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隨筆

國小語文是打基礎階段,那么語文老師如何幫學生打好基礎的呢。看看國小語文老師的教學隨筆就知道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國小語文教學隨筆,希望你喜歡。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篇一

今天在居敬國小參加了市教研室組織的“基於目標的小學生習作核心能力培養與實踐”的活動,早上聽了三節課,下午主要聆聽了滕春友老師和勵汾水老師的講座,收穫頗豐。這裡感謝張晨瑛老師和卓超波老師精心策劃活動,為我們提供一次次學習觀摩的機會。

因為一直執教高年級,所以對低年級的課堂充滿了好奇,特別是蔣老師執教的一年級。蔣老師在說課中提到,教學過程設計努力體現“三個化”:兒童化、活動化、情趣化。正因為有此理念的引導,所以課堂環節童趣盎然,學生學得興致勃勃。課始,蔣老師領著孩子們一起跟大螢幕唱歌,孩子們帶著美好的情緒開始一節課;課中,蔣老師出示一首兒歌,孩子們一邊大聲念一邊做動作,課堂氛圍得到有效調節;課尾,蔣老師利用現場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向台下老師們提問,體現學以致用,使課堂氛圍推向高潮。課中還有一處巧妙的設計是蔣老師借用繪本,巧設情境引導孩子跟著畫面內容提問,形象化的圖像深深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們興趣來了,思維打開了,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都是最真實的聲音,有些問題把我們聽課的老師也逗樂了。評價過程中蔣老師隨機強化了問句中“嗎、呢、吧”及問號的運用,使學之更加有效。張晨瑛老師在總結中指出:“課堂教學要基於學生。”是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行徑都應該以學生為基點展開。蔣老師課堂理念的“三個化”,也正是從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出發,遵循了一年級孩子的學齡特點,所以才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歡,取得了實效。

當然,在聽課中我也有一些小建議。孩子們觀察問號長相的時候,可以啟發他們想像:小問號長得像什麼?你看到它時會想到生活中哪些東西呢?(耳朵、釣魚竿上掛著的針……)這一問能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培養他們發散性思維;而且拿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來比照可以加深對新學知識——問號的認識。又如,向問號先生提問時,可以“先讀圖再提問”,讓孩子先觀察畫面上問號先生的表情,體會問號先生當時的心情,再來提出問題。這樣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會更符合畫面的內容,不至於偏離,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篇二

我們五六年級語文組確定側重關注學生“思、寫”的課堂學習常規,現將學習材料及各位教師的學習心得體會呈現如下:

學習材料之一——

關注整體,為高年級學生讀寫建立科學的思維程式

一、調查總結、提出問題:

近兩年來,我校一直致力於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研究上,也為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的方法,課堂上針對一句話學生基本能夠運用抓重點句、聯繫上下文等方法進行分析,課堂教學的效果不錯。但這種欣喜很快就被澆滅了,因為從閱讀考察的效果來看並不令人滿意,這就向我們提出來一個新的問題:到底是什麼阻礙了學生的閱讀水平,我們課堂教學的癥結究竟在哪裡?從閱讀考察的試卷上來看,學生對有關文章細節考察的題目失分相對較少,而對關於文章主要內容、寫作目的、文章整體特點的問題失分較多,如:單元檢測中有這樣一個短文:一個叫邦迪的男孩希望買到一瓶“上帝之水”來挽救叔叔帕特的生命,一位老人被男孩的執著所感動賣給他“上帝之水”,隨後暗中請來了醫療隊治癒了帕特的病,最後老人留下一封信離去了。文後有這樣一個題:結合上下文想像一下老人會在信中說什麼?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老人要給帕特留下巨款的;希望帕特要照顧好邦迪的;祝賀帕特痊癒的。就是抓不住邦迪的“愛心、孝心”來寫。怎樣讓學生也能想到要圍繞這一點來寫呢,它和我們的課堂教學又有什麼關係呢?經過進一步研討我們發現:這是一篇記事寫人文,人物的特點是文章寫作的目的,老人的信描寫的一定是老人的語言,這是側面描寫,那么側面描寫的作用顯然是為了襯托主要人物的特點。因此老人的語言一定是圍繞主要人物的特點展開的。而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只局限於信的內容,並沒有去關注文章整體想要表達的情感。我們意識到以前我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引導學生對文章局部內容的理解上,課堂上更多的是抓住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聯繫生活實際、上下文進行體會,忽視了對文章整體的把握。而整體的理解又是正確理解一篇文章所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 面對現狀、分析問題。

通過分析學生試卷上的批註我們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由於關注點的不同閱讀效果也有所不同:

關注整體只抓局部

對文章的理解正確、全面、深層次零散、膚淺

閱讀效率抓住重點,省時高效面面俱到,費時低效

閱讀效果學會閱讀方法零散的了解文章內容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閱讀水平的高低與學生對文章整體把握得的強弱有很大關係。很多學生忽視整體閱讀與我們的教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反觀我們的課堂由於忽視整體造成以下的問題:

1、面面俱到、顧此失彼。

很多老師在教學中生怕自己哪個地方沒有講到,學生不會,在課堂上手忙腳亂一直到下課還意猶未盡。其結果是蜻蜓點水,沒有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太多的印象。

2、只抓重點段落,限制學生的整體思考。

關注重點段落固然重要,但有的教師卻為此忽視了整體,為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中的重點句段,便通過不斷的提問把學生的目光集中到相關語句中去,如此多的提問足以讓學生暈頭轉向,課堂成了大量提問地堆砌,一節課下來,留在學生頭腦中的只是一些零散的語句。

三、改變思路、解決問題。

過多的在局部上下功夫,忽視了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導致了學生閱讀時更多的只在一句句話上下功夫,缺少了站在文章整體上思考的意識。如何為學生閱讀建立科學的思維程式,要從我們的課堂教學做起,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提出了“三個關注”“兩個提升”,來解決以上問題:

三個關註:

(一)關注主線的“準”。

抓準文章的主線會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整體感強,學生學有所得。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篇三

文章的情感信息總是附著或蘊藏於一定的言語形式和表達方式之中。所謂傳情點,是指那些再傳情達意上最具表現力的語言或表現手法。教師要善於抓住文章的傳情點,架設學生與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橋樑。

如教學《伯牙絕弦》時,教師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句的傳情點“悲傷”展開情感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伯牙傷心欲絕的心情,然後深化引出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所創作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從而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情感。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課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感知周工作辛苦、生活簡樸後,抓住文章的最後兩個自然段中的獨白,著重指導學生朗讀。“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我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見過這樣的嗎?”作者的這兩段獨白,感情熾烈,直抒胸臆,充分表達了作者那抑制不住的如潮水般的情感。通過反覆朗讀,學生被作者的情緒深深地感染了。有的在抽泣,有的眼裡閃著激動的淚花。這種入境入情的朗讀,學生的內心怎能不激發出對周德敬仰之情嗎?恰到好處的朗讀指導,喚醒的是學生潛在的激情。有效的朗讀,抓住“傳情點”,老師只需“轉軸撥弦三兩聲”,便已“未成曲調先有情”了。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傳情點”,就能讓學生更直接地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體驗和領會作者的情感。教師要用自己的情去挖掘文中之情,讓文中之情感染學生之情,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得到激發,學生定能留下深刻的情感體驗,也能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充實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