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學隨筆

歷史要想學得好,必須得下一番狠功夫。除了自己善思之外,還得弄懂老師的思路。來幾篇歷史教學隨筆,一同學習一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高三歷史教學隨筆,希望你喜歡。

高三歷史教學隨筆篇一

河南省基礎教研室為提高歷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研究高中歷史課堂的複習教學,20xx年1月8——10日,在河南省輝縣百泉國家大酒店(原百泉賓館)舉行了歷史學科高三複習研討會。

9日上午我們聽取了華東師大教育科學院課程系聶幼犁教授的專題報告,內容是:《高中學生的歷史素養與高考》。

聶教授講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什麼是中學歷史課程中的“過程與方法”。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與態度與價值觀。

二、為什麼要把“過程與方法”列為中學歷史課程的目標?

基礎教育歷史課的宗旨是什麼?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們是培養史學家,還是培養現代公民的問題。

1、唯物辯證法的“過程與方法”的誤區和正確方法。

2、邏輯與歷史統一的“過程與方法”還是文本的“過程與方法”。

3、學生認識構建的“過程與方法”還是教師自己的“過程與方法”。

4、機械孤立的“三維目標”還是具體融合的“三維目標”。

三、聶教授帶來了一節教學案例——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這一節課內容較多,革命的過程曲折複雜,一般的教學進度要用兩節課,這一節教學講課的教師僅用了一節課。任課教師能夠做到大膽的取捨,以歷史故事來說明史實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的積極性。

9日的下午我們聽取了兩節高三專題複習的公開課。

一、新安一高——尹明攀

新中國農村生產關係的變化。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廢除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民階級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產力,為新中國農業的發展和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2、農業合作化。(1953年開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土地集中,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進一步提高了農村的生產力,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

3、人民公社化(1958年)。提高公有化的程度,擴大公有化的規模(即一大二公)。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著的利益,挫傷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4、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1978年改革開放後)。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家各戶使用,改革經營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5、十七屆三中全會。(20xx年)允許土地流轉,實行適度的土地規模經營。

這一節課的特點是以材料的形式分析了,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政策的五次變化。提高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鄭州44中——張金超

歐美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

一、基礎知識篇

二、能力提升篇

這一節課的特點是對比的方式分析了英法美三國革命。能提高學生整理、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10日的上午北師大國際關係學,楊寧一教授做了題為《高中歷史教育改革的若干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1、文明史觀興起的背景。

2、文明史觀的特點。

3、文明史觀與中學歷史教育。

二、考試測量的改革

1、考試內容的改革

2、教材與考試測量

3、突出能力的考查。

兩天的教學研討會緊張的結束,受益頗多,但高三教學如何能夠使學生適應高考,如何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如何能使素質教育和高考接軌,還有待於教育同仁共同的探討。

高三歷史教學隨筆篇二

歷史相關教學隨筆

教了十幾年的歷史,課本都能倒背如流。很多人都說歷史有啥教的,來回都是時間、事件、人物,只要記得多就一定能教好。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否定了這些傳統的觀點。學生們非常喜歡上歷史課,在我的課堂上,他們感覺很輕鬆。在我的帶領下,他們的思想如天馬行空,任意馳騁。那種輕鬆、歡快、如醉如痴寫在一張張求知、探索的臉上。至今回想起往日課堂上那一幕幕情境,仿佛就在眼前。

記得那一天是20xx年八月卅一日,這是我上課的第一天。備了一上午課,我走進了十三班教室。這是我為十三班上的第一節課。聽辦公室老師說,十三班是一個火箭班,基本上不需要強調紀律。但學校把這么優秀的學生交給我,在這樣一個學好數理化還很盛行的時代,我對學生關於歷史的興趣心裡沒底。憑著自己多年的積澱,我一定要讓他們對歷史另眼相看。這節課該怎么上呢?

我想,可以給大家講得生動一些。這樣也許能夠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正好,這節課上導言,對於政治文明歷程的知識我比較有把握,而且帶了多年高三,我可以給大家講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

“上課”,我故意提高嗓音,“同學們好”,“老師好”,“請坐”。

的確,從同學們的“老師好”三個字中,我已經聽到了他們的倦怠。雖然是老教師但我跟他們畢竟還是一個新面孔,大多數學生還是盯著我看,等著我說話。我並沒有急於講課,而是問大家國中學過的歷史知識,怎么學會的?這時,有一個同學大聲說:“老師劃出來,讓我們背過,考試時候抄。”同學們哄堂大笑的時候,我看到幾個同學已經半趴在書桌上了。

“好了,請趴下的同學坐起來,時代在召喚你們”。一句話給大家都逗樂了。趴著的同學也重新坐了起來。正式上課開始了,我問同學知不知道中國有個“黃帝”?此皇帝是不是電視裡經常看到的“皇帝”?聽著我講的古代傳說,學生們一個個凝神靜氣,只有我的抑揚的男中音在教室里迴蕩,沒有其它聲響也沒有人趴下,我從中國的康熙乾隆講到西方的路易十四彼得一世沒有人趴下,我從慈禧光緒講到威廉瑪麗,還是沒有人趴下。而且,我發現同學們都瞪著眼睛在聽。我知道是我講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我又從辛亥革命講到了新中國的成立,講了孫中山、毛澤東。

鈴鈴……,在不知不覺中下課的鈴聲響了起來。“下課”,“同學們再見”,“老師再見”。這一次,學生們的聲音明顯比上課時大許多。這時,我順勢問學生,同學們願意學習歷史嗎?喜歡歷史這門課嗎?“願意”“喜歡”伴隨著一串串掌聲在身後響起。

走出十三班教室,我感覺特別輕鬆,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也許這對我來說不是第一次但這次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卻是記憶最深刻的,因為在教學中落實“新三維”目標得到學生的認可,更增加了自己順應課改推動課改的信心和勇氣。

從教十多年,我就覺得歷史課應該講得生動有趣。我一直認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而歷史這一學科正好具備這一特點。可是,我在實踐中漸漸發現,上課並不是有趣就可以的,一節課下來,大家如果嘻嘻哈哈的過來了,像聽故事一樣,而知識點都隨著笑聲飄走了,那樣,歷史課是不成功的。但我深知,如果每節課都把知識點翻來覆去的強調,那樣必然走向另一個極端。怎樣才能把兩者結合起來呢,怎樣才能把歷史課講得既有趣又能讓學生記住知識點呢?我一直在思索著。

有了,把兩者結合起來。首先夯實知識點,但同時在知識點上下功夫。可以適當的講一些與知識點息息相關的有趣故事,故事是最不容易忘記的,記住了故事也就記住了知識點,而且可以通過故事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問題又出現了,如果講故事,教師講的多了,學生講的必然少了,這又不能充分發揮師生互動。怎么辦?我試著想,可不可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適當的提問,鼓勵學生思考,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聽故事。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講一些故事。這樣師生互動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事情是這樣了,但講故事也需要注意許多細節的,同樣的故事,有的人能講得聽眾捧腹大笑,有的人卻適得其反。我想,必須學會設計包袱。聽百家講壇給我一些經驗。必須適當的設計包袱,紀連海老師就是設計包袱的行家。只有設計包袱還不夠,還要注意語音語調,什麼時候大聲,什麼時候小聲,什麼時候激情澎湃,什麼時候低首輕語,易中天老師是這方面的行家。我覺得還應該加上適當的手勢語言,這樣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我們甚至可以學習一些聾啞人手勢語言。

這樣,歷史課才可以講得生動,學生才會對歷史感興趣,才會願意學習歷史。我把自己的這些想法在十三班試驗了一下,感覺還是不錯的。最重要是吸引住了學生們的眼球。只是,要做好這些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備課負擔重,同時還要給學生做一些布置和安排。這樣,課堂的交流互動才能自然形成,師生的合作才能渾然天成。

我一直認為,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歷史教師在傳播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恐怕是情感教育。新課程就要求歷史教師要把歷史課講得有聲有色,這就要求歷史老師不僅應扮演演講者的形象,還應扮演表演者。既當導演又做演員,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不僅歷史知識過硬,還要拓展自己的知識,看一些關於文學、政治、地理、哲學的書籍,使自己站得更高,內涵更多。要使學生有思想,老師就得用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所謂名師出高徒。

今年,我承擔了《歷史課堂探究活動有效教學案例的研究》,加之我校學習宜川中學導學案教學,建設高效課堂。通過學習、研究和實踐,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原來長期從事高三歷史教學,灌輸的多,講得多。現在圍繞導學案,主要把該交的內容通過設計方式、角度的變化,轉換成通過學生自己的語言和理解進行建設和架構。我既要做好導演,又要設計表演的劇本。工作難度不斷加大,課堂質量和效果也隨之提高。由於課題研究還在不斷地完善,也由於學生的基礎和興趣習慣難以在短期內形成,探究活動教學還需要師生較長時間的磨合,才能逐漸適應並走上正軌。我們不祈求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但我們堅信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快要結題了,我們有些緊張,感覺到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去完善。

學貴有涯,而知無涯,學貴有恆,而知無恆。作為一名辛勤耕耘多年的老教師,我的教學故事還將在漫漫的求索中不斷的演繹、延續、傳承和發展。

高三歷史教學隨筆篇三

歷史相關教學隨筆

新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備好學生和教材,而且對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結合自己在新課程改革過程的所見、所聞、所經歷,所感想,談談教師在備課及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分析新教材的特點,正確認識教材的作用和價值。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結構上確定專題型教學體系,彌補了過去教材中國史和世界史相對分裂的不足,使之更加適合時代的需要;新教材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形式多樣的優點,也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閱讀和選擇空間。但是新教材對許多編寫者來說,畢竟是第一次,她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如跨度大、跳躍性大、難度高、內容多、課時少等。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面對新教材時,少一些抱怨,多一點揚長避短的精神。教材即材料,我們引領學生,去解決諸多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的真實依據;是學生情感培養和價值觀養成的藉助平台。它的作用是被我們“用”,而不是用來束縛我們的教學。

二、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巧妙整合歷史新教材內容。

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我們要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在巨觀上進行整合和整體設計,微觀上適當的進行取、舍、增。充分發掘各種課程資源,以簡馭繁,化難為易

,最終引領學生實現對課本的超越。

三、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和使用教材,回歸課本,立足教材,突出主幹,夯實基礎,。培養學科素養和能力。

(一)注意史論結合。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抓住其必然的本質的因素,形成歷史概念,掌握歷史規律,形成對歷史本質的認識。

(二)分析和理清知識層次或結構。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探求章目、節目和子目之間的內在聯繫,做到融會貫通,深化理解;同時又能系統化課本知識,形成知識網路,學生通過平時不斷地回顧、鞏固,考試中,特別是在做大題時就能做到“信手拈來”,而能不或儘量少地減少知識點的遺漏。

(三)、提煉和概括要點。學習歷史必須理清線索,掌握要點,這是將厚書讀薄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所謂“要點”,就是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的骨架,是歷史“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提煉要點,必須具有邏輯概括的能力,這樣才能從繁雜的內容中提煉出記憶的要點,從而以綱帶目,化難為易,執簡馭繁。

(四)、仔細推敲詞句閱讀中學歷史課文,必須對教材重點和難點中的有關詞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進行一番“咬文嚼字”,仔細推敲,這樣才能正確、深入地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進而達到培養智慧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