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隨筆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孩子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那如何教育高中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高中教育隨筆,一起來看看。

高中教育隨筆篇一:如何在課堂當中調動高中學生主動性

高中新課改已經進行到了第六個年頭了,在21世紀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成為當下教改的主要話題。所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課堂當中,已成為目前各個教師的共識。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那些在課堂中積極參與的學生,其參與的積極性會越來越高,參與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學習的效果也就越來越高。

然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越高,學生在課堂上會越來越沉默,大家都不回答問題,都不主動發言,造成課堂的氣氛沉悶,沒有生氣。要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要創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通過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表明,和諧民主的氣氛能促進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是師生之間人際交往的過程。關係的融洽,氣氛的寬鬆、和諧,對整個教學過程都有直接的影響。教師不應該再抱有居高臨下的心態,而要懷著一顆真誠的心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愛好、特點、個性和興趣,並從中做出指導和幫助,與他們交朋友。而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將會使學生從情感上認同老師,進而把這種認同遷移到學習中來,從而愛上老師,愛上這位老師所教授的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於營造民主、自由、寬鬆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打破沉默,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學生進行平等地討論、交談,應該允許學生在課堂當中出錯,從而激勵學生多發表意見,而且對於好的觀點,勤問的學生提出表揚。而對與教師來說,還要勇於承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與不妥之處,使師生能共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習。經實驗證實,如果教師與學生打成一片,課堂氣氛就會輕鬆、活躍,教學效果很好。如果學生對老師有牴觸情緒,上課時師生則很難交流,教學效果則可想而知了。另外,我們應該一視同仁,如果我們教師偏愛優生、嫌棄差生,就只能使差生更差。我們教師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都要同等對待,給予平等的參與機會。燕國材先生曾經提醒教師牢記三個“一切”,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中間一個“一切”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做到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要在課堂當中創造主動參與的情境

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學生參與性越高,積極性越高,那么他們的主體性就能得到更高的體現。學生在課堂上是否敢於參與到教學當中,取決於教師的如何引導。“施教之巧,貴在引導,妙在開竅”。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改掉過去那種“填鴨式”的舊式教學方法。當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後,教師應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去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發揮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作用。

1.讓學生主動參與制訂教學目標

過去教師只是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安排整堂課程,而要使學生真正的自主把握學習方向,學生必須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學生只有理解了教學目標,才能夠集中自己的有效的時間和精力,針對自己有問題的知識,不斷的改進自己的學習,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教師在備課時設計好就行了,更要發揮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動性,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我要從課堂中學會什麼”。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學習目標設計,更能使學生認真讀書,明確重點難點,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的讀書方法。如在教學Unit 5 Music時,在引入課題後,老師問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想解決哪些問題?這時候學生就會爭著說:Who is the Monkees? Why were they famous? How to use this phrase-attach…to ? 這樣,學生就自行制訂出課文學習目標,就更有興趣去閱讀解決這些問題了。顯然,解決了這些問題,對課文也就理解了,對知識點也會運用了。當然,有時學生訂出的目標不一定很好,但老師可以在學生回答後作出歸納指引,將老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有效。

二、培養學生自主的質疑釋疑的能力

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既定的知識是沒有疑問的,都是絕對爭取的。而“質疑”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學生只有敢於提出疑問,質疑難題,這就證明學生已經投入到學習,具有創造性思維。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師生中就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佳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在教學中,怎么讓學生主體作用得以發揮,就是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也是教師教學成功的標誌。教師每節課都應給學生質疑的機會,並且創造機會讓學生質疑。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單元內容要求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養成質疑的習慣。在教授新課時,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在理解詞句時,引導學生對作者的遣詞造句質疑;在理解內容,分析課文時,引導學生對內容和文章的布局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引導學生讀課文,動腦筋思考,再由學生來回答。在學習The band that wasn't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對標題的意思提出疑問:為什麼叫做不是樂隊的樂隊。學生明顯地只理解了文字表面的意思,並沒有體會到句子的內在含義。這時老師因勢利導,要求學生聯繫上下文再讀一讀句子所在的這段話,體會句子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時學生才明白:越來門基樂隊的隊員只有一個會唱歌,所以剛開始這個樂隊並不是真正的樂隊。當遇到比較難的問題,就通過小組討論來解答。圍繞難點問題,每個同學都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附和他人意見,共同合作研究,找出最佳答案。這樣不僅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給每個學生髮言的機會,學生的天性沒有壓抑,才會產生問題意識,產生強烈的表現欲望,敢於參與,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強烈地感到做學習的主人的必要性。通過長期的這種小組學習討論訓練,學生從敢於質疑到學會質疑解疑,大大提高學生在課堂當中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新課改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懂得參與到課堂學習,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生精神。有種古語說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獨立迅速地獲取更多自己學需要掌握的知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學法,總結學法,創造學法。如在中高年段,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聯繫上下文解詞的方法,讀懂一段話的方法,聯想記憶語法和短語的方法,讀書做筆記的方法等。在教學中,我會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年齡差異和基礎的不同來選擇記憶單詞和知識的方法。例如,在講解rise 和raise 的區別是,我會讓他們用背詩來記憶:日月雲霧煙蒸汽,物價河水溫度計,起床起立和起義,皆用rise升上去。這樣學生對於英語知識點的記憶加入了趣味性,對學生產生了興趣,學生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四、讓學生品嘗自主學習的“甜頭”

學生熱愛學習,大多數是因為學習能夠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如果學生能在課堂學習參與中嘗到“甜頭”得到成就感,自然會對這門學科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而興趣又是學習的最好動力,這樣課堂效果才是高效的。而且一步一步的成功,學生的參與課堂的意識就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參與行為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而這種自主學習的意識會把學生的這種能力牽引出來,從而更好的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當中更多的抓住機會,讓學生嘗“甜頭”,讓他們對學習更感興趣。如老師可採用外在的激勵措施,用讚許、表揚和物質的獎勵來肯定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參與,特別是對於那些成績不好,平常不愛發言的學生。這樣他們就會把寫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而不是傳統的被迫學習。

總而言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個性和愛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打破課堂沉默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達到高效學習,樂趣學習。

高中教育隨筆篇二:高中生的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我認為,高中階段的親職教育是一個薄弱環節,有必要加強。現在的高中生大都是住校的寄宿生,實行月假制,也就是每月只放一次兩三天的假。由於學習忙,寒暑假也比國小國中的短。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就相對較短,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時間短,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而高中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和性格定型期,親職教育對他們來說猶為重要。而高中的家長都是三十多歲到四十多歲,正處在事業的高峰期,花在親職教育方面的時間和精力也相對較少。其實教育孩子也是這個時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正如一個家長所說“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教育好我的兒子,讓他成材。”事實上,孩子的成材也是家長成功的一個重要體現。那么,高中階段的家長怎樣實施親職教育,更好的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呢?我想,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和努力:

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很多孩子認為家長的付出和愛是理所當然,不存在要感激和回報。沒有對父母的感恩意識,是孩子不聽話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很有必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讓孩子學會理財,養成記錄收支的習慣。前美國首富、美孚石油公司的總裁,洛克菲勒,每個星期給孩子的零花錢只有三十美分,相當於人民幣2.4元。而且他要求他的孩子們每周把自己的每一筆支出都記錄好,下周領零花錢的時候交父親檢查。後來,他的兒女,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而不要依靠億萬富翁的父親。新時代要求我們在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的同時,也應該學會理財。養成記錄收入和支出的習慣,就可以將自己的財富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生活規劃得井井有條,而不會由於金錢問題而時時捉襟見肘,疲於應付。學會理財,也就是學會規劃人生,會理財將會使你一生受益無窮。一段時間過去後,要讓孩子算算賬,一個學期,一年要用去父母多少錢。

另一個方面也要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嘗試去賺錢,了解金錢來之不易,而且必須通過勞動獲得。這樣有利於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有一顆感恩的心,是親職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證。

二、寬容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嚴是愛,松是害”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千百年來,家長教育孩子,老師教育學生,說的最多的也是“嚴格要求”。的確,嚴格要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孩子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發展,少走彎路,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範例。但是對“嚴格要求”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使孩子習慣接受,不會批判的思考,個性喪失,創新意識淡薄,甚至有的孩子心靈壓抑,性格孤避,過早地失去了童真。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在今年6月末日報導的,13歲考上大學的天才兒童曾永康的悲劇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嚴格,更應該寬容。嚴格不是苛責,苛求,應該嚴而有度,嚴而有序,嚴而有理,寬容不等於放縱,放任,不等於對孩子的問題視而不見,不等於可以原諒孩子的所有錯誤,寬容更多的是對孩子感情、心靈上的寬容,讓孩子有健康的心態在寬鬆的環境下接受嚴格的教育。

家長要處理好要求的嚴格與環境的寬鬆,過程的嚴格與結果的寬容的關係。寬容是對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有信心,有勇氣,嚴格要求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有利於培養孩子做事嚴格要求自己,善始善終良好習慣。

三、民主平等的交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進入青春期前後的青少年,顯著的特點是“變”。孩子開始發育了,生理上在變,心理上也有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你要東,他偏要西。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現是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但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正確理解自尊,只是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孩子來看待,他們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論據不足;喜歡發表見解,卻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歡懷疑別人,卻又缺乏科學依據。

因此,家長光滿足於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必須了解“心理斷乳期”的實質。心理斷乳期,實質上是青少年們隨著身心的成長發育,逐漸從依賴於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自己判斷、自己解決所面臨的新的問題的時期,這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要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

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儘可能支持他們,尤其在他們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和他們平等交流,幫助他們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確處理。另一方面,家長又不能過於遷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為,以防孩子以後總是用反抗的方式來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於比較嚴重的反抗行為,家長可以採取獎賞訓練的方法,強化孩子的順從行為。

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打造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新教育理念認為:“人人有材,人無全才,因材施教,個個成材”。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材,而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是成材的必由之路。親職教育的目的也是讓自己的孩子成材,成材的道路千萬條,條條道路通羅馬。我們學校就有獲得了湖南衛視舉辦的20xx年超級男聲第二名的佟楠和20xx年超級女聲第二的黃雅莉,他們能在數萬名選手裡頭脫穎而出,不能不說是人才,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成功。這都是他們自己揚長避短,學校和家長因材施教的結果。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一方面,智力與一定社會和文化環境下人們的價值標準有關,這使得不同社會和文化環境下的人們對智力的理解不盡相同,對智力表現形式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是生產及創造出社會需要的產品的能力。他提出了關於智力及其性質和結構的新理論──多元智力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對獨立地存在著七種智力: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1.言語-語言智力

這種智力主要是指聽、說、讀、寫的能力,表現為個人能夠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並與人交流的能力。這種智力在記者、編輯、作家、演講家和政治領袖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2.音樂-節奏智力

這種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包括節奏、音調、音色和鏇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這種智力在作曲家、指揮家、歌唱家、演奏家、樂器製造者和樂器調音師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3.邏輯-數理智力

這種智力主要是指運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現為對事物間各種關係如類比、對比、因果和邏輯等關係的敏感以及通過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等進行思維的能力。這種智力在偵探、律師、工程師、科學家和數學家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4.視覺-空間智力

這種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物體的空間關係並藉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現為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係的敏感以及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造型將它們表現出來的能力。這種智力在畫家、雕刻家、建築師、航海家、博物學家和軍事戰略家的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5.身體-動覺智力

這種智力主要是指運用四肢和軀幹的能力,表現為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於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這種智力在運動員、舞蹈家、外科醫生、賽車手和發明家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6.自知-自省智力

這種智力主要是指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現為能夠正確地意識和評價自身的情緒、動機、欲望、個性、意志,並在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這種智力在哲學家、小說家、律師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7.交往-交流智力

這種智力主要是指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表現為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並據此作出適宜反應的能力。這種智力在教師、律師、推銷員、公關人員、談話節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由此可見,我們的孩子並非無材,而是他們的材被國小到高中的模式化教育所扼殺,所泯滅。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是發現孩子獨特才能的“伯樂”,也應該是孩子成長的策劃大師,發現他們的長處,放大他們的優點,打造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一名別人無法替代的人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在某方面取得的成績,往往會成為他重拾自信,努力奮進的動力。

以上是我對高中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提出的一些看法,希望對高中的家長們有一些幫助

高中教育隨筆篇三:高中生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對於種子是陽光,對於樹林是水,對於稻田是肥料。而對於我們少年兒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

法制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所以,學好法制教育就是學會做人,就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樣,它教會我們遵守守則;它教會我們不要迷戀電子遊戲機;它教會我們不吸菸;它教會我們不喝酒;它教會我們不打人;它教會我們不小偷小摸。

我們要認真學好法制教育,做個有文化、講文明的國之棟樑。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增多,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日益繁榮,航天載人飛船剛剛飛入太空,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怎么不讓人著急呢?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我國青少年教育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較低的。但近年來由於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率日漸突出,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對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為此,我們對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現狀、特點、成因進行了調查,對如何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面對當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紀律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強,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低齡化趨勢的現狀,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

總而言之,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律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無法則不能立足於世界,更不用說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無論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人,都要以法為重。:加強法制重要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國小、中學都要進行法制教育。因此,我們每位高中生都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