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隨筆

《再見了,親人》課文節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那老師是如何教的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再見了親人教學隨筆,希望你有所收穫。

再見了親人教學隨筆篇一

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

《再見了,親人》字裡行間,始終洋溢著讚美、感激的情感,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國際主義精神的主題。如何憑藉本文的情感因素,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感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尊重和期待中積極地學、主動地探索。

教學伊始,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後,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

1、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願軍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願軍所以稱她們為親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鬥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2、從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讓學生知道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讚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二、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情感。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後,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願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願軍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係來看志願軍戰士和大娘不是親人,可是她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師要給予引導,聯繫上下文,結合當時志願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應該以標準化解讀去規範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應該培養富有創意的讀者而不能培養人云亦云的聽眾。

三、抓住關鍵字,讀懂、讀好句子,教師的適當引導,領會文章蘊含的意思。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字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

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中的這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說明朝鮮人民為志願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

四、設計回讀,抒發情感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欲望。此時,我設計回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情感。每一次事件結束時都設計了“再見了,親人!再見了,媽媽!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在一起”。渲染感情,讓學生體會中朝兩國之間的深厚情誼。

再見了親人教學隨筆篇二

剛上完《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頗有感受。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鍊,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

如何根據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出發,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鍊,感情真摯,可由於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結合地圖簡單地向學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後我根

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2、注重體現字、詞、句、篇的訓練。本課教學對字詞句的理解我不是議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讓學生從字面去理解,並說出比喻意,然後再聯繫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雪”指困難,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炭”本文指什麼?“送”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理解這個詞,使學生理解了整段內容,對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改變說法,並把改好的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作用,並通過理解重點句子而牽一髮動全身,使學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3、提出的問題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時,我提出小金花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地方看出來?這一問題把整段的內容都概括了出來,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課文。通過討論學習,把小金花的特點分析的很透徹。

4、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教師範讀,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養學生想像力。該文語言凝鍊,為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啟發他們展開想像,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學生想像:八年來,志願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後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讓學生想像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再見了親人教學隨筆篇三

《再見了,親人》一課節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

本課的重難點在於引導學生圖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在掌握生字詞,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

一、談話導入

二、鼓勵學生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自主確定本課時的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2、領悟課文表達方式;

3、體悟文章思想感情。並以板書形式將學習目標題於黑板右上角,時刻提醒學生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認真努力學習。

三、接下來我帶著學生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志願軍和大娘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親人,為後邊體會情感埋下伏筆;

四、研讀課文

1、從典型事件入手,感知情感。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我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憶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讚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2、細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主題。由於課文的前三段的結構與表現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學中我對第一段做了詳細的講解與指導。設計“志願軍戰士與大娘話別時追述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什麼樣的感情”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志願軍與大娘告別時,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經幾夜沒合眼,給志願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中,冒著炮火給志願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家裡休養的志願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這樣寫的目的在於體現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表現了這種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接著,讓學生自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體體會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志願軍的深情,以及大嫂為了給志願軍挖野菜而致殘,付出了多么高的代價,從而受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深厚情感。

在教學中,我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以標準化解讀去規範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利用文本培養富有創意的讀者而不是培養人云亦云的聽眾。

3、品味詞句,體會情感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字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雪中送炭”“失去了唯一的親人”,“跺”,“失去雙腿”,充分說明了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同歸於盡”體現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願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里”、“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為志願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以閱讀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師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師不僅成為了學生閱讀的導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們一起朗讀體會學習,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驗”、“品味”、“感悟”還給了學生。

4、設計引讀,抒發情感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欲望。此時,我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情感。比如最後的三個自然段,就是這樣設計引讀的:作者以“親人”“土地”“火車”為載體,將志願軍戰士對朝鮮親人的依依不捨和對朝鮮熱土的省省眷戀表達的淋漓盡致,身處這離別的瞬間,當列車緩緩開動,千言萬語彙做一句話--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後三段“……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五、分層練習

六、總結本課表達方法:多種句式表達情感;虛實結合;直抒胸臆。

七、回看目標,在理解課文和領悟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學生深深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從而完成第三個目標的學習。

在課堂上,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是:

1、我能將自己融入課文,以情感帶動學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如此,還有什麼難點化解不了?

2、“閱讀體驗互動鞏固”八字課模成功地服務於課堂教學。可惜的是由於時間不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閱讀沒有在課堂上完成,實乃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