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作品隨筆摘抄

名人名家平時都是怎么寫隨筆的?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名人作品隨筆,希望你有所收穫。

名人作品隨筆篇一:張小嫻把煩惱留給自己

世事有時是這樣的:我們愛的是一個人;我們跟他無所不談的,又是另外一個人。我們沒有愛上那個無所不談的人,卻也不會和自己愛的人無所不談。 兩個人相愛的時候,你巴不得什麼都對他說。後來,你發現有些事情可以說,有些不可以,因為他有時候會嫉妒,會擔心,有時候,又要向他解釋。有時候,大家的一件不一樣,甚至會吵起來。 跟他之間有什麼小問題,不知道怎樣解決,當熱也只能向好朋友傾訴。告訴他,說不定又會吵架。 兩個人能夠成為情人是愛上了對方,也想和對方同床共寢。兩個人不必完全相像,對方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傾訴對象。 能夠和一個異性成為知己,因為對方是最好傾訴對象。你不用擔心他會嫉妒,也不會跟他因為意見不合而吵架。你欣賞他的分析能力,他也樂於聽你的意見。可是,你們不會有一種想和對方同床共寢的欲望。 知己和情人,就是有那一點點的分別。自私點說,就是我們會把問題和煩惱留給知己,把時間和溫暖留給情人。情人是用來疼我和陪我的,知己是用來鼓勵我和聽我訴苦的。情人是生活的伴侶,知己是遙遠一點的。有了那一點點的距離,反而能夠無所不談。

名人作品隨筆篇二:豐子愷行路易

古人有“行路難”這句老話。但在今日的新中國,這句話已經失卻時效。今日在中國是“行路易”的時代了。有事為證:我久不乘電車了。前幾天我出門買物,到站上等電車。我看見電車將要到站,無意識地全身緊張起來,這是解放前長年的習慣所使然:一則因為人都爭先恐後,攀登要敏捷,不然吃售票員或別人的罵;二則耽心著車中無座位,必須捷足先登,拚命爭齲然而我的無意識的緊張是徒勞的:車子一

停下,售票員先喊:“讓老先生先上車!”他就伸手拉著我的左臂。接著站台上有一個乘客扶著我的右臂,一迎一送,我毫不費力地上了電車,猶如乘升降機一般。

車廂里不能說很擠,但也已經沒有座位,並且有四五個人站關。我一上車,同時有兩三個人站起來讓位,招呼我去坐。我正在猶豫的時候,離開我最近的一個青年乘客敏捷地站起身來,說“這裡近便”,就硬拉我坐下了。接著有一個女青年乘客拿著一把摺疊扇默默地送交我。原來這是我的扇子,插在衣袋裡,上車時掉落在站上,她拾了來送還我的。

過了幾站,下車的人多了,車廂里空起來。售票員拿出些連環畫小冊子來,向人推薦。我也接了一冊。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壯年男乘客笑著向他婉謝,說:“我有些頭暈,不想看書。”賣票員眉頭一皺,伸手向袋袋裡摸出一匣萬金油來,說:“阿要塌點萬金油?”乘客感謝地接受了。這時候我發生一種感覺:覺得我好像不是在乘電車,而是在作客,或者坐在家裡。

我下車後,走到國際書店去買了一大包書。我提了這包書走到第一百貨商店,上樓去買了兩瓶酒和兩瓶桔子露。我一隻手挾了一大包洋裝書,一隻手提了四瓶酒和露,從扶梯上走下去的時候,覺得負擔相當重;那根拐杖不能扶我,反而吊住我的手臂。要我負擔它了。忽然一個穿人民裝的青年走近我來,說:“老伯伯,我幫你拿,送你上車。”就搶了我兩隻手裡的兩件重東西,和我並肩走下扶梯去。我想奪回一

件,但他一定不肯,說:“我們年青人不在乎。”我拄著拐杖和他一同走到了商店門口,想雇三輪車。可是門口沒有車子,須得跑一段路,到橫路口的停車處去雇。我不好意思再讓他送,伸手想奪回兩件東西,說:“走平路我自己拿得動。”但他又一定不肯,把東西藏在身後,不讓我奪。我只得由他護送,一直護送我上三輪車。到了家門口,三輪車的駕駛員又替我拿了這兩件重東西,送到我家裡,放在桌子上。

我坐在三輪車裡的時候,撫今思昔,覺得這真是“行路易”的時代了!我多么幸福!同時我又回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一件小事:那時我住在東京,有一個夏天的傍晚,和五六

個朋友出門去散步乘涼。正在迎著海風逍遙倘徉的時候,橫弄里走出一個老太婆來,她搬著一大塊棕棚之類的重東西,氣喘地走在我們後面。忽然她向我們的隊伍里喊:“你們哪一位替我搬一搬,好不好?”我們都是帶了輕鬆愉快的心情出來乘涼散步的,不願意搬重東西,大家婉謝她,快步向前,避開了她。……當時我曾經把這件事寫成一篇隨筆(見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緣緣堂隨筆》第5頁《東京某晚的事》)。這篇隨筆的末了說我每次回想起這件事,總覺得很有意味。我從來不曾從素不相識的路人受到這樣唐突的要求。那老太婆的話,似乎應該用在家庭里或學校里,決不是在路上可以聽到的。這是關係深切而親愛的小團體中的人們之間所有的話,不適用於“社會”或“世界”的大團體中的所謂“陌路人”之間。這老太婆誤把陌路當作家庭了。

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然而我卻在想像:假如真能像這老太婆所希望、有這樣的一個世界:天下如一家,人們如家族,互相親愛,互相幫助,共樂其生活,那時陌路就變成家庭,這親愛、互助,老太婆就並不悖事,並不唐突了。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這篇隨筆是1920xx年寫的,即三十三年前寫的。我今天出門乘車買物所經歷的,正是當時我所憧憬的那個世界裡的狀態。想不到我當時在外國所夢想的世界,會在三十三年後的新中國實現。這真是多么可慶喜而光榮的事啊!

1958年6月於上海作

名人作品隨筆篇三:遲子建會唱歌的牆

高密東北鄉東南邊隅上那個小村,是我出生的地方。村子裡幾十戶人家,幾十棟土牆草頂的房屋稀疏地擺布在膠河的懷抱里。村莊雖小,村子裡卻有一條寬闊的黃土大道,道路的兩邊雜亂無章地生長著槐、柳、柏、楸,還有幾棵每到金秋就滿樹黃葉、無人能叫出名字的怪樹。路邊的樹有的是參天古木,有的卻細如麻桿,顯然是剛剛長出的幼苗。

沿著這條奇樹鑲邊的黃土大道東行三里,便出了村莊。向東南方向似乎是無限地延伸著的原野撲面而來。景觀的突變使人往往精神一振。黃土的大道已經留在身後,腳下的道路不知何時已經變成了黑色的土路,狹窄,彎曲,爬向東南,望不到盡頭。人至此總是禁不住回頭。回頭時你看到了村子中央那完全中國化了的天主教堂上那高高的十字架上蹲著的烏鴉變成了一個模糊的黑點,融在夕陽的餘暉或是清晨的乳白色炊煙里。也許你回頭時正巧是鐘聲蒼涼,從鐘樓上溢出,感動著你的心。黃土大道上樹影婆娑,如果是秋天,也許能看到落葉的奇觀:沒有一絲風,無數金黃的葉片紛紛落地,葉片相撞,索索有聲,在街上穿行的雞犬,倉皇逃竄,仿佛怕被打破頭顱。

如果是夏天站在這裡,無法不沿著黑土的彎路向東南行走。黑土在夏天總是黏滯的,你脫了鞋子赤腳向前,感覺會很美妙,踩著顫顫悠悠的路面,腳的紋路會清晰地印在那路面上。但你不必擔心會陷下去。如果挖一塊這樣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會明白了這泥土是多么的珍貴。我每次攥著這泥土,就想起了那些在商店裡以很高的價格出售的那種供兒童們捏制小雞小狗用的橡皮泥。它仿佛是用豆油調和著揉了九十九道的麵團。祖先們早就用這裡的黑泥,用木榔頭敲打它幾十遍,使它像黑色的脂油,然後製成陶器、磚瓦,都在出窯時呈現出釉彩,儘管不是釉。這樣的陶器和磚瓦是寶貝,敲起來都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繼續往前走,假如是春天,草甸子裡綠草如氈,星星點點、五顏六色的小小花朵,如同這氈上的美麗圖案。空中鳥聲婉轉,天藍得令人頭暈目眩。文背紅胸的那種貌似鵪鶉但不是鵪鶉的鳥兒在路上蹣跚行走,後邊跟隨著幾隻剛剛出殼的幼鳥。還不時地可以看到草黃色的野兔兒一聳一聳地從你的面前跳過去,追它幾步,是有趣的遊戲,但要想追上它卻是妄想。門老頭子養的那條莽撞的瞎狗能追上野兔子,那要在冬天的原野上,最好是大雪遮蓋了原野,讓野兔子無法疾跑。

前面有一個池塘,所謂池塘,實際上就是原野上的窪地,至於如何成了窪地,窪地里的泥土去了什麼地方,沒人知道,大概也沒有人想知道。草甸子裡有無數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時,池塘里積蓄著發黃的水。這些池塘無論大小,都以極圓的形狀存在著,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結果就是浮想聯翩。前年夏天,我帶一位朋友來看這些池塘。剛下了一場大雨,草葉子上的雨水把我們的褲子都打濕了。池水有些混濁,水底下一串串的氣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著一股腥甜的氣味。有的池塘里生長著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長著睡蓮,油亮的葉片緊貼著水面,中間高挑起一支兩支的花苞或是花朵,帶著十分人工的痕跡,但我知道它們絕對是自生自滅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朧的月夜裡,站在這樣的池塘邊,望著那些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徵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靜,月光如水,蟲聲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徘句:“蟬聲滲到岩石中。”聲音是一種力呢還是一種物質?它既然能“滲透”到磁碟上,也必定能“滲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聲音滲透到我的腦海里,時時地想起來,響起來。

我站在池塘邊傾聽著唧唧蟲鳴,美人的頭髮閃爍著迷人的光澤,美人的身上散發著蜂蜜的氣味。突然,一陣濕漉漉的蛙鳴從不遠處的一個池塘傳來,月亮的光彩紛紛揚揚,青蛙的氣味涼森森地粘在我們的皮膚上。仿佛高密東北鄉的全體青蛙都集中在這個約有半畝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點點水面,只能看到層層疊疊地在月亮中蠕動鳴叫的青蛙和青蛙們腮邊那些白色的氣囊。月亮和青蛙們混在一起,聲音原本就是一體——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天安門集會,青蛙在池塘里開會。

還是回到路上來吧,那條黃沙的大道早就被我們留在了身後,這條黑色的膠泥小路旁生了若干的枝杈,一條條小徑像無數條大蛇盲目爬動時留下的痕跡,複雜地臥在原野上。你沒有必要去選擇,因為每一條小徑都與其他的小徑相連,因為每一條小路都通向奇異的風景。池塘是風景。青蛙的池塘。蛇的池塘。螃蟹的池塘。翠鳥的池塘。浮萍的池塘。睡蓮的池塘。蘆葦的池塘。水葒的池塘。冒泡的池塘和不冒泡的池塘。沒有傳說的池塘和有傳說的池塘。

傳說明朝的嘉靖年間,有一個給地主家放牛的孩子,正在池塘邊的茅草中蹲著乾一件事兒,聽到有兩個男人的聲音在池塘邊上響起。談話的大意是:這個池塘是一穴風水寶地,半夜三更時會有一朵奇大的白蓮花苞從池塘中升起。如果趁著這蓮花開放時,把祖先的骨灰罐兒投進去,注定了後代兒孫會高中狀元。這個放牛娃很靈,知道這是兩個會看風水的南方蠻子。他心中琢磨:我給人家放牛,一個大字不識,一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了,但如果我有中了狀元的兒子,子貴父榮,也是一件大大的美事。儘管我現在還沒有老婆,但老婆總是會有的。放牛娃回去把父母連同爺爺奶奶的屍骨起出來,燒化了,裝在一個破罐子裡,選一個月明之夜,蹲在池邊茅草里,等待著。夜半三更時,果然有一個比牛頭還要大的潔白的荷花苞兒從池塘正中冒了出來,緊接著就緩緩地開放,那些巨大的花瓣兒在月光的照耀下像什麼只能由您自己去想像。等到花兒全部放開時,總有磨盤那般大小,香氣濃郁,把池塘邊上的野草都熏蔫了。放牛娃頭暈眼花地站起來,雙手捧住那個祖先的骨灰罐子,瞄得真切,投向那花心,自然是正中了。香氣大放了一陣,接著就收斂了,那些花瓣兒也逐漸地收攏,縮成了初出水時的模樣,緩緩地沉下水去。放牛娃在池邊幹完了這一切,仿佛在夢境中。月亮明晃晃地高掛在天中,池塘中水平如鏡,萬籟俱寂,遠處傳來野鵝的叫聲,仿佛夢囈。此後放牛娃繼續放他的牛,一切如初,他把這事兒也就淡忘了。一天,那兩個南方蠻子又出現在池塘邊,其中一位,頓足長嘆:“晚了,被人家搶了先了。”放牛娃看到這兩個人痛心疾首的樣子,心中暗暗得意,裝出無事人的樣子,上前問訊:“二位先生,來這裡乾什麼?懷裡抱著什麼東西?”那兩個人低頭看看懷中的骨灰罐子,抬頭看看放牛娃,眼中射出十分銳利的光線。後來,這兩個蠻子從南方帶來了兩個美女,非要送給放牛娃做老婆,所有的人都感到這事情不可思議,只有放牛娃心中明白。但送上門來的美女,不要白不要,於是就接受了,房子也是那兩個蠻子幫助蓋好。過了幾年,兩個女人都懷了孕。一天,趁放牛娃不在家,兩個南方人把兩個女人帶走了。放牛娃回來後,發現女人不在了,招呼了鄉親,騎馬去追,追上了,不讓走,南方人也不相讓,相持不下,最終由鄉紳出面達成協定,兩個女人,南方人帶走一個,給放牛娃留下一個。過了半年,兩個女人各生了一個兒子。長大後,都聰慧異常,讀書如吃速食麵,先生們如走馬燈般地換。十幾年中,都由童生而秀才,由秀才而舉人,然後進京考進士。南方的那位,在北上的船頭上,豎起了一面狂妄的大旗,旗上繡著:“頭名狀元董梅贊,就怕高密哥哥小藍田。”進場後,都是下筆千言,滿卷錦繡。考試官難分高下,只好用走馬觀榜、水底摸碑等方式來判定高低。董梅贊在水底摸碑時耍了一個心眼,將天下太平的“太”字一點用泥巴糊住,使他的同父異母哥哥摸成了天下大平,於是,董梅贊成了狀元,而藍田屈居榜眼……這個傳說還有別樣的版本,但故事的框架基本如此。

如果幹脆捨棄了道路,不管腳下是草叢還是牛糞,不要怕踩壞那一窩窩鮮亮的鳥蛋和活生生的鳥雛,不要怕被刺蝟扎了你嬌嫩的腳踝,不要怕花朵染彩了你潔淨的衣裳,不要怕酢漿草的氣味熏出你的眼淚,我們就筆直地對著東南方向那座秀麗的、孤零零的小山走吧。幾個小時後,站在墨水河高高的、長滿了香草、開遍了百花的河堤上,我們已經把那個幸運的放牛娃和他的美麗的傳說拋在了腦後,而另外一個或是幾個在河堤上放羊的娃娃正在睜大了眼睛,好奇地看著你。他們中如果有一個獨腿的、滿面孤獨神情的少年,你千萬可別去招惹他啊,他是高密東北鄉最著名的土匪許大巴掌一脈單傳的重孫子。許大巴掌曾經與在膠東縱橫了20xx年的八路軍司令許世友比試過槍法和武術。“咱倆都姓許,一筆難寫兩個許字。”這句很有江湖氣的話不知道出自哪個許口。至今還在流傳著他們在大草甸子裡比武的故事,流傳的過程也就是傳奇的過程。那孤獨的獨腿少年站在河堤上,揮動著手中的鞭子,抽打著堤岸上的野草,一鞭橫掃,高草紛披,開闢出一塊天地。那少年的嘴唇薄得如刀刃一樣,鼻子高挺,腮上幾乎沒有肉,雙眼裡幾乎沒有白色。幾千年前蹲在渭河邊上釣魚的姜子牙,現在就蹲在墨水河邊上,頭頂著黑斗笠,身披著黑蓑衣,身後放一隻黑色的魚簍子,宛如一塊黑石頭。他的面前是平靜的河水,野鴨子在水邊淺草中覓食,高腳的鷺鷥站在野鴨們背後,尖嘴藏在背羽中。明晃晃一道閃電,咔啦啦一聲霹靂,頭上的黑雲團團鏇轉,頃刻遮沒了半邊天,青灰色的大雨點子急匆匆地砸下來,使河面千瘡百孔。一條犁鏵大小的鯽魚落在了姜子牙的魚簍里。河裡有些什麼魚?黑魚、鮎魚、鯉魚、草魚、鱔魚。泥鰍不算魚,只能餵鴨子,人不吃它。色彩艷麗的“紫瓜皮”也不算魚,它活蹦亂跳,好像一塊花玻璃。鱉是能成精作怪的靈物,尤其是五爪子鱉,無人敢惹。河裡最多的是螃蟹,還有一種青色的草蝦子。這條河與膠河一樣是我們高密東北鄉的母親河。膠河在村子後邊,墨水河在村子前面,兩條河往東流淌40里後,在鹹水口子那裡匯合在一起,然後注入渤海的萬頃碧波之中。有河必有橋,橋是民國初年修的,至今已經搖搖欲墜。橋上曾經浸透了血跡。一個紅衣少女坐在橋上,兩條光滑的小腿垂到水面上。她的眼睛裡唱著520xx年前的歌謠。她的嘴巴緊緊地閉著。她是孫家這個陰鷙的家族中諸多美貌啞巴中的一個。她是一個徹底的沉默,永遠緊繃著長長的秀麗的嘴巴。那一年九個啞巴姐妹疊成了一座高高的寶塔,塔頂上是她們的夜明珠般的弟弟——一個伶牙俐齒的男孩子。他踩在姐姐們用身體壘起來的高度上,放聲歌唱:“桃花兒紅,蓮花兒白,蓮花兒白白如奶奶……”這歌聲也照樣地滲透在他的姐姐們的眼睛裡。每當我注視著孫家姐妹們冷艷的鳳眼,便親切地聽到了那白牙紅唇的少年的歌唱。這歌唱滲透到他的姐姐們豐滿的乳房裡,變成青白的乳汁,哺育著面色蒼白的青年。

發生在這座老弱的小石橋上的故事多如牛毛。世間的書大多是寫在紙上的,也有刻在竹簡上的,但有一部關於高密東北鄉的大書是滲透在石頭裡的,是寫在橋上的。

過了橋,又上堤,同樣的芳草野花雜色爛漫的堤,站上去往南望,土地猛然間改變了顏色:河北是黑色的原野,河南是蒼黃的土地。秋天,萬畝高粱在河南成熟,像血像火又像豪情。採集高粱米的鴿子們的叫聲竟然如女人的悲傷的抽泣。但現在已經是滴水成凍的寒冬,大地沉睡在白雪下,初升的太陽照耀,眼前便展開了萬丈金琉璃。許多似曾相識的人在雪地上忙碌著,他們仿佛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這就是高密東北鄉的“雪集”了。“雪集”者,雪地上的集市也。雪地上的貿易和雪地上的慶典,是一個將千言萬語壓在心頭,一出聲就要遭禍殃的儀式。成千上萬的東北鄉人一入冬就盼望著第一場雪,雪遮蓋了大地,人走出房屋,集中在墨水河南那片大約有300畝的莫名其妙的高地上。據說這塊高地幾百年前曾經是老孫家的資產,現在成了村子裡的公田。據說高密東北鄉的領導人要把這片高地變成所謂的開發區,這愚蠢的念頭遭到了村民的堅決抵制。圈地的木橛子被毀壞了幾十次,鄉長的院子裡每天夜裡都要落進去一汽車破磚碎瓦。

我多么留戀著跟隨著爺爺第一次去趕“雪集”的情景啊。在那裡,你只能用眼睛看,用手勢比劃,用全部的心思去體會,但你絕對不能開口說話。開口說話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心照不宣。“雪集”上賣什麼的都有,最多的是用蒲草編織成的草鞋和各種吃食。主宰著“雪集”的是食物的香氣:油煎包的香氣,炸油條的香氣,燒豬肉的香氣,烤野兔的香氣……女人們都用肥大的袖口捂住嘴巴,看起來是為了防止寒風侵入,其實是要防止話語溢出。我們這裡遵循著這古老的約定:不說話。這是人對自己的制約,也是人對自己的挑戰。蘇聯的著名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說不抽菸就不抽菸了,高密東北鄉人民說不說話就不說話了。會抽菸不抽菸是痛苦,但會說話不說話卻是樂趣。難得的是來這裡的人都憋著不說話。當年我親眼目睹著因為不說話使“雪集”上的各項交易以神奇的速度進行著。因為不說話,一切都變得簡潔明了,可見人世上的話,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廢話,都可以省略不說。閉住你的嘴巴,省出力量和時間來思想吧。不說話會讓你捕捉到更多的信息。關於顏色,關於氣味,關於形狀。不說話使人處在一種相互理解的和諧氣氛中,不說話使人避免了過分的親昵也避免了爭鬥,不說話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拉上了一層透明的帷幕,由於有了這層帷幕,彼此反倒更深刻地記住了對方的容貌。不說話你能更多地聽到美好的聲音。不說話女人的嫣然一笑更加賞心悅目、心領神會。你願意說話也可以,但只要你一開口,就會有無數的眼睛盯著你,使你感到無地自容。大家都能說話而不說,你為什麼偏要說?人民的沉默據說是一個可怕的徵兆,當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詈罵著時,這個社會還有救;當人民都冷眼不語裝了啞巴時,這個社會就到了盡頭。據說有一個外鄉人來到“雪集”,納悶地說:“你們這裡的人都是啞巴嗎?”他受到了什麼樣的懲罰?請你猜猜看。

不要在此流連,關於“雪集”,我會在一部長篇小說里再次對你說起,非常的詳細。下面,請你注意那條狗。那條瞎眼的狗,在雪地上追逐野兔。我在本文開篇時為這條狗下了一個定語:莽撞。其所以莽撞,是因為瞎眼;正因為盲目,所以就莽撞。其實它追逐著的,僅僅是野兔的氣味和聲音。但它最終總是能一口咬住野兔子。使我想起了德國作家聚派屈克·斯金德的小說《香水》,那裡邊有一個怪人,通過對氣味的了解,比所有的人都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這個世界。日本的盲音樂家宮城道雄寫道:“失去了光之後,在我的面前卻展現出無限複雜的音的世界,充分地彌補了我因為不能接觸顏色造成的孤寂。”這位天才還聽到了聲音的顏色,他說音和色密不可分,有白色的聲音,黑色的聲音,紅色的聲音,黃色的聲音,等等,也許還有一個天才,能聽出聲音的氣味來。

就不去西南方向的沼澤地了吧?也不去東北方向的大河入海處了吧?那兒的沙灘上有著碩果纍纍的葡萄園。也不去逐個地遊覽高密東北鄉版圖上那些大小村鎮了吧?那兒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燒酒大鍋、染布的作坊、孵小雞的暖房、訓老鷹的老人、紡線的老婦、熟皮子的工匠、談鬼的書場等等等等都沉積在歷史的岩層中,跑不了的。請看,那條莽撞的狗把野兔子咬住了。叼著,獻給它的主人,高壽的門老頭兒。他已經99歲。他的房屋坐落在高密東北鄉最東南的邊緣上,孤零零的。出了他的門,往前走兩步,便是一道奇怪的牆壁,牆裡是我們的家鄉,牆外是別人的土地。

門老頭兒身材高大,年輕時也許是個了不起的漢子。他的故事至今還在高密東北鄉流傳。我最親近他捉鬼的故事。說他趕集回來,遇到一個鬼,是個女鬼,要他背著走。他就背著她走。到了村頭時鬼要下來,他不理睬,一直將那個鬼背到了家中。他將那個女鬼背到家中,放下一看,原來是個……這個孤獨的老人,曾經給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當過馬夫。據說他還是共產黨員。從我記事起,他就住在遠離我們村子的地方。小時候我經常吃到他托人捎來的兔子肉或是野鳥的肉。他用一種紅梗的野草煮野物,肉味於是鮮美無比,宛如動聽的音樂,至今還繚繞在我的唇邊耳畔。但別人找不到這種草。前幾年,聽村子裡的老人說,門老頭兒到處收集酒瓶子,問他收了乾什麼,他也不說。終於發現他在用廢舊的酒瓶子壘一道把高密東北鄉和外界分割開來的牆。但這道牆剛剛砌了20米,老頭兒就坐在牆根上,無疾而終了。

這道牆是由幾十萬隻酒瓶子砌成,瓶口一律向著北。只要是颳起北風,幾十萬隻酒瓶子就會發出聲音各異的呼嘯,這些聲音匯合在一起,便成了亘古未有的音樂。在北風呼嘯的夜晚,我們躺在被窩裡,聽著來自東南方向變幻莫測、五彩繽紛、五味雜陳的聲音,眼睛裡往往飽含著淚水,心中常懷著對祖先的崇拜、對大自然的敬畏、對未來的憧憬、對神的感謝。

你什麼都可以忘記,但不要忘記這道牆發出的聲音。因為它是大自然的聲音,是鬼與神的合唱。

會唱歌的牆昨天倒了,千萬隻破碎的玻璃瓶子,在雨水中閃爍清冷的光芒繼續歌唱,但較之以前的高唱,現在已經是雨中的低吟了。值得慶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滲透到了我們高密東北鄉人的靈魂里,並且會世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