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歷感悟隨筆:變味的“宴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拿最常見的婚喪嫁娶和過生日來說吧,簡直可以說豪華到了極致。拍一套婚紗照要幾千甚至上萬元,婚禮要大擺酒席,宴請賓朋;給孩子過個生日也要大講排場,相互攀比。聽說一場下來能收少到五、六萬,多到幾十萬元的禮金,真的就有那么多的親朋好友自願前來祝賀嗎?其實不然,裡面暗藏玄機。

筆者的家鄉把婚喪嫁娶這樣的赴宴叫做“行門戶”,“行門戶”這個詞,筆者是這樣理解的,在古代,人與人的交往還很單純,人際關係的圈子遠遠沒有現在這樣範圍廣,婚喪嫁娶也只局限於親屬與親屬,家族與家族之間,門戶與門戶之間,誰家有個紅白喜事的過去幫幫忙,順便上個禮意思一下,約定俗成就有了現在的“行門戶”一說。筆者的家鄉曾留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門戶頂如債,脫了褲子街上賣。逼真地道出了“行門戶”的重要性以及古代人的真誠,“行門戶”表達的是一份情意,一種祝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行門戶”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本真,大紅的燙金請帖成了人們的一種負擔,甚至可以說有人利用這個名目來為自己斂財也不過份。

就拿一些單位來說吧,說是同事,其實根本就不熟悉,有的就沒見過面,因為有人長期請假在家。但一到結婚時或小孩過十二歲生日時,不管親疏遠近,一律給“飛”一張請柬。現在發請柬可不是按關係是否密切來發的,而是拿一張單位的花名冊,挨個地過,跟掃地雷一樣,唯恐有一兩個“漏網”的“幸免於難”。聽說有一個公務員,他、兒子和未過門的媳婦都在同一單位上班,有人給兒子過生日,一家三口就同時收到了三張請柬,真讓人哭笑不得。有的甚至是八竿子都打不著的關係,說好聽是看得起你,實際上還不是為了掏你的錢包?宴請過後,就剩那份數錢的狂喜了,因為那確實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聽說一位副處長的兒子結婚時,管上禮的人抱怨點錢都點煩了,據筆者所知,婚禮上專管收禮金的人就有好幾個。

還有甚者,同學好多年沒見了,更無任何交集,一到結婚時,就想到對方了,飛一張請帖過去,純粹為了收對方的一份份子錢。前段時間居然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訊息,一個人要結婚了,跟同事們挨個要份子錢,等人家都發紅包給他後,這個人居然拉黑了所有人後消失了……

有一回筆者去原來的單位去看同事,見桌子上赫然放著幾張漂亮的請柬,知道又得“挨宰“了,看了下是一個平時默默無聞,只顧低頭走路,見了人連招呼也不打的主給發的,給他女兒過生日。不禁心生感慨,是啊,在錢的面前,誰也不會脫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