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五月份隨筆

五月,幼師都寫什麼隨筆呢?那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幼師五月份隨筆,希望你喜歡。

幼師五月份隨筆篇一

有人說,一個人分為情商和智商兩個部分。情商高的人,智商不一定高;智商高的人,相反,情商也不會高。如果這有科學依據的話,情商和智商都高的人,應該是少之了了,實在是難得的。不知道在一個城中心的國小當老師是不是一種幸福,總體來說,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也許不太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是經過了快兩個學期的相處,好像從一個個個性身上找到了某些共性。一般來說,現在的家長在總體學歷上來講,肯定是比我們成長的那一代的父母是高的,而且大部分家長或多或少也朦朧地對“教育”這個概念有一定的了解(這是從我自身的經歷出發的,因為我們成長在農村,父母學歷也是不高的,只記得小的時候父母也不太過問我的學習,一方面,他們不太懂得,另外一方面,他們也無心去過問,更無從談起他們有任何的“教育”理念,如果有,也只能算是勉強地說,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任我自由發展”)。現在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無論是從質量上來說,還是從數量上來說,都是比我們小時候成長的過程中接受的都要多,可以說,與我們小時候的成長經歷相比,這些孩子是幸福的。而且現在是一個獨生子女較多的年代裡,他們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一個人故然需要有愛才能更加幸福、健康地成長,對於孩子尤其如此。比如現在的很多父母都很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也很尊重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孩子學習成績考得不好,家長也是報著鼓勵的態度,說服自己和孩子,考不好沒關係,還可以繼續努力。但是,有時候愛就像一展鎂光燈,當孩子受到太多的關注,集萬眾光芒於一身時,孩子們也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會變得“唯我獨尊“、”捨我其誰“,被自己所陶醉,甚至在任何場合都將自己看成了唯一,自私自利的品性也很容易在這種身上滋生。

在一次班隊課上,我突然問孩子們“你們有沒有誰在家會主動幫父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一個班48個孩子,自信地舉起小手的卻不到一半,我不禁感慨道:“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可是也多不幸運啊。”是啊,父母給了他們太多的愛,太多太多的愛,以至於他們將父母對他們的好當成了理所當然,或許母親就應該每天上班掙錢、下班回家做飯,為我提供我想要的任何物質上的東西。他們習慣了別人為他們付出,習慣了接受別人的愛,卻不知道,這種愛是需要回報的,是需要流淌在他們心裡的。重要的不是孩子們為不為父母做事,而是孩子們有沒有這個心意去做這些事情。我認為,衡量一個人的品性的好與壞,成績太微不足道了,“要成才,先成人”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以理解“無論怎樣努力還是提高不了成績”的學生,但卻不可以原諒不努力,卻也不懂得為人處事,關愛別人的孩子。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讓這種對家人、對朋友、對同學、對師長的愛流淌進現在在孩子的內心。也許還需要不斷地摸索……

幼師五月份隨筆篇二

本月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重點是學習有規律的排序,通過觀察和操作利用學具的不同顏色和形狀來完成有規律的循環排序活動,孩子們先是觀察老師的範例,老師引導小朋友觀察發現老師擺好的學具中,都“藏著”什麼規律?請你大聲讀出來。小朋友通過觀察基本上能發現顏色上和形狀上有循環變化的規律。通過擺弄與操作,孩子們發現了規律的特點是“重複”,於是老師引導小朋友說說生活中大自然中什麼事情是有規律的?白嚶嚀第一個就說:月亮的變化時有規律的。(原來以前的時候,媽媽在中秋節期間和白嚶嚀觀察記錄過月亮的變化,白嚶嚀一下就想起來了。) 趙佩希:“太陽晚上落下,早上升起來是有規律的。” 王梓如說:“早晨上幼稚園。晚上回家,每天都這樣,是有規律的。”樂樂說:“鐘錶是有規律的。陶陶說:花開花落是有規律的!萱萱說:秋天落葉、春天長葉!明明說:秋天大雁到南方,春天又回到北方。朱朱說:城鐵的進站和出站都是有時間規律的。王子正說:每天都有:早晨、中午、晚上。瑩瑩:大鐘12個小時轉一圈有規律。琪琪說:樹葉到秋天就會變顏色……

注重用引導的方式,鼓勵幼兒發現和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須知,任何一種創造性思維都是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任何一門學問都是要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傳遞——接受;現代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問題——發現。在問題——發現中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性語言。

再如:在本月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都大膽在集體面前講了“我最喜歡北京的……”,琳琳小朋友和媽媽準備了:“我喜歡北京的的水,北京是個缺水的城市,我們都要節約用水”。閆睿褀的問題一說出來,老師就引導小朋友討論:在幼稚園我們應該怎樣做就可以節約用水呢?小朋友馬上安靜下來思考:又是白嚶嚀第一個發言:她說水管的龍頭開小一點可以節約水,萌萌說:“老師給倒的水全都喝下去!”明明說:洗手時手上不要抹太多的香皂,可以節約用水!於是老師又把問題留給小朋友:“回家以後再和媽媽討論一下,看看在家裡還可以怎樣節約用水?請把你想到的辦法用相機拍下來,拿來給大家講一講吧!”結果在家長們的幫助和參與下,很多孩子都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和設計出了節水方案,家長們把孩子想出的辦法拍成照片,又用照片做成了PPT的圖片,使孩子們也能用PPT和同伴交流了,興趣很高,效果很好,孩子們的節水意識建立起來了。

尊重幼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需要種類很多,即尊重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讚揚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等。我們老師要尊重幼兒的個性,滿足幼兒的需要。兒童是稚嫩的,無知的,但是兒童本身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能和可塑性,教育應該尊重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起到引導兒童成長,促進兒童發展的作用。

前蘇聯教育家霍林斯基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作為一名幼師,只有尊重幼兒的人格,顧及幼兒的自尊心,幼兒才會更加理解、信任老師。總之,在尊重中贏得每個幼兒,在尊重中讓幼兒獲得激勵,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投入更有活力,更有生機。我們的幼兒教育之路越走越寬敞,越走越明亮。

幼師五月份隨筆篇三

進入大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做好幼小銜接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什麼是“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其實就是一種相對固定的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幼小銜接工作就是幫助幼兒形成一種適應小學生活規律的行為模式。而這項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僅僅是說教、檢查,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將其細化,具體的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點滴積累、培養、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關注生活細節促進培養幼兒的獨立、自立能力的培養。

幼稚園的教育是保教結合的,老師會對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給予細心的照顧。而升入國小後,在僅僅10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裡,孩子們要完成喝水、小便、放鬆調節自己等多項內容,容易出現下課了先去玩,等到上課鈴聲響起的時候才會急急忙忙去廁所或是來不及喝水和上廁所就上下一節課的現象,久之對學習和生活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在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時候,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大班的孩子們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規習慣,但幼稚園里教師不間斷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許多孩子如果沒有教師提醒的話,自己是想不起來該喝水還是入廁的,所以從本學期開始,我們的工作重點就不僅包括進一步提高孩子們的自我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指導行為中細節的轉變來促進培養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識。如:

(1)、從最初的每次活動後都要求孩子們去小便、喝水改變為每次活動前詢問剛才是不是都去喝水和小便了,同時由生活班的老師負責監督飲水量、幼兒記錄喝水次數等來使孩子養成在活動間歇時間裡首先做這些事情的習慣。

(2)、在天氣預報的環節中,加入與昨天氣溫相比較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受溫度的升高與下降,討論應該增還是減衣服。同時,在戶外活動前,孩子們穿脫外衣的環節中逐步減少教師的幫助成分,教會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困難,如學習自己拉衣服拉鏈;對著鏡子系圍巾、戴帽子;當羽絨服太長、太厚系不好拉鏈的時候,兩個人一組互相幫助等,讓幼兒學會照顧自己,解決一些經常會遇到的小問題。

(3)、提供自我服務工具,培養保持著裝整理的習慣。在生活區提供鏡子、梳子、髮夾等,男孩子和短頭髮的女孩子午睡後自己梳頭、進餐後看自己的臉是否清潔、外出前戴帽子圍巾等。而對於冬季里幼兒露肚皮的現象,我們由原來的多次提醒和幫忙改為要求幼兒隨時掖好衣褲,並請小朋友互相檢查督促,使孩子懂得注意自己的儀表和著裝,既是尊重別人,也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益。

2.調節說話方式提高幼兒的聽覺理解能力。

進入國小後,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還包括由於聽不懂老師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務的自覺性差。分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小教師與幼稚園教師的講話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會傾聽,不能夠抓住老師說話的重點。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調節講話方式是關鍵。

(1)、講話突出重點,忌羅嗦。

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幼稚園的教師在組織幼兒的活動時,都比較有耐心,會很細緻的說明要求,有的時候還會形象化、具體化的加以說明,這對於幼稚園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對於大班教師來說,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羅嗦,不要怕孩子聽不明白而反覆強調要求,如:在集體活動前,我們就會提出好多相關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別講話,眼睛看老師等,其實一句“請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達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們聽話時只聽老師不讓做什麼而不明白老師到底讓做什麼,行為的自覺性必然會降低。所以說:教師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確自己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然後用最直接簡潔的語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師讓自己做什麼、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許一開始的時候幼兒會出現一些抓不住重點,無所適從的現象,但是,教師說話方式的改變一定會促進幼兒傾聽方式的改變,所以改變中的不適應和出現問題是很正常的,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而我們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這個適應過程提前到幼稚園而不是推到幼兒升入國小以後。

(2)、要求只講一遍,忌反覆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說話方式,我又發現了一個工作中常會出現的問題,就是雖然在活動前強調了要求只說一遍,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卻由於擔心孩子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不斷的提醒孩子們注意這樣、注意那樣,結果孩子們會產生依賴性:我聽不清要求沒關係,反正老師一會兒還會說的。所以,在活動中我們還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覆提醒,使幼兒懂得老師提出要求的時候不認真聽所造成的後果是不容易彌補的,從而督促幼兒形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3)、教師要及時採取與要求相對應的措施,忌虎頭蛇尾。

也許是由於幼稚園里工作的瑣碎,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很喜歡隨口就提出一些要求來,也容易出現執行起來虎頭蛇尾的現象,這就造成部分孩子對老師提出的要求不以為然,得過且過的不良習慣。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就儘量少說一些不必要的要求,而對必要的要求提出後則一定堅持嚴格的執行,並針對幼兒的表現及時總結,採取相應的獎懲措施,一個要求就有一個結果,讓孩子知道老師提出的每一個要求都是非常重要並應該自覺、認真地去完成它。

3. 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幼兒的自律能力。

大班強調學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並不等於這項工作只局限於大班階段,其實,整個幼稚園的教育都是在為幼兒進入國小乃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不斷完善,教師的指導重點也應該更多的傾向於幫助幼兒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以,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的引導也是循序漸進的,每當一個要求轉化為幼兒自覺的行為習慣後,教師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新的要求,一切好的習慣都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如:從中班時期開始就有的值日生工作,原來是由教師每天插卡,在值日板上顯示出來並由教師每天提醒,後來變成值日生插卡家長督促提醒,現在是不需要提示,每個幼兒都記得自己哪天值日,該做些什麼工作;而值日生的天氣預報也由原來的有人記就可以,到約定誰記錄再到現在全體值日生參與預報;幼兒記錄天氣預報的方式也由最初的繪畫記錄到符號記錄或是文字記錄再到現在一些幼兒不用記錄而直接憑記憶預報,關注天氣變化已成為幼兒生活當中的一部分。看起來每天都在重複的值日生工作,卻在這循環的重複之中悄悄的發生著變化:孩子們行為的動力由最初的教師推動逐漸進入到了幼兒自覺在集體中承擔一定義務和責任的階段。要促進這一轉變,教師必須善於從幼兒的現狀中發現問題,找到幫助孩子實現行為自律的突破點。以做智力訓練為例:我們發現做題時有的孩子很認真,但是不得法,做起來很吃力,還有的孩子很聰明,但是不認真,常常由於馬虎出現問題。這裡就包含了學習態度、思維方式和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契機。於是,我們從最小的環節抓起:拿到智力訓練題第一件事——在第一頁的上方寫名字;接下來觀察每一道題,根據提示中的符號猜測題意;然後聽教師講解每題的要求,操作,最後自己檢查一遍,交上來。這是一個流程,在經歷了由教師提示到慢慢自覺完成的過程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形成一個良好的答題習慣。但習慣不等於定式,實現自律還必須學會解決一些問題,如:我們發現在做題的過程中有的孩子遇到難題後會停滯不前,就教他們在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先放下,做後面會的題目,最後想這個問題,以免耽誤答題;有的孩子在檢查中發現問題後為了改正錯誤把卷面畫的亂七八糟很沮喪,我們就告訴孩子儘量想好再做,一旦發現錯誤後可在上面打個叉,在旁邊寫上新的答案等等。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卻對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意志品質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4. 注重個體差異的不同教育方式、方法的訓練培養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我們的教育目標要著眼於幼兒一生的發展,但在具體工作上則一定要落實在每一個細節中。學前教育準備工作所涵蓋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而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的這些具體細節的訓練、培養和引導,來幫助孩子們積累起更多的生活、學習經驗,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現在他們面前的越來越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