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隨筆

歷史教學是不是有些頭疼呢?我們去看看歷史教學隨筆,取取經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歷史教學隨筆,希望你喜歡。

歷史教學隨筆篇一

1、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採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歷史教學隨筆篇二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節課當中體現了老師新課程理念,比如說《馬關條約》內容這部分不僅讓學生知道條約有哪些內容,老師還引導學生利用圖表的方式與《南京條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危害,教師還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馬關條約》給日本帶來的一些影響,這樣的做法,培養和訓練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時候,是從問題入手,環環相扣,然後是層層深入。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探究中,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在進行著,並且在思維活動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2、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課點睛之筆是對《馬關條約》的教學,教師打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對《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定,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那就是尊嚴,通過讓學生感悟到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要積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3、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節課當中,我選用了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簽定和部分歷史史料等相關的片段,學生觀看過後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進行感悟。如我在課堂結束部分引導學生學完《甲午中日戰爭》後,你有什麼心情?請用一種顏色來代表,並說明為什麼用這種顏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符合學生的從形象到邏輯的認知規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教學處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應該對我的探索進行反思、總結。整個教學中,不帖標籤、不灌結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又有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對歷史進行闡釋與理解,給歷史必要的寬容,現實的回答。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與實踐,在平實的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思想”的魅力;在饒有興趣的情境中體會思想的魅力。

歷史教學隨筆篇三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鑽研問題、缺乏預見能力的人。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著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這就要求學生鍛鍊思想,獨立鑽研,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現在、預見未來,“鑑古知今”、“鑑往知來”的能力。“授之以漁”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慧型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後,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徵,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20xx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進程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覆的鬥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通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後,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於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能力有積極意義。第四,學生在複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針對薄弱環節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於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畫、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像,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後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麼?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啟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么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後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徵、基本內容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採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崙,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盪著傳統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現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