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

《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讀完後,我們知道曹先生是把國學看成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那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希望你喜歡。

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篇一

回到要介紹的曹聚仁的《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第一篇他講出了他寫這本小書的緣由,是因病住院一個護士姑娘問起他關於國學的事情引起他的感慨。曹先生是以反對讀經的觀點來寫關於國學的文字的。以下摘自曹聚仁的隨筆:

“…'國學',乃是外來語,並非國產。日本人原有'支那學'、'漢學'這樣的名詞,因此,十九世紀後期,留學日本歸來的學人,譯之為'國學',也就是'中國學術'之意……“

“一方面,’國學‘、’漢學‘、’中學‘這一類名詞,有著和’西學‘對抗的意味,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學是物質文明,中學是精神文明‘,都有著阿Q型的誇大狂心理作用。清末維新志士們,有過這樣的話:‘這國故的臭東西,他本同小老婆吸鴉片相依為命。老老婆、吸鴉片,又同升官發財相依為命。國學大盛,政治無不腐敗。’有人嘲笑國粹派的復古頭腦:‘倘真正是國粹,何必急急去保?’都是一陣見血的諷語。如今是要‘破舊立新’,‘古為今用’,當然不會讓年青的一代埋葬到古人的屍骨中去;叫中學生讀《國學概論》的開倒車觀點,不該再保存著了。因此,我在醫院裡,便立下心愿,要寫一部教育海外文史老師的書,要他們明白‘國學’究竟是什麼?“

可見國學這個詞本身生造出來的,很難有準確的定義,泛指是以先秦諸子的學說為核心,包括中國曆朝的各種文化。正是由於其概念不清晰,一般人就把所有傳統的東西都當成國學去崇拜。國學僅僅作為古代史或古代思想史,應當用科學考證的方法去研究整理,真切的了解哪些經書說什麼事情,了解了古代人類在想什麼。但認為裡面有什麼所謂“微言大義”什麼“治國真理”就顯得十分糊塗了。

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篇二

讀書皆曰利,恐書無益空耗時光,實在不是讀書的心境。讀經典恐其老舊,無法用於當世;讀新潮畏其淺薄,難啟己身之智。凡種種讀書之憂心實擾讀書之心境。我覺得閒書愛讀就讀一點,不讀也沒什麼,至於混飯吃的書(職業所需的技術書籍)還是讀一些,我不把學習技術讀的書放入我對讀書的定義中。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說和已開發國家比,中國書十分便宜但讀書的人均時間少得可憐,有網友憂心忡忡的感嘆中國人過於勢利,過於物質,不愛精神上的享受。其實私以為讀書並不比其他人類活動高尚多少。作為生物之一的人類仍然是以獲取最大生存及繁衍資源為第一目標,讀書是實現這個目標的行為之一。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讀書獲取生存資源的效率太低,也就沒什麼用了。在遍地黃金的地方,學習提煉黃金的技術是低效的,你需要的是行動起來——撿。因此,經濟發展初期爆發戶會比較多,他們行動力更強。書讀多了,必定猶疑多思。待社會穩定發達,知識的力量才會逐漸顯現。人們愛讀書與否與社會獲得生存資源的方式有關。孔子當年讀書算多了,也四處碰壁,皆因當時需要的是打仗、侵略、富國的學問,孔子那些君子學說就顯得無用了。

以上都扯遠了,和所要推薦的書無關。曹先生那代學者是真正的讀書人。我是贊成曹先生的觀點的,我們現代年輕人沒必要,也不應該讀古代的經書,學習所謂的國學,那些有志於投身中國古代歷史的朋友除外。

以下摘自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

”那未,“六經”究竟是什麼性質的書呢?我們以為《詩》是一部最古的經集。其中小部分是西周的詩,大部分是東周(孔子以前)的詩。什麼人輯集的,當然無法考徵了。……《書》似乎是三代的‘檔案類編’或‘檔案匯存’,應認它為歷史。……因為它常常被人稱引,於是‘托古’的人們,不免來偽造了。現在二十八篇中,有歷史價值的怕不很多。……“

”《禮》的部分,《禮儀》是戰國時代人胡亂鈔成的雜書;清代毛奇齡、顧棟高、袁枚、崔述等人,已經證明的了。《周禮》是西漢末年劉歆所偽造的;……。《樂》本無經,古文家造出了’魏文侯樂人竇公獻書於漢文帝,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之說……,其意殆以此冒充《樂經》。《易》,錢氏以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時代的東西;‘乾’、‘坤’二卦,即是兩性的生殖器的記號。初演為八,再演為六十四,後人用做卜筮之用,於是有人做上許多卦辭爻辭,正和現在的簽詞一樣。《春秋》,王安石說它是斷爛朝報,梁啓超說它像流水賬簿,都是極確當的批語。那位戰國時的孟軻,為了要借重孔氏,於是造出‘《詩》亡然後《春秋》作’,‘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話來。……”

雖然這些古老的經書,初民留下的文字記錄對於古史研究很重要,但說能指導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學習生活,就太漠視人類的發展了。當務之急,當然是那些專家通過多方考證,也許重要的是依靠考古的發現,來考證古籍的原來面貌。更讓人沮喪的是,還有大量的讀書人,借著這些古老發出死屍氣味的文字,包裝淺顯的道理或歪理,四處兜售。

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篇三

仁先生的晚年之作。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現代學者、作家、報人。曾任教於上海暨南大學,主編過《濤聲》等雜誌。晚年移居香港。平生著述逾四千萬字,結集行世的有《上海春秋》、《文壇五十年》、《聽濤室人物談》、《我與我的世界》、《書林新話》、《萬里行記》、《北行小語》等,凡數十種。這本書緣起於報章連載《聽濤室隨筆》,成書為《國學十二講——中國學術思想隨筆》。章念馳先生綜合二者精心校訂而成為三聯書店版《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此書梳理中國傳統學術源流,自先秦諸子、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以迄清代樸學、民國餘緒,以時序為經,以流派為緯,博引文獻,又不乏裁斷,故行世以來,頗受學界推重。由於文筆清新灑脫,論說平實易懂,普通讀者亦可藉此得窺中國學術思想堂奧。可以說是一份簡明的中國學術思想史“地圖”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