、團啊……,不用做任何的講解。我做起了小時候——東道上,西道上,都來看我花爆仗“啪”——,孩子的花爆仗也一個接著一個響起來,“耶——”東胡同,西胡同,都來給我補補丁,這時你給我補,我給你補……。之後,啟發孩子做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一會兒功夫,飛機、汽車、房子、各種動物、餐具等等展顯在面前。帶領孩子們進行了泥塑展示,當讓孩子們把作品擺在泥工區時,浩浩小朋友說:“老師,什麼時候再玩?”婷婷懇求說:“老師,再玩會兒吧?”……。我無奈的告訴他們:“以後泥工活動,我們繼續玩泥巴,好嗎?”看到孩子們那歡呼雀躍勁,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通過這次玩泥巴,看到了自然資源和民間藝術活動的魅力,不但能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而且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精神。

教育隨筆精選三

《人民教育》20xx年第7期發表了湛衛清的一篇文章《未來基礎教育改革亟待三個“轉向”》。其中第一個轉向是教育價值取向:從“形而下”的關注到“形而上”的追求,而“形而上”的教育追求又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尊重教育的“屬人”性。二是尊重教育的教育性。三是尊重教育的整體性。這三個大原則,我認為都是值得思考的。不過在論述“尊重教育的‘屬人’性”的時候,舉了一個案例,竊以為不恰當。這個案例是這樣的:

某全國優秀班主任對待所謂的“調皮”孩子,從不氣惱,而是包容。她常說:“七八九,嫌死狗。調皮是孩子的天性。”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老師,他打我了。”“誰打輸了?(老師笑呵呵地問)”“我。”“誰叫你不好好吃飯,個子長得沒他高呢?(老師)”……長高了他就不敢打你了(老師)”孩子真的從此開始認真吃飯了,但他絕沒想著是為打贏那位高個子。家長也寬心了。

乍一看,這個案例中的教師不卑不亢,處理問題充滿智慧,並且取得了圓滿的結果。然而,細一想,問題不是那么簡單。

調皮是孩子的天性。這一點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基於這個常識,處理兒童之間的糾紛的時候,第一個原則是心平氣和,第二個原則是包容。這兩個原則,案例中的老師都做到了。然而還有第三個更重要的原則,就是“分清是非。”

面對孩子的告狀,老師扮演的既是一個調停者的角色,也是一個裁判者的角色。這個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以及隱含在處理過程中的道德判斷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對於孩子的價值觀的形成,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案例中的老師,面對兩個孩子打架,開始的時候不氣不惱,做到了心平氣和,值得稱道。問“誰打輸了”,然後嫌被打的孩子不好好吃飯云云,還勉強可以說是幽默。但事情到此為止,戛然而止,就不是教育,而是“和稀泥”。

兩個孩子打架,肯定有原因。這原因往往是雞毛蒜皮,在大人看來不值一提。然而,在孩子看來卻是大事兒。如果沒有經過認真地處理,矛盾不可能得到真正解決,有可能釀成更大的矛盾。更進一步說,個子長得高矮,牽扯到很多因素,並不是僅僅靠好好吃飯就解決的。老師這么說,孩子心裡不會太好受。案例中說“孩子真的從此開始認真吃飯了”,我覺得也不大可能。教育一線的老師大都知道,所謂“一句話改變孩子的一生”云云,往往都是美好的夢想。因為孩子的任何一樣陋習,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變孩子的陋習,不經過長期的充滿智慧的矯正,幾乎是不可能的。否則,一句話就能使孩子“幡然悔悟”“洗心革面”,那教育工作也未免太好做了。

回到這個案例本身。老師即便是在處理問題開始的時候轉移話題,緩和氣氛,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也是一種教育智慧。但話題絕對不能到此為止,也不能順著這個話題走下去。我認為,接下來應該是話鋒一轉,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綜合分析,一碗水端平:對的就是對了,錯的就是錯了,不能含混不清。這對於養成孩子正確的是非觀,至關重要。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教育不應該是“和稀泥”。面對孩子之間的糾紛,正確的做法是在充分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人格的基礎上,認真幫他們分析,使他們學會做人,學會生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不然,斷非教育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