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課堂隨筆

國中語文課堂是怎么樣的呢?國中語文老師又寫了哪些隨筆?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國中語文課堂隨筆,希望你有所收穫。

國中語文課堂隨筆篇一

【背景】

在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學過浙江教材中大量縮改的《醜小鴨》,這次學的是只有少量刪節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材。而 “醜小鴨”的故事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隱喻,滲透在各種文本及其他信息中,在尚未接觸安徒生的原著前,“醜小鴨情結”早已經深入每一個學生的心裡。那么這次我們還能做什麼?學生重讀的目的是什麼?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對《醜小鴨》這一偉大名著的二度解讀。

【現場】

教學地點:寧波萬里國際學校初一(1)班

授課時間:20xx年2月11日上午第四節

從“個體解讀”到“相互印證”

一進教室,首先請壽馨蕊上台來講《醜小鴨》的故事――因為今天是她的生日,生日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象徵,就像是醜小鴨的“天鵝蛋”。對其他同學的要求則是:仔細聽壽馨蕊所“演繹”的故事,想一想她的故事中遺漏了哪些你覺得不應該遺漏的細節,為什麼你覺得這個細節不該遺漏?作為預習的一種檢查形式,我要求講故事的和聽故事的都不能打開課本。

8分鐘後,壽馨蕊講完了。在講的過程中,學生間有一些小小的交流,幾個同學想提示壽馨蕊,她拒絕了;幾個同學想糾正壽馨蕊,我阻止了,我提示:允許創造性講述――即刪節和增添,而且這正是我們要研究的地方,因為無論增刪,恰恰是個人解讀的結果的呈現。然後,我拋出討論話題:“請大家說說她的故事中你覺得不該遺漏,或者與原文不同的信息――大家仍不要打開書本,我們要藉此了解大腦為自己篩選了哪些信息。”

許多同學舉起了手,岑剛強第一個:“在老太婆家裡的時候,醜小鴨不是因為受到欺侮而逃走的,他是自己想要去游泳。”大家紛紛發言,或表示同意,或進行補充,有同學甚至還複述了課文中的原話:“在水裡游泳是多么痛快呀!”“讓水淹沒你的頭,往水裡一鑽,那是多么痛快呀!”

“好,我也覺得這一處很重要,我們待會兒再結合原文詳加分析。現在先請其他同學也來說說。”

坐在最後面的大個兒沈騰駿站起來,說:“醜小鴨在農夫家裡的一段,跳到黃油和麵粉中去的話不能省略,因為這表現了醜小鴨很討厭人類……”他顯然是嚴重地誤讀了,馬上有許多同學舉手表示反對,有幾個在位置上就喊:“那不一定的!”我趕緊打住:“讓他說完,行不?……現在大家對這個故事讀出了完全不同的意思,誰是誰非暫且放下,我們待會兒還是結合課文再來展開進一步討論。請繼續――”

窗邊的胡紀平站了起來:“小鴨在沼澤地里沒被獵狗咬死,這是很幸運的事。”果然怪才,思維總是那么獨特,我知道他的言下之意是什麼,但現在還不是追問的時候。

胡紀平:“還有,我認為不能把醜小鴨進老太婆家的原因略掉,他進去是因為狂風,剛才的故事中丟了這一點。”

我追問:“你為什麼認為不能去掉這一點呢?”

“因為這說明醜小鴨是在沒有辦法――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進去的。……還有,不能把在野外第一次遇見天鵝的情節去掉。”

胡紀平接二連三的“指摘”已經使得好勝的壽馨蕊坐不住了,她甚至舉起了兩隻手。我只好讓她發言:“我覺得不能認為獵狗不吃醜小鴨是因為幸運,如果這樣的話醜小鴨就不必說‘我醜得連獵狗也不咬我了’!”

我很滿意這種“鬥爭”的形成,但現在不能讓他們就鬥起來:“好,這個地方矛盾看來不小,我們在這裡畫個圈,待會兒再仔細看看。”邊說,邊在白板上事先畫著的一條由白板的右下角延伸到左上角的“醜小鴨成長線”的相應位置上畫了一個圈。

接下來是機靈的林琰發言:“沼澤地里野鴨和大雁對醜小鴨的語氣是不同的,應該區分出來――野鴨對醜小鴨說的是‘你醜得厲害’,大雁對醜小鴨說的是‘你醜得可愛’……”天,有這回事?此刻我不好翻書本,只能相信這是林琰仔細閱讀的成果,一個非常重要的成果。為強調這點,我對林琰的話進行了重複。

新生鄭朔一直躍躍欲試,到現在終於站了起來:“我覺得文章結尾處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時的感受不能不講,‘當我還是一隻醜小鴨的時候,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有這么幸福’,我認為這幾句話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我覺得這句話是從醜小鴨的內心中呼喚出來的,這是它對所有磨難的一種感受。”

“噢。鄭朔說這句話是醜小鴨在經歷了所有的磨難後內心的一種感受,一個回顧,所以不能夠不講到。好啊,講得太好了。還有誰覺得有哪個你認為重要的信息在壽馨蕊演繹的過程中失落了?”

跳級生岑佳梅站了起來:“我覺得要把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過程中的感受儘可能仔細地講出來。”

“你覺得哪些信息――也就是哪些感受需要表述,怎樣表述呢?你能不能試一試?”

“苦難之後的幸福。”

“你能不能用具體的語言表述一下?”

“……”

“看來要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還是有困難的。請坐。”我知道岑佳梅想說的是“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點也不驕傲,因為一顆好的心是永遠不會驕傲的”這幾句,但在不能夠記憶性複述的情況下,創造性地表述對這個11歲的女孩還是有困難的。

平時學習最有困難的鈕賢成站了起來:“應該重點說說冬天變到了春天。”

那一段確實很美,我第一次讀的時候便感動得不能自已,可惜現在還不能讓大家打開書。我便伺機作了延伸:“也就是你認為課文中的幾次環境描寫也很重要,與課文的情節有很大的關係。是吧?鈕賢成講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剛才岑剛強也講到了醜小鴨進老太婆的家是因為外面的風太大了。看來以後講故事還是不能忽略故事發生的環境。”

國中語文課堂隨筆篇二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我把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

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

三、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

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國中語文課堂隨筆篇三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國中語文教學敘事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於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嘗試著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遊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台”、“望溪亭”……爭先恐後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

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像,才會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