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隨筆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一本中國古代地理書籍。作者徐霞客在各地遊行,將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他一生幾乎都是在旅行中度過,書中突出寫了天台山、黃山、廬山等名山。世界那么大,既然我們暫時去不了,先來看看讀者們對 《徐霞客遊記》中描寫多樣的風景,是怎么說的吧。

《徐霞客遊記》隨筆一

《徐霞客先生年譜》載:“萬曆十三年,丁未(一六O七年),先生年二十二歲。是年先生始游太湖。母王孺人為制遠遊冠,以壯其行.”

由此可見古人旅遊有一定的儀式,如這遠遊冠,其中定包含了某種期盼或者習俗。到底有什麼說道或者這遠遊冠是什麼形狀,我們未可知,暫且存疑,待進一步考證。

值得一記的是,古人對於出行對於旅遊有著嚴肅的理性的態度,並不象今人這樣率性而為,孰優孰劣?還真不可一言定論哩。

丁文江《重印徐霞客遊記及新著年譜序》載:“三年復入滇,攜棚帳二、仆五、騾馬九,獨行滇東滇北二百餘日,倦甚則取《遊記》讀之,並證以所見聞。”

丁先生在民國三年(1913)游雲南時的裝備情況,不過棚帳二仆五騾馬九,棚帳估計不會太少,起碼能睡下那五個僕人,或者勻二個與丁大人一起睡的可能性不大。棚帳比之我們今天的帳篷的笨拙是可想而知的。

他帶著五個僕人一同出遊卻說是“獨行”,可見旅遊的重要因素包括著志同道合可以一同交流的同伴,不能神交的僕從是算不得旅伴的。那么,今天速配的旅行團中的旅伴呢,是不是今人太不識古人的旅行況味了呢?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如上是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的一段。王大詩人的確算是一大玩家,他把個輞川山谷打造成私家園林,遊樂其間,加之有好友相伴唱和,真神仙日子也。這段文字是夜半登山的所見所聞所感,很是傳神,很是閒逸。如今的現代人少有夜晚觀景的機會,即使是夜間,旅遊區的景色也很難遇有這種樸實無華的天籟,現代性著實未見得是什麼好東西。

《徐霞客遊記》隨筆二

近日,我讀了一篇名著,名字叫《徐霞客遊記》。讀後深有感觸。徐霞客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曆十四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他喜歡讀地理、歷史和遊歷探險方面的書,嚮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並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面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遊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遊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讚嘆不已了,便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像,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他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石灰岩地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有眾多的岩洞。徐霞客親身探查過的岩洞達100多個。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記錄下來,堅持寫遊歷日記。他先後寫了20xx多萬字的遊記,這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

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也許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走路,現在我們去某一個地方都有車騎,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當時去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麼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雙腳!讓我們去學習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學習他的精神,讓我們向目標奮鬥吧!

《徐霞客遊記》隨筆三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一本中國古代地理書籍。作者徐霞客在各地遊行,將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他一生幾乎都是在旅行中度過,書中突出寫了天台山、黃山、廬山等名山。

與歷代貪戀山水風情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情操不同,徐霞客不但對美景發出讚嘆,同時對所到的地理、地質、地貌也有詳盡的描述和科學觀察。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游武夷山的一篇日記,遊記中用優美細膩的文字描寫了武夷山的美麗風景,突出了武夷山奇特的特點—奇峰峭拔、碧水丹峰,也怪不得武夷山有“奇秀甲東南”的美譽了。在他的遊覽過程中,記錄的“架壑舟”,即是船形的懸棺,最讓我感到新奇,這些古老的懸棺躺在險峻的懸崖峭壁的空隙中,飽受風吹日曬,可沒人知道古人是如何把沉重的懸棺放到幾百米高的峭壁中去的。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詩正是出自徐霞客之口,是他,第一個拉開黃山的神秘面紗,將那數不勝數的絢麗風景公布於眾。他是多么自在和清高啊!他不僅是一位將功名利祿拋之腦後的奇人,也是終身寄情于山水,不被俗世影響的偉人。他的旅行不僅美麗神奇,而且還十分驚險刺激,他已經超越了遊玩的境界,而是徹徹底底的探險了。這種富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的奇人,不僅會受到旅遊者的推崇,也同樣使身為中學生的我受益匪淺。

書中那一片片壯闊遼遠的風景,一座座高峻雄偉的山峰,似乎在催動我的探索的心,在攀登中獲得樂趣,在探索里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