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教學隨筆

學史讓人明智,我們跟著歷史老師來明智一下吧。歡迎來到,小編已經沏好茶,恭候多時。

八年級歷史教學隨筆篇一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可見,問‚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樑 ,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教師的責任應該是使學生無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悅。‛

在教學中如何進行藝術性的提問呢?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按教學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設計不同思路的問題,使各類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或經教師的點撥引導,能獲得成功的喜悅。本人在這段時間的實踐中,感覺有一些收穫。

1、求異設問,變中求新。同一問題,可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樣。例如: 講授‚偉大的歷史轉折‛一節時,可提問:‚三中全會的原因是什麼?三中全會有什麼歷史意義?‛這類問題, 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但是,若一反常規地發問:‚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是什麼會議?為什麼說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的偉大轉折?‛這個問題,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思維的波瀾也就因之激起,起到了增強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作用。

2、淺處深問,靜中得疑。教材中有些內容,學生似乎一看就懂,處於無疑的境地。若我們從淺處深問, 在無疑處激疑,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講授‚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一節時,學生對‚國民政府的北伐‛ 這一內容似乎極易就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對象;又清楚北伐的經過、結果。從現象上看,仿佛‚無疑。 ‛若及時設問:‚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戰爭的繼續,但性質則完全不同,這如何理解?‛‚既然張 作霖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為什麼日軍還要製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濟南慘案的發生,說明 了什麼問題?‛學生雖一時答不上來,但可促其思維。筆者趁勢對其引導,從而使他們排除了疑點,深化了知 。

3、故設障礙,誘導思維,比較學習。例如:在講授完‚三中全會‛這一內容後,可如下設問:‚三中全會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而八大的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都遵循了怎樣的思想路線,為什麼八大沒有成功而三中全會成功了?‛這樣,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散、求異、既保持了思維的活力,又培養了思維的靈 活性。

4、迂迴設問,退中求進。有些歷史問題較複雜,讓學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採用迂迴設問的辦法, 則可達到退中求進的目的。如:講述完‚西安事變‛後,若設計這樣的提問:‚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是怎樣初步建立的?‛,則學生回答的效果定不理想,若對提問方式稍作下變通,設計若干個小問題: ①‚‘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②‚中共發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 ?其主要內容是什麼?‛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何重大歷史意義?‛通過設問,經學生歸納、分析、綜合,其思維順 利地越過障礙,掌握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識要素。

八年級歷史教學隨筆篇二

《鴉片戰爭》是八年級上冊中的教學重點之一,又是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門檻。認真思考本課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八年級學生進一步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民族歷史、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一、教學設計中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本課為八年級教材的第一課,也是本學期歷史教學的第一堂課,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歷史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能力。《鴉片戰爭》一課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能力

1、表達能力。通過“自由閱讀卡”,讓學生表述從罌粟到毒品的過程,通過《炮子謠》的朗讀,加深理解鴉片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2、識圖能力。通過閱讀地圖冊,了解英國的三次進軍路線,強化空間意識。

3、提取信息能力。了解鴉片輸入數量增加的具體數目,銀貴錢賤的掠奪賬,逐步形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4、自我認知能力。林則徐領導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勝利,其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質令人敬佩。了解這些史實,自覺形成對中華民族精神──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的認同感,強化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本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指導學生獲取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知識,了解鴉片走私到禁菸活動直到《南京條約》簽訂的基本線索,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有一定的情感體驗。為此,安排以下兩個大的教學活動。

1.讓學生分小組帶著“中國東南沿海地理範圍”和“英軍侵略路線”這兩個問題看《中國歷史地圖冊──鴉片戰爭》。

2.學生在探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時,設計了“假如我生活在那個年代,該怎么辦?”“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將怎樣審判鴉片戰爭罪犯?”這兩個問題。其目的,一方面強調學生讀圖時應注意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後知識遷移,做出決策。

三、教學思想上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知道了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後,聯繫現實生活中的吸毒販毒現象和我國政府的禁毒決心,讓學生思考討論,然後歸納總結:為了我們美好的家園,為了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為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健康。我們應理直氣壯地擁護政府的禁毒舉措,對販毒、吸毒者繩之以法。這樣設計,讓學生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懂得歷史知識是每個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精神營養。

八年級歷史教學隨筆篇三

在多年的歷史教學中,深感歷史學科在很多學生心中早已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詞,特別是高三歷史複習課,更多了一層“炒冷飯”的感覺。所以上課效率低,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甚至有些同學還認為,上歷史課,上和不上一個樣。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尷尬,非常危險的局面。出現這種局面的關鍵因素,我認為,主要在於教師。一個好的教師,不管上什麼課都能使課堂氣氛其樂融融,充滿生氣,而且效果又非常明顯。反之就會出現上面這種情況。那么如何上好高三第一輪歷史複習課呢?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做法談一談:

(一)、上第一輪複習課,千萬不能炒冷飯,突出一個“新”字

每堂課中,自己要精心準備一、二個“新”的東西。這裡的新,我主要指兩方面的情況:一種是在上複習課時,對知識點進行挖掘、聯繫和比較,使學生感到這些東西在上新課時確實沒有聽到過,從而感到有收穫,就願意聽;還有一種“新”跟考試沒有必然的聯繫,純粹屬於“味素”,目的是為了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下面就具體談談我的做法。

在第一種情況中,我較多的運用了聯繫和比較的方法。如:

1、 相似歷史事物的不同特點或同一歷史事物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表現的比較。如:

(1) 同是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鬥爭,資產階級和封建國王或封建主與中國的反教會鬥爭的性質、根本目的不同。

(2) 同是資產階級革命, 19世紀前期的革命與六七十年代的革命的任務、特點、影響不同。

(3) 同是亞洲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亞洲革命風暴和亞洲覺醒的性質不同,結果與影響也不同。

(4) 同是大規模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的開闢的性質及對世界的影響不同。

2、 不同歷史事物的相同本質或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發展水平的比較。如:

(1) 同在14-15世紀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中國與歐洲的歷史道路不同。

(2) 同在1644年國內局勢動盪,中國與英國性質及影響不同。

(3) 同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本主義,中國與歐洲的規模、特點、影響不同。

(4) 社會改革的根本目的相同,但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改革的 內容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內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改革的內容也不同。

3、與其他學科內容相關歷史事物的聯繫比較。如:

(1) 現代非洲國家疆域特點與殖民擴張及現代非洲局勢動盪的關係的分析。

(2) 地區經濟集團的地理位置與發展變化間的關係分析。

(3) 全球化下的各國對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變化間的關係分析。

(4) 市場的本質特徵及作用與各國利用市場的經驗教訓間的關係分析。

4、與現實問題相關的歷史事物的聯繫與比較。 如:

(1) 歐洲思想解放對政治和經濟的影響,聯繫當前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

(2) 科技革命與中國當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關係。

(3) 反恐怖主義联合陣線與20世紀30年代反法西斯鬥爭時形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的關係分析。

(4) xx紀念建黨80周年講話與黨建的歷史意義間的關係分析。

通過聯繫與比較,就能使學生不斷擴大視野,關心社會現實問題。同時多與政治學科的時政相結合,達到了學科間的滲透,並通過不斷的追尋現實和時事的歷史淵源,加深對現實和時事的理解。

在第二種“新“的情況中,我較多的運用了貼近生活的例子。如:

在講到古代史中“古墓陪葬文物出土時,我就聯繫到前年北京老山漢墓挖掘的現場直播,向學生介紹古代墓室的結構,一般墓室里物品的擺放,如何來判斷墓主生前的官職,爵位等等。同時向學生介紹,由於多年來,盜墓者的猖獗,很多有價值的古墓已被挖掘,致使很多有價值的文物流落,散失,給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從而讓學生明白盜墓的違法性和危害性。同時,還可轉到墓葬里的古錢幣,根據自己以前在書本中看到的介紹,向學生講述哪些古錢幣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並不失時機的問一下學生,家裡是否也有,否則的話,還可發一筆小財呢!講到這裡學生往往會引起鬨堂大笑,這樣,”味素“的效果就達到了

再如,在講到世界史時,一些著名人物,如希特勒、羅斯福,拿破崙,狄托等等,就可在課前精心準備一些有關於他們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東西,然後在上課時象抖“包裹“一樣講出來,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這樣做效果往往也很好。

還有,在講到中國近現代史時,古代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後,中國的低關稅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時,我給學生講了這么一個例子:在美國,買一輛桑塔納轎車只需5000美元,而在中國買一兩卻要10、20萬元,原因是因為我們的關稅,如果沒有我們的關稅,那么我們的民族工業就會受到很大的衝擊,但是,為了儘快融入世界 我們又不得不放低關稅,加入WTO, 這樣對我們的民族工業肯定又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通過以上一些例子,使學生感到,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歷史其實離我們很近,從而對歷史產生興趣,而興趣是學習一切東西的基礎,有了興趣,就有了一切

(二)上課可適時的更換一些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人的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獲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口誦心維,讀讀寫寫,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鬆愉快,生動活潑,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方面我具體採用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1、歷史課的語文教學法

在歷史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係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任何文學作品都產生於一定的歷史背景並反映某一個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樣,任何歷史內容都是依靠文學形式(有少量是實物形式)記錄下來的。因此,對歷史的表述不僅可以借鑑,而且必須借鑑文學的方法,如,從賈誼的《過秦論》中了解到秦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清朝的腐敗歷史中認識到《紅樓夢》的偉大歷史意義。從《祥林嫂》中了解到封建禮教對人民的迫害,歷史課和語文課的共性實在是太多了。

把一些語文教學的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中,完全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記敘文和小說的表現手法,按照時間、地點、場景和情節等要素,或敘述,或議論,或描繪,或抒情,再現歷史的過去,生動活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述歷史原因、結果,分析歷史觀點,介紹歷史場景及歷史文物時,則可採用議論文、說明文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做到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邏輯性強。甚至在考試中,我也採用作文的方法,把論述題改為“歷史作文”。考中國近代史,我要求學生寫一篇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的讀後感,考世界近代史,我要求學生寫一篇“由新航路的開闢想到的。。。。。。”的文章,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實踐證明,歷史教學參考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很眼有益處的。

2、歷史課的對抗式討論法

長期以來,怎樣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難點。不少老師布置的課堂討論場面冷淡,爭論不起來,導致討論失敗或者收效甚微。我從電視台播放的大學生辯論對抗賽節目引起轟動效應中受到啟發,於是,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之中,很受學生歡迎。

每次討論前,我先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寫題意小論文或辯論稿並交給我看。我看完批閱後,把稿紙發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四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最後由老師進行裁判並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並給勝方一定的獎勵。獎品雖小,卻讓學生感到很有成就感,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具體在討論中,我選擇了以下課題:

在世界史複習中,我組織討論的課題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比較,正方的觀點是:西方文明不如東方文明。反方的觀點是:東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 另外 還組織了“戰爭與和平誰是歷史主流”的辯論,在講到中古史時,又組織了“該不該為秦膾平反的辯論。由於事先準備充分,討論的場面往往十分激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時間已到,很多人仍言猶未了。

3、歷史課的抽籤提問法

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問則要講究藝術性。我採用抽籤提問法,具體做法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設疑,即提出問題,製造懸念,第二步,閱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和思考,尋找答案。第三步,抽籤提問,讓幾個學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見。第四步討論,自由發言,分析問題。第五步,老師歸納總結。其中關鍵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設疑要難易適中,並有一定的誘惑性,能引起學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籤,機會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覺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認真看書,積極動腦筋想問題,不敢懈但。

所抽的簽可用紙片做,每張紙片上只寫一個學生的名字,裝入信封中,提問時當眾抽籤,答完後將簽裝入另一個信封。一個學期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被抽中2——3次,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要根據學生 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水平,每次提問都打分,記入學生的平時成績,提問既可以讓學生做口頭回答,也可以讓學生做書面回答或寫在黑板上,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三)、注意平時教學的及時反饋。

我始終覺得歷史課是一門要記要背的學科,對於一些重要的知識點、關鍵性的事件、時間,及一些課本中重要的結論,學生必須要準確掌握,這就需要學生平時花一定的時間去記去背。而我們普通中學的學生在這方面相對要比重點中學的學生自覺性要差些。所以我為了督促學生去看書,就採取了每隔一個半星期默寫一次的辦法。具體做法如下:

每次在默寫前,首先提前2到3天通知學生默寫的範圍,內容。讓他們做好準備,然後,在默寫那天,出好一張以填空題為主的試題卷,(注意要存檔,以便下次可再用),讓學生默寫,收上來以後,大致的看一下,如果學生80%能做出來,就算通過,如果做出不到50%,那就要重新默寫過,試卷還是那一張。

這樣一來,使學生在上課輕鬆的同時又感到有壓力,有了壓力後,才會有動力,平時才會花時間去看書,幾次下來,也就養成了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成功的一半!

以上這些,是我在幾年的歷史教學中的出的一些粗淺的認識,不一定全對,但我覺得還算相對管用,故寫出來讓同事們一起批評,指正。

最後,我覺得要上好高三歷史第一輪複習課,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這其中,最關鍵的是老師的責任心及認真的程度,因為,以上我所講的一些,講講很容易,但要真正實施起來,那背後卻包涵著教師多少的辛苦和艱勞!所以,事無巨細,只要事先準備充分,研究透徹,不管上什麼課,我認為都能夠手到擒來,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